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国、古城、古道……章丘这些历史你了解吗?

齐鲁古道,“道贯南北两京,路达远近十省”(大寨《长泰桥碑》记载),不仅蕴含着军事战略文化长城文化、冶铁文化,还浸润着博大精深的 “轴心时代”核心文化——阴阳五行学说,及儒家、儒商文化等等,齐风鲁韵在这条古道上高度融合,底蕴深厚而源远流长。

这条古道贯穿着齐长城、胶济铁路小清河黄河“四大文化带”,沿线的古国古城点缀在齐鲁中部,灿如星辰,熠熠生辉。

猇城遗址

著名商贾之地——猇国、猇城

据清道光十三年《章丘县志》记载:“《汉书》:济南郡领县十四,第十二曰猇县。注云:‘莽曰利城’。”又据《汉书王子侯表》载:“猇节侯赴(即刘起),赵敬肃王(刘彭祖)子。孝武征和元年封,十三年薨。”《中国古今大辞典》载:“猇县,汉侯国,后汉省,故城在今山东章丘县北。”根据道光十三年《章丘县志》附图,可知猇城在今旧军。旧军又称旧清平军,源自宋景德三年(1006年),“移县北置(初在临济)清平军,后废清平军置军使”(清道光十三年《章丘县志》)。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清平军迁驻猇城(由临济迁至今旧军),后又迁出,以后人们称为旧清平军,简称旧军。

历史上,章丘旧军一带自古就是商贾之地,历来有经商习俗,这与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清平军是一个州府的设置,军队几万人驻扎,需要大量的粮棉供应。为此,朝廷下令开凿能四船并行之运粮河(俗称赵家运粮河),由镇南迳流向西北,小清河(原济水古道)经赵官桥至水寨,再在旧军北面从西而东北流过,两河漕运给旧军带来便利的交通,南粮北棉,东有羊角沟运盐,西有浩淼的白云湖鱼虾之利。在宋元就是著名的商贾之地。明朝时,“四方来者,利其值廉物丰,酒醇醉易”(《李开先全集•闲居集》之十一)。特别是种棉花已成为章邑北部重要的产业,这在《李开先全集•闲居集之十一•长春楼记》中有详细的记载:“乡人目棉为硬货,地宜种此者,惟张林镇东西一带。但有百亩者,银钱之外,虽家有数百指,布衣而櫬棉,无不温暖如春,长收则长春矣。”张林镇即今水寨张家林一带。李开先已看到了棉的巨大实用价值和可能带来的丰厚利润。到了康乾年间,旧军一带更是镇容繁华,民殷物阜,货物店肆,充溢金阊,贸易镪至辐辏,俨然一派《清明上河图》的繁荣景象。

猇国王世袭:一世猇节侯刘起-----猇夷侯刘充国---猇恭侯刘广明---猇釐侯刘固---猇侯刘钜鹿,刘钜鹿死,国除,猇国改猇县,猇国都城(后猇县县城)在今刁镇旧军村。

清道光《章丘县志》关于猇国的记载

上世纪40年代旧军圩墙示意图

上世纪50年代旧军城墙

西城墙旧军孟氏花园

黄巾军屯兵地——黄巾固城

清道光十三年《章丘县志》:“百脉水经阳丘县故城中,西北出城,北经黄巾固,盖贼(对黄巾军的蔑称)所屯,故固得名焉。按:百脉水经回军镇中,即郦(道元)注所云‘经阳丘故城中’也;西北出回军镇,即注云‘西北出城’也;又北十余里经水寨,即注所云‘北经黄巾固’也。不知黄巾固者,由不知阳丘城。今之章丘城在女郎山南,古之阳丘城在女郎山北。知回村之为阳丘城,即知水寨之为黄巾固矣。旧志皆以隋所改高唐之章丘城为黄巾固,此误于《齐乘》云‘高齐乃以黄巾城立章丘’之语也。《寰宇记》章丘县下云:‘高齐天保七年,移高唐于此,即古黄巾城也。’《齐乘》本此,遂至一误再误。”《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黄巾固城,今章丘县地。后汉末,黄巾保聚于此。齐人谓垒堡为固,故名”。由此可知:黄巾固城源自东汉末年的黄巾军,水寨之名当为滨水(绣江水)建村寨。

宋元时期,济南公张荣(元代早期济南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在此设行署,号令诸县军民,进退裕如。据《新元史》记载,在张荣投降蒙古的前四年即公元1222年,当时的济南府城为南宋所夺,宋朝的济南府尹种斌率兵攻打守据青州的张林,张林引军逃遁。同年,蒙古派遣河北西路兵马都元帅史天倪率兵攻打张荣所据守的水寨,破之。张荣弃城引军遁去,又潜匿于黉堂岭的山坳之中。

宁戚封国地——宁戚城

宁戚,齐国名臣,颇受齐桓公重用。宁戚“饭牛东下,击牛角而歌”的故事广为流传。《吕氏春秋》云:“宁戚欲干齐桓公,穷困无以自进,于是为商旅,将任车以至齐,暮宿于郭门之外。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任车,爝火甚盛,从者甚众。宁戚饭牛居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歌。公闻之,抚其仆之手曰:‘异哉,歌者非常人也。’”后宁戚为齐桓公称霸做出了贡献。桓公为表彰其绩,封邑建宁戚城。宁戚城的位置史书多有记载,据道光十三年《章丘县志》载:“在县治东北二十五里。”引《齐乘》云:“章丘城东北三十里,又云:汉孝武封鲁共王子恬为宁陵侯之邑。”《县志》按:“《汉书•王子侯表》:孝武所封有宁阳节侯。恬为鲁共王子,无宁陵侯。《孝文功臣表》有宁陵夷侯,吕臣又異姓,《齐乘》所引或误。《省志》云:齐大夫食采于此,其说较是。《水经注》云:杨绪水西北经章丘城东,又北经宁戚城西,而北流注于济。按:杨绪水一名獭河,见《齐乘》,今又名小清河,与百脉水俱经章丘城东,相去四五里。百脉水近女郎山东麓,至山之东北则折而西;杨绪水近长白山西麓,直北经宁戚城西。古济水自西来而东北趋海,故杨绪水北流注之。则宁戚城当在济水之南、獭河之东,旧志图城在獭河西,误矣。”由此,可以得到宁戚城的位置,仔细比较众多古漯河的流向图,认为应在堤高村东南、崔高村东北一带。

宁戚像

明代周臣绘《宁戚饭牛图》

明万历四年朝鲜人绘制的宁戚城及浒山铺

濒临济水曾为县、军驻地——临济城

汉代的朝阳县城在现在黄河镇临济村东南。朝阳县,汉县。高帝封华寄为侯邑。宣帝时,封广陵厉王子舜于此。后汉曰东朝阳,以南阳郡有朝阳,故此加东。晋因之,改属乐安国。刘宋仍曰朝阳县,属济南郡。后魏因之,齐废,隋开皇六年复置。

临济一名最早出现在汉代,经过了若干年历史变迁。《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临济)本齐之狄邑,汉置狄县,后汉改曰临济。隋并入高苑。故城在今高苑县西北。”临济故城在高青县高城镇西北,也就是故狄城所在地,东汉改名叫临济县。南朝刘宋时期,(公元420年—479年)将临济县迁于西部的刘家镇(现在的黑里寨镇刘镇村),属乐安郡。到了隋至唐时期,临济县迁至章丘。《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临济条:“汉菅县地,隋改置朝阳县(隋开皇六年),后改临济县(隋开皇十六年),宋省,故城在今山东章丘县西北二十里”。也就是说,隋代,改州为郡,将临济县并入高苑县,隶齐郡;同时,将位于今章丘的朝阳县改名临济县,县治在今章丘黄河的临济村。武德元年(618年),在临济县治设邹州。八年(625年)邹州废,临济县改隶谭州。贞观元年(627年),临济县改隶齐州。元和十五年(820年),临济县隶齐州。宋朝咸平四年(1001年),临济县废,并入章丘。景德三年(1006年),新建与府州同级的清平军,临济属清平军驻地。熙宁三年(1070年)清平军降格为县级军,驻地迁往旧军。金代又为临济镇,是县属四镇之一。临济,自隋代以来,历为县、军、镇驻地。

隋朝开皇6年(586年)在此置朝阳县,开皇16年改为临济县。唐朝武德元年(618年)设邹州,州址与临济县同城。宋朝景德3年(公元1006年),在临济置清平军,辖章丘县。金代为临济镇,是章丘四镇之一(普集、临济、明水延安四镇)。民国伊始,章丘分为十区,临济为第三区。

清道光《章丘县志》记载的临济城

临济古迹分布图

清代绘制的黄河图

临济北眺黄河

临济村及周边古迹甚多,民间传说:临济北有闻韶台、南有终军墓西南有郦食其冢。

孔子闻韶台:临济村北三华里处原有一土筑高台,相传这就是孔子闻韶台遗址。韶乐是上古时期一种高雅的乐舞,公元前498年,孔子游历齐国于此,听到了在他的家乡鲁国早已失传的韶乐演奏,赞美备至,“竟三月不知肉味”。

郦食其墓:郦食其为汉王刘邦的著名谋士。公元前206年(汉元年),刘邦以韩信为大将,乘机暗渡陈仓,揭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当时,鲁中地区对楚汉两方来说都是势在必争,谁占有了山东谁就得到了战略后方。故而刘邦对齐王采取了军事与外交手段并用、双管齐下的谋略。一面命韩信攻齐,另一面又派郦食其为使节到齐国游说。郦以智谋说服齐王田广、相田横归汉。韩信这时进抵平原,听到郦食其已说下齐国,本想罢兵,谋士蒯通对韩信说:“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余城,将军将数万众,岁余乃下赵五十余城,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韩信在其煽动下,遂令三军前行,直抵齐境,长驱直入,袭破齐之历下军,并攻占临淄。田广、田横认为上了郦食其的当,一怒之下烹了郦食其。郦食其惨遭火烹,应在韩信攻齐之后不久,据道光十三年《章丘县志》记载:“郦生墓,在章丘县北临济镇西。”又据《章丘县乡土志》记载:“郦食其墓,在县北临济镇南。”章丘著名诗人吴连周在《高唐齐音》中记载:“郦食其墓,在临济镇西,今有碑。”清乾隆年间,章丘文人郝敏中也曾写有一首《再过郦食其墓长歌》:

郦食其

韩信耿弇谁为雄,祝阿历下迥不同。

独拔劲敌难为力,袭击已降易见功。

郦生当日奉明诏,淮阴暗受何人教?

一为贪功一纵酒,两两错误皆冥报。

夜半陈留取令头,胡善其人又相仇。

暗室有神怒目视,隐隐挑拨启其谋。

杀机一片起蒯彻,层层祸胎从此结。

高阳狂生已被烹,钟室奇冤谁与雪。

郦食其为何葬在这里?经考证:当时临济是从历下通往临淄的北路要道,韩信曾在土城驻军攻齐,烹郦食其就在田广向东逃遁至临济时所为。后人曾为郦食其写下这样一副挽联:“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

终军墓:村西南有汉武帝时“弱冠请缨”的青年英雄终军之墓。清乾隆年大学士郝敏中也著有《临济西南吊终军冢》。

辅公祏祠:隋朝年间,辅佐杜伏威起义的二号人物辅公祏即生长于此。临济原有辅公祏祠。

此外还有临济大庙,至今依然存在。

终军雕塑

临济大庙

崔氏祖源地——崔氏城

据《元和姓篡》记载:“崔姓出于姜姓,季子让国叔乙,食采于崔,遂为崔氏,济南东朝阳西北有崔氏地也。”《春秋左传》云:“襄公二十七年崔成请老崔氏者也。”就是说崔氏出自姜姓,与西周时期的齐国有关,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了。齐国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开国君主是吕尚。吕尚本来姓姜,因他的先祖被封于吕,从其封姓,故称为吕尚。吕尚的儿子丁公伋,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应继承君位,但却让位给弟弟叔乙(即乙公),而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今章丘西北),后来以邑为氏,就是崔氏。

崔邑即史书所载崔子城、土城。根据道光十三年《章丘县志》载:“崔姓城在县治(旧章丘城)西北70里,大清河(今黄河,清咸丰五年,即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阳,今兰考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道入海,大清河河道改为黄河河道)之滨,俗名土城。”《水经注》云:“漯水又东北经著县故城南,又东北经崔氏城北。”按:“大清河即济水,自西南来,经济阳南关外,绕城而东北,其南之上即章丘界,俗呼土城,乃崔氏城也。”

今土城位于黄河镇西南5公里处,村西靠黄河大堤,这一带就是崔姓的发祥地。

(翟伯成:章丘区政协副秘书长、文史办主任、文联副主席)

END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此内容来源于“金章丘历史文化、章丘新闻中心”,如有侵犯,请联系删除。

Hash:a3e2cf6dba2aad67fd057323aebb2ae38657fea4

声明:此文由 章丘e家香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