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台窥象,风云百年——青岛观象山上的历史记忆

诗人蒲风曾在《青岛》一诗中说,天主教堂是青岛的双眼,而观象山则是“她凸起的头颅”。顺着僻静的观象二路前行,便可登上观象山山顶。这里高耸的7层“石头楼”,曾是德占时期的观象台。

1931年,中国第一座自行建造的圆顶天文台又在此诞生,并入选当时的青岛十景之一“穹台窥象”。而这座幽静的小山不仅是中国气象学会的诞生地,还有青岛人熟知的“望火楼”。也许您不知道,其实珠峰的海拔也是由此测得,青岛的城市坐标也设在山巅,而山下蜿蜒的两条小路上还有众多的名人故居。下面,让我们穿越百年风云,走进这座气象万千的小山。

观象山上的“石头楼”

曾是“远东三大观象台”,青岛水族馆由其建造

“远离故土的德国使者,建此高楼于异国海滨;任是风暴汹涌,抑或电闪雷鸣。危急时总会向您通报,远航的船舶啊,请放心。这巍然耸立的城堡,就像是德意志人在向世界问候。” 说起古人的传奇故事,大都讲一句“夜观天象,掐指一算”。而在青岛,就有一座名为“观象”的山。

“观象山是个小山头,以前人们管信号山叫大石头山,管这里就叫小石头山。”岛城文史学者鲁海介绍,位于市南区的观象山曾经一片荒凉,连正式的名字也没有。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后,在该山兴建贮水池,这里才开始被人称为“水道山”。然而,风云变化,谁也没有想到这座不起眼的小山头却在日后成为青岛乃至近代中国的“科研之山”。

走在老城区中部,可以看到一座掩映在红瓦绿树间的褐色“石头楼”。这座立于观象山山顶的7层德式建筑,便是青岛观象台最初的办公楼。1905年,德占青岛设立的观测所搬迁到了当时的“水道山”上。

青岛观象台台长孙立南介绍,根据资料记载,观测所刚搬到山上时,只有两间简陋的观测室。到了1910年才开始筹建这座21米高的观象大楼,“这个楼是欧洲中世纪城堡式的建筑,1912年才建成,很雄伟。我进去看过,这里面的墙上还嵌着一块汉白玉的石碑,上边刻着一首德国诗,说"这巍然耸立的城堡,就像是德意志人在向世界问候。"而在德国海军的备忘录中,则这样记载了当时情况:“所完成的建筑包括一座主办公楼。内设办公室、宽敞的实验室、图书馆、公共阅览室、存放时钟的恒温地下室、金工车间及其他附属房间。除此之外,地磁观察室也在规划之内。”

“石头楼”建成之后 ,这里被命名为“皇家青岛观象台”。而当时除了预报天气以外,这里还负责天文观测、准点报时、地磁地震、水文测量、地形绘测等多个项目,并管辖济南及胶济铁路沿线设立的10多个观测点。

左起徐汇平、高平子、蒋丙然、宋国模

但之后的岁月,并没有像诗歌中所说的那样,1914年日军攻占青岛,让德国人从这里发出的“问候”戛然而止。观象台也被改名为“青岛测候所”。日军对这里的科研价值十分看重,以致于 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主权时,仍以“中国没有气象专业人才”为由拒绝交出观象台,并继续盘踞在此。“当时派来接收观象台的是北京中央观象台气象科科长蒋丙然,还有气象学家竺可桢,天文学家高平子,结果日本人不让他们接手工作,台里的职员也还是日本时期的雇员。”

孙立南介绍直到1924年,蒋丙然、高平子、宋国模等人才顺利接收了观象台,而竺可桢则没有再来。同年,中国气象协会在观象台成立,并延续至今。而当时同属于“远东三大观象台”的“上海观象台”仍归法国人掌握,“香港观象台”更是到了1997年之后才由中国政府接管。所以,这里也成为当时唯一一座在我国主权下进行独立科研的观象台。

回归后的观象台迅速发展,1928年这里成立海洋科,我国的海洋科研工作由此起步。到了1931年,山上又建成了中国第一座自行建造的圆顶天文台,并于次年引进了法国生产的天文望远镜。而1932年建成的青岛水族馆及海产博物馆起初也是由青岛观象台设计建造并进行管理的。再加上德国人留下的地磁观察室,观象台涉及的学科一度涵盖了“海陆空”三大领域。

青岛解放后,观象台的工作被一分为五,天文、地震、地磁 、海洋交由中科院管理,气象部分则归海军管辖。之后地震、地磁、海洋三部迁离该山,天文部则搬入1931年建成的天文台中,改名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青岛观象台”,并延续至今。

城市的“定盘星”

“美呀,美呀!青岛的夜!静穆的天空,吹起静穆的风。静穆的风,盘旋在静穆的山峰。”—1934年,王亚平《青岛的夜》

如果有人问您青岛在哪里,您可以说这里地处于山东半岛南部,位于黄海之滨。但用作科研描述及坐标定位时,这座城市的经纬度则为“东经120°19,北纬36°04”,那么这个点到底是青岛的什么位置呢?

“青岛城市的经纬点就在观象山上,就在老办公楼旁边的一个屋里。”青岛观象台的工作人员张艳介绍,在地面上每移动30米,就会造成经纬度定位中1角秒的偏差。而为了确定一座城市的标志位置,则会选用一个固定的经纬点来标示,青岛的城市坐标点就设在了原观象台子午仪室内基墩的中心位置上。“这个房子现在还在,原来房顶是一个可以开启的铁木百叶窗。后来"大炼钢"的时候,把这个顶给扔进土炉里了,之后才换成了现在的砖瓦顶。”张艳介绍,早在1926年,青岛观象台的科学家作为我国唯一的代表团,由高平子等人率队参加了第一届万国经度联测,并取得优异成绩,万国经度测量委员会主席弗利事后还致函青岛观象台,指出“所测经度成绩优良,概为各国所钦佩”。1933年,青岛观象台再次应邀参加第二届万国经度测量。这两次国际经度联测工作,是我国天文界参加国际合作的开端,并以优异成绩为我国取得荣誉。

如今,在观象山顶上还立有万国经度测量纪念碑,这是1987年落成的。此外,高平子还是我国最早利用天文望远镜观测研究太阳黑子的人,1925年他利用青岛观象台德国时期留下的赤道仪,连续观测太阳黑子的活动,并每日绘图一张,这些资料至今仍存。而为了纪念高平子对天文界的贡献。1983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

除了是城市的“定盘星”之外,观象山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永久性水准原点所在处。“这个原点是用来测量各地海拔高度的,我们说珠穆朗玛峰有多高,泰山有多高,都是靠这个点测出来的。”张艳介绍,在观象山上还有一个造型神秘的石头小屋,外面有两层高栅栏,内部还有三道铁锁。屋内则是一口2米深的旱井,井下还有一块球型水袋玛瑙,玛瑙顶端一个红点则标明了“此处海拔高度72.260米”,这便就是我国的“水准原点”。“咱们国家的海拔高度是以黄海海平面平均值为准的,但实际操作中不能去海上测,而且海浪一变化就找不到了。所以就以观象山这个点为准,测量出结果后,再加上72.260米。”

这座位于“城市中心”的观象山曾被认为是青岛观赏夜景最好的地方,当年诗人王亚平登临观象山,留下了一首诗《青岛的夜》,诗中写道:“美呀,美呀!青岛的夜!朦胧的星,朦胧的月。朦胧的灯火,照着朦胧的山色。”而除了赏景以外,这里还曾是老青岛的“消防指挥中心”,位于观象山西麓的八角形“望火楼”始建于1905年,高16米,沿内旋梯的走向镶嵌着几个粗石台的小窗,顶部的8根花岗石立柱,撑起最上面两折铜皮屋顶,这里一度是德占时期的市区的制高点,为青岛的地标性建筑。到上世纪40年代初,完成了历史使命的望火楼被封闭。青岛解放后,这里还被用于仓库使用,因而留存至今。只是2009年,望火楼在一场“维修”中坍塌,现为重建。

如今的这里青色依旧,却气象万千。不久前,一批德占时期记录的青岛气象资料由德国汉堡气象局送还青岛,参与了交接仪式的中国海洋大学气象学教授傅刚说:“我们常说气象万千,其实气象何止万千。有人说德国送还这些资料,是中国强大的表现。但我觉得这件事意义远远高于这个层面,这是一种文化的交融,是一种历史的见证。”的确,观象台那栋石头楼如今依旧傲立苍穹,那圆顶天文室也仍在“穹台窥象”,它们见证了青岛百年的风云变迁,也见证了无数历史人物对这座城市的文化贡献。

Hash:956aa4b6e609e1e535c57a1414558692aee4606f

声明:此文由 天马行文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