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行 探风情(第64期)I走进石河头:而今又到石河头

开宗明义

诸城行 探风情”是由方言诸城公众号与乔有山文化传媒公众号共同打造的一个文史类栏目,旨在更好地传播诸城的人文景观、风俗民情、地方文化、古迹名胜等。

经乔有山文化传媒授权, 自2020年12月29日 (第1期 )起,“诸城行 探风情”栏目对“诸城行”所撰写的文章于每周周二、周五进行发布(自2021年6月2日调整到每周三、日发布)。欢迎各位朋友予以关注!

而今又到石河头

李晓

近三十年没到石河头了!

第一次去,还是九十年代初,正是邓公南巡讲话不久,那时举国上下,商潮涌动。作为一个弄潮儿,为了生意,我第一次踏上了偏隅于诸城东南一方的石河头。

颠簸了半上午,公共汽车喘着粗气又在往一个岭坡上艰难爬行。

我问什么时候到?一位老农说,爬上坡,再下去就到了。

车一到岭顶,眼界立刻开阔了,一望无际的山岭连绵起伏。

下了岭,就是平川,也就到了石河头村。村口是一条小河,河上有一石桥,经此就通往街里了。车在桥头前的空地上停了下来,这里是停车场。

小河很瘦,河底只有一道小溪在流动,大半个河底尽是白亮亮的沙石。沿着北岸的一条东西沙石路,往西走不到一里,就是乡委大院。大院依坡而建,越往里走地势越高。最里面是一排高大的砖瓦房,像是延安枣园里的窑洞一般气派,这是乡委党政领导办公之地。

从乡长办公室出来,已近中午。乡长的勤务员领我出了乡委大院,往东拐,紧挨着乡委大院的就是乡委家属院。家属院的两排平房,立在半坡上。最前排有四户人家,第二户就是我表叔家。表婶已经备好了饭菜,开席前,又来了几位乡委的女同志,是表婶叫来陪客的。我年轻气盛,小瞧了她们,结果喝醉了。

此后,我又去了石河头十余次,还住下过几回,还到过几个村庄。虽然与它朝夕相处了这么久,却从没留意、也从没听说过北岭上有齐长城遗址、街上有第一届诸城县委驻地遗址、竹园村有革命烈士杨香斋。因为那时的心思只在挣钱上,在那个全民经商的时代,一切都向钱看。

因此,二十几年后的今天,我对那里早已鲜有印象了。但是,我一直没有忘记那里,一直对它心存向往,向往着它朴实的乡情,向往着它宁静的环境。只是,一直没有成行的机会。

直到去年认识了那里的丁少玉老师,尤其读了他的散文《绝处逢生》,他庭院中的那架生机盎然的方瓜,又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田园生活:知己聚庭院,自居一方天。 把盏邀藤蔓,醉当吟佳篇。

更有丁老师多番诚邀,尤其当他言及山蘑炖小鸡之时,我早已垂涎三尺。故而,不顾三伏炎炎之烈日,在时隔27年之后,又踏上了石河头这片难忘的土地。

这次,不再是为挣钱而来,而是去寻求一种情怀。

谨记:

公元二0二一年七月十日上午,“诸城行”一行五人造访石河头。

石河头村北岭上,一条贯穿小桃路呈东西方向蜿蜒横亘的土岭,当地老百姓叫它长长岭,其实应该称长城岭。在路东边,山东省人民政府树立了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齐长城遗址”。

1938年10月,日寇占领诸城后,中共苏鲁豫皖边省委(后改为山东分局)决定成立诸城县委。由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校址在沂水县岸堤村,故又称岸堤干校)选拔了部分诸城、高密籍优秀学员,组成中共诸城县委,隶属鲁东南特委(1939年7月,改为山东分局第一区党委第五地委)领导。

中共诸城县委和八路军独立营,于10月底进驻齐长城南面的诸城县第六区太平乡石河头村,两个月后,诸城县委也随部队移驻泊里。

现在,遗址不复存在,已经新建住户。

石河头清朝建制称雩泉乡石河社,民国时期称第六区太平乡驻地。1983年建乡,2006年撤乡。自古至今,都是障日山地区的大村。村里以刘、丁、殷三大姓居多。

村有耕地2000多亩,人口2500多人,有社区小学、幼儿园、幸福院各一处,主导产业以农业为主,种植小麦、玉米、大豆花生、地瓜,林果业为辅,出产红富士苹果板栗等。

村后北岭有地称为北城,被诸城市人民政府划定文物保护地区,有“石河头遗址”一处。

郑家沟在石河头村东南面,与胶南接壤。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盛产茶叶,素有“鲁东南茶乡”之称,因村里出了一位少将,该村又被称为“将军村” 。

我们从石河头回诸城城里的途中,瓦店卫生院副院长郑泽强又陪同我们,参观解放战争时期大众日报社在邹家沟驻地的遗址,并合影留念。

(本文来源于乔有山文化传媒公众号)

Hash:87746b1365845cf44a3846de35abc5b67899a8a6

声明:此文由 方言诸城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