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涌千年的古泉、明代通灵炮台,原来这些古迹都在清新!
童年时候的你,游玩于家乡的大街小巷于一栋栋古建筑身旁穿梭而过,但是你知道吗?有的古建筑可是大有来头的喔!它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的记忆,也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文化积淀。今天,小编就带大家去探寻这几座古建筑背后的故事。
说到元章米公祠,就不得不提清远的一个独特的姓氏:“米”。据清新区三坑镇湴塘村村委书记徐浩荣介绍,米氏族人在湴塘青岐村定居已有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他们的始祖正是宋朝著名的北宋书法家—米芾。但是,当我们翻阅资料的时候就会发现......
祖籍为山西,葬于江苏的书法家米芾为何会与清远产生如此深厚的渊源呢?元代,米芾的第十代裔孙米三奴、米如玉、米六奴兄弟三人从湖北襄阳南迁到今天的清远湴塘村,开创了清远米氏近700年的家族史。
因较早前湴塘一带均为水泊沼泽之地,而该村建在滩涂之上,故称“塘滩”;又因“塘滩”难以耕作,人们渴望能充满生机并有好的收成而取名青岐村。
(青岐村内,行走于巷道中的村民)
随着米氏家族的不断壮大,村落不断发展,乾隆年间,“元章米公祠”落成,成为了见证清远米氏家族成长的标志性建筑。祠堂正门两侧刻有楹联——望隆京兆,泽溯襄阳;石柱刻有——书画续成家父子光荣京兆碟,山川慈毓秀曾孙蕃衍太平乡。楹联均于上世纪90年代重建祠堂时刻录。
走进元章米公祠,小编发现其内部分前、中、后三进,内设屏风、天井、各代祖先神位等。
虽说,元章米公祠于90年代进行了重建,但是祠堂内的雕饰屋脊、镬耳墙依旧能够散发米氏宗祠的古韵。
祠堂内挂满了青岐村的“捐资芳名榜”,如今的元章米公祠更多地是作为村民们的“议事堂”,大多喜庆事于祠堂举行;而米氏后人们则继承了当初先祖勤奋、踏实的开拓精神,不断为青岐村的发展做出贡献。
元章米公祠有力地证明了清远米氏是米芾后人这一事实,但当地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不解之谜那就是“米芾最后是否墓葬于清远”。可是上文我们提到,米芾葬于江苏,这不是能够很好地推翻这个论断了吗?
根据湴塘村《米氏族谱》记载:米芾与夫人合葬在“獭凹背”(“獭凹背”是宋代清远的地名),而坊间也有南方人在某个地方定居后,一般会回到原籍取走祖先的骨殖到新的定居点重新安葬这么一说。2011年,清新区文化部门在进行文物普查时,偶然发现北宋大书法家米芾的墓葬,似乎为米芾最后墓葬在清远这一说法提供了论据。
(远眺“米芾墓”)
该墓是米芾的衣冠冢,还是真墓?还需要进一步考证。但在每年的清明节,村长组织米氏村民到三坑镇西坑水库旁的米芾墓地,对米氏先祖元章公进行祭拜。
今年,第二届“清远米芾杯”全国书法大展圆满结束。虽然“米芾墓”的真相仍未解开,但是“米芾”的书法文化在清远得到传承,也足以让“米芾后人南迁”这段历史在清远落地生根。
(图片来源自清远市书法家协会)
虎尾村古炮楼、成氏祠堂、千年古泉
虎尾村坐落在浸潭镇东南面,与英德交界,始建于明末后期,村中至今仍保留着军事瞭望台、军事瞭望塔、古祠堂和千山古泉等历史文物,无不在向后人展示虎尾古寨曾经的历史。
根据炮楼的石碑介绍,通灵台炮楼高15米,建筑面积25平方米,第五层正镶嵌“通灵台”三个字,还配有一幅对联,上联为“通国文明盛”,下联为“灵台瑞蔼多”,通灵台炮楼镇守北面通往英德九龙的山道上,在军事上起到瞭望台的作用,2011年被列为清新区文物保护单位。
(炮楼旁便是虎尾村民居)
而在虎尾村,同为文物保护单位的还有“虎尾村成氏宗祠”。
相对于通灵炮台,“虎尾村成氏宗祠”的装潢则更显历史风韵。精细的壁画与文字,不仅记载着当时虎尾村的风貌,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艺术发展水平。
除了这两座古建筑,虎尾村还有一座古迹伫立在村中,那就是——千年古泉。
关于千年古泉,村中还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虎尾始祖成禘保与夫人唐氏于明末后期行至此地,口渴难耐,正苦恼时,见一道清泉喷涌而出,两人望水而喝,甘甜透心,神气清朗,决定在此圣地定居。
尽管现在是冬日,天气比较干旱,千年古泉仍有天然山泉水喷流而出。
如今,虎尾村一方面在保护村中的名胜古迹,一边在进行着美丽乡村的建设,虎尾村就如一个集智慧和勇气的小伙子,敢于突破自己建设美丽新农村,但骨子里也一直保留对传统的敬畏和坚守。
(虎尾村新貌)
在你身边,有哪些有趣的古建筑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
我们一起去探寻它们背后的故事
部分内容参考自:米氏家族
编辑 | 陈c
Hash:a5b07b78006a59191ff071c6af691a166b3b5b33
声明:此文由 清新TV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