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我们这样标注青岛的历史刻度

从古代青岛到百年青岛,从博物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市从未停止新旧融合交迭的“进化”——

2021,我们这样标注城市的历史刻度

历史是流动、发展、变迁的过程,需要捕捉与累积所历之事迹,方能清晰获得它现世“进化”的样貌。

一年之中,我们目睹这座城市的“进化”,为它的每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成长”留下刻度,那些记录成长与进化轨迹的标记中,饱含历史的余温,有我们对于城市文化遗产敝帚自珍的鲜明态度,亦彰显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生态保护之间渐趋和谐的进退有度。

显然,没有什么比历史文化的鲜活存在与呈现更具亲和力的城市标记了,也没有什么比获得居住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普遍的历史认同和共同的文脉记忆更加澎湃的文化动力了。

古代青岛的景深刻度

关键词:探源青岛 公众考古 琅琊台 城阳半千子遗址

2021年,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考古”成为一个年度关键词。年初全球直播的三星堆“考古秀”,年末确定汉文帝霸陵即江村大墓,两大考古事件首尾相照,为2021年考古现场平添两笔浓墨重彩,同时也让“公众考古”这一学术名词大规模地进入大众视野。

借助互联网和高科技,公众可实时共享考古现场,“冷门”且艰辛枯燥的考古,变为大众可追的热点,同时也表明,人们渴望了解自身的来处,这是对于文明源起的一份本能的认同与尊崇。

同样,在青岛,“发现古代”也赋予了居住于此的人们以集体精神回归意义。长久以来,青岛这座城市的年纪被牢牢锁定在一百余年的“青春期”,如同一张只有局部特写却没有全景氛围的证件照。而其区域内持续推进的田野考古,却让这张特写照片中那些看似遥远又模糊的背景不断显现,景深不断加强。

上周五,青岛迎来了2022年度的首场城市大展,这是一场基于中国百年考古和青岛地域考古的总结陈词式展览。它揭示了这座始终被视作近代新兴之城的城市,于山海间孕育的独特文明,这种独特性在于,其兼具了厚重的黄色农耕文明与蓝色海洋文明特色,且前者延绵万余年而不绝。新时代田野考古与水下考古一齐发力的青岛考古气象与硕果累累,将青岛归入精确的历史时空坐标,让我们看到城市更加真切生动的景深。

这场名为《探源青岛:青岛地区考古成果展》的大展,在2021年的最后一天既已开启预展,成为一场“公众考古”的集萃之展。“探源青岛”不仅是一场展览,更是一项以探寻发现青岛古代历史为目的的城市考古工程。在2021年,“探源青岛”考古工程再行突破:西海岸新区的琅琊台与城阳半千子遗址的考古挖掘均取得进展。

曾经出现在《史记·封禅书》和《水经注》中的琅琊台,在2021年的考古发掘中继续扩大遗址发掘范围,发掘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阶段性考古报告中显示:系统的考古发掘,为山东地区战国秦汉考古研究提供了重要新材料,为探索东周—秦汉国家祭祀制度发展演变提供了新线索,同时也为琅琊台遗址保护规划的制定提供了新的较为详实的依据。

借助考古,文献中的一句话甚至几个字,由模棱变作信史。

城阳半千子遗址的考古发掘则是首次在崂山西麓揭露的一处史前时期的较大规模聚落遗址,对于了解青岛历史的演变具有重大意义。它告诉我们,4000年前生活在崂山西麓的青岛先民们,已经具备了统一规划聚落布局的想法和能力。这处隶属于龙山文化早中期的遗迹,为探源青岛考古工程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宝贵材料。

在2021年公布的“山东百年百项重要考古发现”中,这座年轻的城市有五处遗址入选,时间跨度从距今约7000年前直至1000多年前,即墨北阡、三里河遗址、岳石文化、琅琊台遗址、土山屯墓群,首度集中呈现了“千年青岛”的独特样貌。尽管青岛并没有入围国家百年百项考古发现的项目,在省内的考古发现中也并不占优势,但考古中不同时期青岛的种种样貌的显现,让人们看到属于这座城市更加厚重的积淀,似乎也从中找到了城市绵延数千年、在近现代日趋强劲的活力与生机之源。

博物馆的故事刻度

关键词:博物馆之城 国家海洋考古博物馆 胶济铁路博物馆 城阳区博物馆 山东大学博物馆 (青岛) 航海博物馆

青岛持续推进的“博物馆之城”品牌建设,在过去一年进入提质增效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2021年的最后一天,随着胶济铁路青岛博物馆在青岛火车站正式开馆,青岛博物馆的总数已达108家,形成了海洋文化、历史建筑、乡村记忆、工业遗产四大主题特色的博物馆群。

2021年,青岛市博物馆扩建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建成后,面积将由原来的2.5万平方米增至8万平方米,建筑规模将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由现在的第十二位提至第二位;西海岸新区博物馆新馆的建设亦进入尾声,即将于2022年正式建成开放;这一年,全市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新增11家,总数达到19家,增长138%,贝壳博物馆等5家非国有博物馆首度进入国家二、三级博物馆阵列,实现了青岛市非国有博物馆定级零的突破;这一年,海军博物馆主办的“人民海军历史基本陈列展”被中央宣传部、国家文物局选中作为庆祝建党百年精品展览面向社会推介;青岛推动海军博物馆、奥帆博物馆等博物馆相继实行了免费开放,全市免费开放博物馆达到93家,占博物馆数量的87%,让更多市民享受到文化惠民服务……而一大拨各具特色的新博物馆的来袭,也让2021年堪称青岛博物馆的丰收之年。

近日,全国唯一的国家海洋考古博物馆落户青岛,有效填补了我国国家级水下遗产展示平台空白,青岛将成为集聚全国海洋考古资源、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全国海洋旅游新地标。位于青岛蓝谷的国家海洋考古博物馆,规划占地面积44亩,总建筑面积约2.6万平方米,将是全省第一家“国字号”央地共建博物馆。

2021年,还有四家博物馆先后在青岛开馆。

山东大学博物馆(青岛),国内高校单体面积最大的博物馆。这一全国高校博物馆中唯一的历史考古类国家一级馆,在青岛开出分馆,单是其鼎字形状单体建筑的厚重气场就已先声夺人。启明、大东、天下、物化、山大考古等五大单元展陈,以齐鲁文明史为主线,以山大考古学科参与的遗址发掘为辅线,从石器、陶罐、铜器到玉器,讲述不同时期人类历史文明演变的历程。秦始皇登临青岛琅琊台以及上溯到7000年前的即墨北阡遗址的历史现场,也在这里得以还原和呈现。

城阳区博物馆,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其中一半以上的展品来自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近十年来的考古支持。考古所在地城阳开展的财贝沟墓群、后桃林汉墓、半千子遗址等考古发掘成果,不断地刷新和丰富着青岛区域的历史文脉,让深埋于大地的文物在博物馆“复活”,给予市民历史维度的精神滋养。

青岛市航海博物馆,是青岛首个航海类历史博物馆,原为具有百年历史的青岛海岸电台历史建筑,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以航海为主题,航海天文钟、罗盘、船灯、沉船瓷器等馆藏,最远可追溯到宋代。

胶济铁路博物馆外景。

胶济铁路青岛博物馆,赶在2021年最后一天进驻青岛,讲述这条成为济南开埠动因、青岛走向世界前奏的铁路的百余年发展史,以及随之而兴的两座城市的历史变迁。

要了解一座城市,就要去它的博物馆。上周,当代著名作家王蒙突然抵达青岛文学馆,在这座有关青岛文学与中国文学发展轨迹的小小博物馆内,耄耋之年的老作家重温他所亲历与见证的文学史,与一众旧识再“相聚”,并走进了这座城市的历史深处。特色博物馆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即在于此,它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赋予城市文化的记忆与底蕴,让我们去到目力不及的城市繁华处。

精工细作的百年刻度

关键词:旧城改造 城市更新 历史文化街区 潍县路19号 八大关太平

2021年,青岛老城区的旧城改造和城市更新取得了看得见的实质性进展。在市南区打造“最青岛”历史街区的规划方案中,“建筑可阅读、街道可漫步、文化可传承、城市可记忆”的目标定位尤其让人印象深刻。

在老青岛人熟悉的大鲍岛四方路、潍县路一带,2021年围绕潍县路19号大型里院进行的修旧如旧持续推进,伴随机械设备的轰鸣,中山路及其周边新一轮复兴计划项目实质性开启。对于老城区这片地标式街区的未来,人们充满期待。

青岛最大里院建筑群——潍县路19号的更新改造项目,也是市南区和市北区破除区域界线,合力打造运作的首个改造更新项目。这处建筑面积超过16000平方米、总投资超过7亿元的青岛最大的里院综合体,预计在2022年上半年将部分开街,成为里院文化展示地、潮趣打卡热门地、旅游和体验式文化的聚集地。未来,其所在的周边13片历史街区将协同推进更新,错位拓展产业空间,老建筑+新消费、旧里院+新经济、原场景+新体验,聚集起新技术、新业态、新的文化模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在此消费、创业、生活,使百年老城区焕发青春。

2021年,一系列老城区的时尚活动更可以看作是未来老城区街区场景的预演。距四方路不远的宁阳路银鱼巷在这一年持续开展老街快闪活动,国庆“吉祥趴梯”等诸多时尚业态,入驻拥有雕花纹里和榫卯结构的百年里院建筑“吉祥里”,那一派热闹欢腾气象是2021年老街复兴的年度写照。人们在这里与来自各地的小众独立品牌邂逅,重要的不是购物,而是找到志趣相投的人与物。运营者想要从“修旧如旧”延伸到“用旧如旧”的老城更新理念,让人惊喜。

同样是在2021年,青岛的另一处历史文化街区八大关太平角区域也进入了节点时刻。随着“太平角最美建筑”太平角一路9号(英国驻青岛总领事官邸旧址)的正式对外开放,由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和市南区联合开发的“八大关—太平角万国文化建筑博览汇”项目历时五年收官。20余栋历史建筑通过市场化手段植入文化、时尚、艺术、风俗、美食民宿等元素,不仅实现了对建筑本体的保护性利用,更打开了原本“熟悉又陌生”的八大关,激活了曾经“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太平角。青岛市公布的首批22个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中,八大关·太平角以精品旅游服务业优势成功入选,标志着这片最能代表青岛城市美学风尚的历史文化街区,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年,老城区不仅是炙手可热的文化发生地,还成为时尚主题的秀场。在青岛人熟悉的大学路网红角,一场汇聚青岛原创服装品牌的走秀,以美术馆的红墙黄瓦和百年法国梧桐作为背景,新与旧融汇交迭,营造视觉新锐独特的城市公共艺术场景。2021年,也当是青岛老城新旧融汇交迭、面向未来的开启。

深入生活的非遗刻度

关键词:非遗在社区 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 衍纸“非遗+”文创大赛

根植于民间沃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反复出现在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的年度报告中,成为青岛培植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这一年,作为全国“非遗在社区”八个试点城市之一,青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社区传承传播,突出扎根性、生活化、传承性,培育了一批“非遗特色社区”,让非遗被关注、被看见、被触摸,打开更多“复兴”传统文化的想像空间,提升了民众对非遗的认同感和参与感。2021年青岛市增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项,省级项目19项,市级项目40项。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培育,更需要聚焦群众需求点、融合时代气息的活动内容。这一年,通过组织开展“非遗+”文创大赛、“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胶东五市非遗创意市集等活动,青岛推出了一系列特色非遗伴手礼产品。不久前,青岛的四位非遗传承人更是联手创制了一件联名款青岛非遗年礼,春和楼的酱香鸡、周钦公流亭猪蹄、一鲁鲜熏制鱼、精品崂山绿茶,在共同向市民游客展示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统技艺独特魅力的同时,更让这些老工艺老味道焕发出新的活力,为城市留住了深入生活的非遗刻度。

第三届全国衍纸邀请展2021年在青岛纺织谷展出。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使传统文化成为潮流年轻人追求的新时尚。其中不得不提及一门名为衍纸的手艺,2021年,一场衍纸大展在青岛纺织谷开展,宽1厘米、长39厘米的彩色纸条,编织出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中的11个重要场景画面,创作者用这门独特非遗技艺,制造了一场纸的斑斓盛宴,创意满满地宣讲党史,在青年人中引发不小的轰动,在纺织谷创下了超人气纪录。

贯穿全年,由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与青岛大学非遗研究中心联合开展的非遗考察活动,也在2021年告一段落,考察活动对全市167项市级以上非遗项目进行调研,并将创制完成“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这份图典不是枯燥的资料汇编,而会成为一本可阅读、可传播、有趣味的非遗书。与之相关的文创手绘非遗地图的开发也将提上日程。

一系列传统文化创意活动更新迭代,激发着城市的文化活力。(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 魏)

Hash:2f65475e4f9eed7d7cfe77cc999a5b9fbccba2c2

声明:此文由 观海新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