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青岛|正月老青岛要逛四大庙会

自古以来,中国农业社会,腊月、正月是农闲期间。年前的腊月,人们收拾收获的谷物、农产,准备过年的物品,收拾房屋、院落,准备食品,正月则高高兴兴地玩耍。因而过去有“忙腊月,闹正月”的说法。所以正月空闲时间里,参加庙会的人特别多,庙会也比较集中。

青岛的正月有近十六处庙会,如沙子口的海庙庙会、百果山的竹子庵庙会等,而参加人数较多的有“四大庙会”。

天后宫的新正庙会

青岛地区原有好几个天后宫,其中数青岛(今太平路)的新正庙会参与人数最多。

旧历的元旦,就是新年“一年的伊始”,人们要祈求新一年的生活更好,全家幸福。一般城市都有“城隍庙”,城隍是管理一个城市阴间的“神”,如同人世间的县长、州长。所以,过年人们要去城隍庙祈福。青岛在古代是渔村,明清年间形成港口,不是城市,所以没有城隍庙。而老市区(德日占领时期,市区很小)浮山所曾有“城隍庙”,人们认为其只是浮山所的神,不是管理青岛的神,只有天后宫主祀的天后才被认为是管理青岛的神,所以过年期间,人们纷纷到天后宫祈福,逐渐形成了初一到初五的新正庙会。

在老青岛,可以说绝大多数居住在青岛的中国人都到天后宫祈福,有的人上香叩首,有的人到天后宫表达意愿。许多人于子夜、新年伊始,争上“第一柱香”,所以自午夜开始就人流不绝,到新年的第一道阳光升起时,天后宫内外两院已经香烟缭绕,往来进香的人拥挤得水泄不通,以至于有些人只能在门外膜拜。

作为天后宫新正庙会,从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规模一直很大,太平路上自浙江路向东至常州路两侧的人行道上都是庙会的场地。新正庙会的摊贩卖食品、儿童玩具、绒花、火枪等,在靠海边的一侧是各种游戏,像“打棋谱”“套圈”“打气枪”等参与性游戏,还有抖空竹、耍猴、拉洋片等观赏性的游戏。

本来天后宫的庙产有二十多亩,新正庙会期间庙周是演艺场地,庙会前搭建好的两个戏台,庙会期间演出茂腔、柳腔等地方戏。后来建太平路小学占用了一部分天后宫庙产,而小学的操场占用的是演艺场的场地,仍搭建戏台,天后宫以东至龙口路是小吃摊集中的地区。

过年有办“耍”的习俗,一拨一拨民间的艺术队有高跷、秧歌、旱船、跑驴等,都来到天后宫祀庙,因而大街上站满了观看演出的人们。

正月初九萝卜

元代时在即墨仁化乡下村建了“玉皇庙”,主祀玉皇大帝,青岛开埠后玉皇庙在台东镇。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诞辰,因而正月初九有庙会。

1941年,玉皇庙改为清溪庵,但正月初九仍有庙会。1965年,玉皇庙(清溪庵)被废,庙会一度中断,上世纪70年代末再度恢复。

旧历的“立春”,民间有吃萝卜的习俗,称为“咬春”,俗称“吃了萝卜再喝茶,饿得大夫满地爬”,意思是表示立春这天吃萝卜、喝茶,新年里人们个个身体健康,没有人生病,大夫也就没事干了。

正月初九正在“立春”前后,因而庙会上买卖萝卜的人特别多,玉皇庙庙会被称作“萝卜会”。

在上世纪,萝卜会因仍处于新年期间,因而到会的人特别多,仅次于天后宫的新正庙会。道口路一带是小摊、商品区,萝卜是主角,还有水果、点心等食品,以及玩具等小摊。因摊贩多、人群多,萝卜会一直延伸到辽宁路。

过去,由于市区到东镇的公共汽车和公共马车都是通到台东一路,到了萝卜会期间,因人太多,辽宁路的东段也是人群,使得交通中断,公交车辆只行驶到利津路。

庙会在姜沟路一带是演艺集中的地方,演茂腔、柳腔的、变戏法的,说大鼓的,各自拉起场子表演,观看的人很多。

与天后宫新正庙会相比,萝卜会办“耍”的人较少,但仍有一些,在人群中沿道口路一边走一边演,高跷是主要的,扮演着《西游记》《白蛇传》等剧中的人物,有的还一边演一边唱,不少人跟着“耍”走出好远。

正月十一于姑庵庙会

于姑庵在错埠岭,据说以前曾叫“鱼骨庵”。相传,于姑庵初建于唐代,是道教宫观,一度荒废,明代全面重建,这时才叫于姑庵。因大英烟草公司的一名女工在此出家为尼,剃度之日,参与的人极多,声名远扬。

正月十一日是后稷的诞辰,“后稷”是掌管农业的神,所以正月十一于姑庵有庙会,因正月十一还在“过年”期间内,俗语说“十五之前都是年”,虽然过去的错埠岭是郊区,但仍有很多人来赶于姑庵庙会。

当年,于姑庵四周空旷,不怕影响交通,周围遍布赶庙会的摊贩,演艺民间艺术表演,周围赶庙会的人步行前来,市区的人士乘马车、骑自行车来赶庙会,还有在青岛的外国人为了了解中国民俗,开着汽车前来赶庙会。

于姑庵已经荒废多年,旧址一度作为小工厂,近年来于姑庵在重建,昔日郊区的于姑庵,现在已经处于市区的交通干道福州路的西侧。

重建的于姑庵不仅面积比过去大,昔日的殿堂是黑瓦旧殿,这次重建时则改为高大琉璃瓦的殿堂,改称观音殿

正月十六海云庵庙会

四方是青岛近郊的村庄,又分为上四方、下四方。相传胶州湾有一次海难,几个渔民扶着一块大木头上岸,于是在岸上建了一处“大士庵”祭祀观音菩萨,也称“老母”,后来此庵就叫作“海云庵”。1924年,海云庵全面扩建,庵前为海云街,是旧青岛四方的一条老商业街。

过去四方村是渔村,正月十六是过年后的第一个大潮,过完新年的渔民在这一天或第二天将开春出海,于是正月十六有庙会。渔船出海,桅杆、船头均挂红旗,求吉祥平安,而糖球(糖葫芦)是红色成串,与船上的红旗一样,为求吉祥平安,人们吃糖球。于是海云庵庙会慢慢演变为“糖球会”。

早期,赶庙会的主要是渔民、农民。青岛开埠以后,四方成为新兴的工业区,人口剧增,工匠信奉的神圣是“鲁班”,正月十六是鲁班圣诞,四方机场工人有“圣诞会”,海云庵也开始祀鲁班,所以赶庙会的人越来越多,使海云庵庙会成为四大庙会之一。过去,四方离市区较远,但还是有不少市区的人来赶庙会,相邻的四方公园为青岛的一处中国园林式公园,市区的人们来赶庙会,逛公园。过了糖球会,年就过完了。

1965年起,海云庵停止活动,庙会处于停滞状态。上世纪70年代末,糖球会是首先恢复的正月庙会。因而许多年里,糖球会成为人气最旺的庙会,规模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现在的海云庵周围大规模建设起民俗街区,赶庙会的不仅是本市的人士,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人,是展现青岛民俗最大的庙会。

内容选自《鲁海说青岛·青岛掌故》

Hash:a9a8558077018a956b3cda4f8bd77cd35e8e0732

声明:此文由 青岛出版集团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