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轶 | 长见识了!扬州这些古运河地名,都和一段历史相关

近日,江苏省民政厅区区划地名处处长王龙佳一行来到扬州市调研运河地名文化挖掘和保护。在运河地名文化挖掘和保护座谈会上,扬州市文保专家顾风,地名文化专家韦明骅、黄继林,扬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姜师立等人围绕扬州运河文化各抒己见,对运河地名文化挖掘和保护提出自己的看法。

地名似珍珠成串

古运河流过的

是不灭的城市记忆

古运河流过的地名,是不可磨灭的城市印记。大运河被称作扬州的“母亲河”,扬州的地名深受运河文化的影响。

会上,我市地名专家韦明铧对古运河地名娓娓道来。他说:大运河扬州段全长125公里,是整个大运河中最古老、世界文化遗产遗产点最多的遗产区,也是运河地名文化底蕴最为深厚的区域。古运河扬州段每一个地名几乎都与一段历史相关:

从瓜洲是江北运河的最南端,本是一座江心洲,其状如瓜而得名;

一路向北,首先是三汊河,这里是古运河、仪扬河两河交汇处;

再向前是三湾,这里是城南运河,因减缓水的流速需要而建成,“三湾抵一坝”;

接着便是钞关,是明代设立全国9个税收衙门之一,主要是对江北货船进行检查;

再往前是马摆渡,说明这里渡口当时渡人也渡马;

大水湾,是古运河在此转弯90度的地方;

然后是南河下、中河下、北河下,表明是在运河大堤之下,那时候有钱人都喜欢住在运河边上,淮安有座河下镇,就是模仿扬州南河下而建;

接着就是东关街了,这里是东边门户,由运河上岸入城;

黄金坝是运河的延伸,茱萸湾是西汉吴王刘濞开挖运盐河留下的;

再往前走就是著名的邵伯,东晋谢安在此建立了埭,人称邵伯埭。

还有用“浅”字命名的。此“浅”指运河中的浅狭段,明清时曾专门设浅夫进行疏浚。运河浅狭段附近的聚落即以“浅”命名,如宝应八浅、邗江六浅。

所以说,从南到北,扬州段地名没有一个不与运河历史相关,要保护好,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其实,大运河边的地名是由与大运河直接相关联的建筑、原生性功能、沿岸的生活和运河文化延伸而来的,恰恰反映了古运河流淌的记忆。

涵盖810个历史地名

扬州首批历史地名保护名录

已公布

地名,不仅是空间的坐标,也是文化的坐标。经过近一年的推荐评审工作,去年,扬州市政府公布了《扬州市第一批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名录包括自然地理实体、行政区域、街巷道路、园林古迹、纪念地等810个需要保护的历史地名。

扬州市专门制订了《扬州市历史地名保护制度》,明确了扬州历史地名的概念,即指具有扬州区域特征和历史、人文价值的地名,并制订了扬州历史地名的具体标准,即具有扬州区域地理特征、语言特征、物产特征、行政区划特征的;或史志典章中有记载、表述的;或能反映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文化变迁的;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的,民间广为流传、脍炙人口,且使用年代较久远(一般在五十年以上)的地名。

地名专家黄继林参与了这次历史地名保护名录评审工作。在他看来,公布的“历史地名”反映了扬州区域地理特征,在尊重文化变迁的前提下,客观体现出扬州地名文化的特点。

“从数量上看,街巷道路占了约四分之一;从区域上看,多集中于古城区。”黄继林说,扬州古城区的特色之一就是巷子多,环观古城区街巷的名称,举其门类,可谓林林总总、五花八门。

比如说,涉及明代盐法改革的疏理道、反映明初马政制度的马监巷、明代推行钞法,以钞纳税的钞关;反映日常生活习惯‘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碧螺春巷和浴堂巷。”黄继林表示,这些地名来源于人们最直接的、最朴素的生活,是人们最便于记忆,最便于辨认的,这些街巷的名称都有值得骄傲的历史,都有值得传诵的故事,是扬州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展现了扬州历史文化的一个侧面。

“扬州已经开展历史地名梳理和恢复工作。”市民政局地名处处长冯静介绍说,除了之前对老城区8个历史地名进行了恢复外,去年也对瓜洲古镇的盐仓巷和石秀才巷进行了恢复。扬州对历史地名的保护走在了全省前列,新编的《扬州地名掌故》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优秀地名文化书籍。

近年来,扬州积极推进地名文化建设,用历史、文化、名人等要素命名地名,如夫差桥、刘濞桥、杨柳青路、鉴真路、阮元路、枫林路、伊娄广场等。

duozhidaodian

♫. ♪~♬..♩

多知道点

这些古运河段地名

你知道其背后的

历史文化吗?

太平马头

徽商余观德、行九,居埂子上,创设小东门水仓,乾隆六十年 (1795) ,以修通龙头关河道,建太平马头,以集游船。林苏门有诗纪盛云:“此地不容人系马,举头是岸问津先。二分明月一弯水,箫鼓声声夜泊船”。宣统末年 (1911) ,岸上建有“大舞台”戏院。

馆驿前

地在安江门外,旧称皇华亭,为明广陵驿故址。嘉靖六年 (1527) ,扬州知府王松建。专供往来官员及传递公文的信使歇宿与转换车、船、舆、马,是一所颇具规模水陆相兼的馆驿。清末,裁驿废站,馆舍倾圮,现仅存馆驿前街、馆驿后街地名。

马摆渡

广陵驿畔渡口,分踞运河东西两岸,以船载马,渡达彼岸。自此渡河经清凉铺可达扬子桥和瓜洲渡,为昔日重要交通孔道。

南河下、北河下

明季未筑新城前,市肆多在城外,称河下街,筑新城后,遂圈入城内。自钞关至徐凝门为南河下;徐凝门至缺口为中河下 ( 后改称康山街 ) ;缺口至东关段为北河下,均多盐商宅第。

黄金坝

《嘉靖惟扬志》称黄巾坝。《扬州画舫录》:城河“北出大东门水关至高桥,有坝蓄水,与官河隔,谓之黄金坝,此古市河也”。又云:“淮南鱼盐甲天下,黄金坝为郡城鲍鱼之肆。行有二:“曰卤货、曰腌切。坝上设八鲜行,八鲜者:菱、藕、芋、柿、虾、蟹、虫车虫敖、萝卜

通江门

旧城南门外,原筑有拦马墙一道,自南门西首起,迄运河边止。清同治初,因城防需要,两端置门,西曰挡军楼,在运河边的曰通江门,不在新、旧城十三城门之列,民国十六年 (1927) 拆除。今二道沟闸至响水桥口地段,约十余户门牌,仍沿称通江门。

来源:扬州发布客户端

作者:杨民轩 姜涛

编辑:华夏地名

Hash:3b6a80ac206cc0d72824c56188ffc61552ce6785

声明:此文由 九州地名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