申城记忆 | 外滩的巴伐利亚风——消失的德国总会
前后谋划数十年
惜哉命运多坎坷
如今只能图中寻
上海开埠后,沪上西人渐多,具有社交、娱乐性质的俱乐部也逐渐建立起来。对这种俱乐部,国人称之为“总会”,今天,就来聊聊其中的德国总会。
德国总会,英文习称German Club,正式的称呼是The Club Concordia。该机构肇始于1866年1月10日,当时由几十个德国人宣布正式组成。因没有地皮、资金,总会一直都是租房。此后十几年里,自建新屋的计划被不断提出但始终未付诸实践。1903年,会长龙特脱(Lundt)重提建屋计划,其克服经济困难,购入了仁记洋行在仁记路(今滇池路)口外滩的一块地皮,总会的建屋计划至此方能得以实施。
为了建造这幢大楼,德国总会公开征集设计方案,最终头名由倍高获得,后者曾求学于慕尼黑,在1900年来到上海发展。其具有德国巴伐利亚风格的设计方案被建屋执行委员会采纳,并确定由其负责新屋建造。
为显隆重,新屋于1904年10月22日举办奠基仪式,普鲁士王子阿特尔勃脱(Adalbert)亲临现场,此后历经二年多至1907年2月4日完工,花费约55万两银子。
德国总会建筑内外异常富丽堂皇,建筑立面是典型的折衷主义风格,综合德国式罗马风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和巴洛克建筑的特点。主体建筑高三层,砖木结构。上海德国总会立面两端设计有突出的瞭望亭,上盖巴洛克式曲线形尖顶。二三层前部横贯长阳台。二层阳台栏杆安置一雕镂极精的石像。随阔大的白色大理石台阶而上即进入底层。底层设立酒吧间、弹子房、阅览室和礼堂;二层有餐厅、舞厅、牌室和室内游戏室;三层设置厨房等杂用房间。
德国总会旧照
德国总会大楼内部布局良好、宽敞幽雅,装饰精致。其中以酒吧间、礼堂、餐厅装饰最为突出。酒吧间墙上,安置一幅幅描绘着德国柏林和不莱梅风光的弓形壁画。礼堂里的色调是深土色,最有特色的是它高耸的拱梭顶和粗犷的厅柱。餐厅宽敞精致,墙上描绘着柏林、维也纳和慕尼黑风光,内中器具设备无不精致合适。一座镶嵌着各地风景的木雕落地大摆钟更为引人注目。德国总会会员大多是德国人,但并不以德人为限,他国人士只要符合德国总会规定,也可申请入会。
《图画日报》上关于德国总会描述
落成当日,德国总会异常热闹,门前人头济济,会员们纷纷将大把钱币抛向街上以示祝贺,加以其瑰丽的建筑,很是风光。但好景不长,几年后,一战爆发,1917年8月14日,中国政府对德宣战,8月17日,上海交涉员萨福懋奉令封闭德国总会。1918年1月,萨福懋会同荷兰驻沪领事启封估价,鉴定接管。总会动产和不动产经核实估价,值价15万两银子。按理说,此时德国总会建筑已属中国政府。我国政府完全有权对这幢建筑如何使用作出安排,可实际上却一直将其空置,这其中另有原委。据战后德华银行清理处公布,德国总会欠该行28万两银子。因此启封时已有总会抵押给德华银行之说法。再说那德华银行在一战时,地位并未确定,因此德总会建筑虽被中国政府启封接管而只能让其空闭着。中国政府曾经打算将它租与卡尔登饭店,每月取银二千两,租期拟至战局终结时为止,也终因上述之因而恐产权不明,最终无法办成。
1918年9月7日《新闻报》关于德国总会用途的报道
战后,中国银行收买该建筑作为行址。经营多年之后,鉴于房屋趋于陈旧,不适合再使用,便于1935年1月搬到汉口路营业部。打算将这所房子拆掉改建成大厦。房屋空闲的时候,曾一度作为伦敦中国艺术展预展的会所,直到1936年正式开始拆除另建工作。由于受战火的影响,拆建工作时断时续,到1941年,新的中国银行大厦才告竣工。原德国总会建筑的面貌,至此只能从照片上去一睹了。
初落成时的德国总会
版权归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所有。 欢迎转载,请在公众号后台留言联系转载事宜。Hash:4dd409bef01ed9b1a8de53e2dc225f6be7a60b5e
声明:此文由 上海城建档案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