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河:长江中游史前文明中心

石家河·2017年大事记

1月10日,石家河遗址入选“2016年中国考古大新发现”

4月12日,石家河遗址入选“2016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4月18日,天门市成立石家河遗址管理处

7月28日,省政府成立石家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领导小组

7月29日,由中国邮政发行的《凤(文物)》特种邮票首发式在天门举行,石家河玉凤飞入“国家名片

12月2日,石家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获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

12月8日,石家河遗址成功入选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10项“重大田野考古发现”

12月12日-13日,石家河遗址考古研究与遗址公园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天门召开

“竟陵古迹多,最酷石家河”,中国考古学界泰斗、北京大学严文明教授在《石家河赞》中,对石家河不吝赞美之辞。

图为:石家河遗址场景还原图

石家河遗址的神秘面纱,自1954年冬不经意间被撩开一角至今,60余年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的石家河遗址考古队对石家河遗址的9个地点进行了20多次规模不等的发掘,发掘出土了大量遗迹和遗物,不断带给世人以惊喜,不断刷新着人们对史前文明的新认知。

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见证

石家河遗址地处天门市石家河镇,位于长江中游腹地、江汉平原北部与大洪山南麓结合处的山前地带,主体位于东河西河之间,东西横跨2公里,南北跨距4公里,总面积达8平方公里,核心区域的遗址点有40余处。

图为:2015年11月1日,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原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张忠培(前排左三)调研石家河遗址。

作为长江中游地区迄今发现的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附属聚落最多的新石器时代大型城址聚落遗址,石家河遗址与长江下游的浙江良渚遗址、黄河中游的陕西石峁遗址共同被学术界认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见证。在距今约6000-4000年这长达2000多年的时间里,石家河遗址一直是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明的中心。

专家指出,石家河遗址城墙宏伟,石器古朴,陶器典雅,刻划符号神秘,玉器精美,是当之无愧的城之始、石之乡、陶之都、字之源、玉之巅。尤其是以“华夏第一凤”“湖北第一龙”为代表的一批巧夺天工的玉器,是中国玉文化发展空前的时空坐标。

图为:2017年2月28日,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右二)一行考察石家河遗址。

城之始。石家河古城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东西长近1200米,南北宽约1300米,城垣内面积约132万平方米,城壕内总面积达180万平方米。城址面积巨大,墙体高耸,城壕宽广,气势宏伟,且城市功能已十分明确,有祭祀场所、宫殿建筑、手工作坊、墓葬场地,是同时期亚洲规模最大的城市,被誉为“上古第一城”。在石家河古城内,还有一座谭家岭古城,平面大体呈圆角方形,东西长440米,南北宽390米,城垣内总面积17万平方米,城壕内总面积则达26万平方米。

石之乡。石家河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群,出土的石器以磨制石器为主,种类主要有石笋、石锛、石刀、石镞、石镰、石凿等。巧合的是,石家河亦因石得名。老镇区原是东河、西河两水间的水运码头,毗邻的京山县盛产石材,石板、石墩、石碓、石槽、石磙等石材借助水道成批运抵此码头进行交易或装船远销,成为石料的主要集散地,故得名“石家河”。

陶之都。石家河古城延续2000余年,横跨油子岭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后石家河文化四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典型陶器。其中在肖家屋脊、印信台等遗址点,出现了由数十件大口陶缸套接在一起的套缸遗迹;在三房湾遗址点,堆积有10万件以上的红陶杯,这些红陶杯形制多样,形体较小,专家推断为酒器,如得到证实,将改写中国关于酒的历史;在邓家湾遗址点出土了上万件陶塑,有人偶,有飞禽,有走兽,都形象逼真、惟妙惟肖,数量之巨令人瞩目,种类之广亦属罕见。天门是举世闻名的蒸菜之乡,石家河遗址出土的大量陶蒸盘、陶甑便是天门先民在距今6000-4000年前就已食蒸的重要证据。

图为:考古现场图(三房湾遗址点,堆积有10万件以上的红陶杯)。

字之源。石家河遗址群的刻划符号最早发现于1987年,迄今为止已在肖家屋脊、邓家湾两个遗址点上共发现符号约55个。从笔划来看,主要是直线、弧线有少数戳孔;从形状来看,出现了一些比较固定和规范的符号;从结构来看,出现了单体符号之间的组合规律;从表现手法来看,不少符号颇似正视图,同时还以竖线、圆孔等指代一些不易绘出的东西。某些固定的符号之间的组合,类似于汉字中的偏旁、部首。以北京大学文博学院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教授为代表的一批专家指出,石家河发现的刻划符号与文字有密切的联系,已经初步具备了原始文字的基本特征。

图为:2017年7月29日,由中国邮政发行的《凤(文物)》特种邮票天门首发式现场。

玉之巅。石家河遗址的玉器,比较集中的发现主要有三批:第一批是1955年在罗家柏岭发掘所获,包括闻名遐迩的“华夏第一凤”;第二批是1988年至1989年在肖家屋脊发掘所获,包括“中国第一龙”;第三批是2015年至2016年在谭家岭发掘所获,包括虎座双鹰佩、双人连体头像玉玦等240余件。这些玉器不仅类型丰富、形态优美、造型生动,而且技术精湛,其普遍使用的圆雕、透雕、减地阳刻、浅浮雕线刻等工艺,代表了史前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玉器加工工艺的最高水平,标志着一个史前玉作的巅峰。

石家河考古的学术界定位

中国考古学会秘书长、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认为,以江汉平原为腹地的长江中游地区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区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约在距今6000年前后,长江中游地区率先进入文明化进程加速发展的阶段,相继形成了以大溪文化、油子岭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为代表的、在学术界颇具影响力的几大考古学文化。通过60多年的考古工作,该地区建立了完整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和谱系框架,揭示了一大批反映社会复杂化、新文明化进程的重要迹象,在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术影响与日俱增。作为长江中游史前文明中心的石家河遗址,更是在这一学术探索的历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图为:虎座双鹰佩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说,石家河考古研究实际上还只是小荷初露。对于石家河文化的认识,会不断深化。石家河谭家岭古城,是最高级别的史前城址之一。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勤称,此前考古认为,石家河古城始筑于屈家岭文化晚期,但2015年以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石家河古城核心的谭家岭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揭示出早于屈家岭文化时期的城垣和环壕,表明其在距今约5000年开始筑城,将石家河城址的建城历史至少提前了500年。石家河遗址不仅是长江中游的特大型城址,也是当时整个区域的政治中心。

图为:连体双面玉人头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辉认为,石家河遗址以其丰厚的文化积淀,无论是从长江中游地区规模最大的石家河古城看,还是从谭家岭大型居住址、印信台大型祭祀遗址、三房湾大型制陶作坊遗址等聚落功能的专门分区看,从出土遗物中刻划符号、孔雀石的代表性与出土遗物的丰富度看,无疑可视为长江中游地区文明的中心,具有文化引领与文化辐射的重要地位。

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邓淑苹说,石家河遗址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大遗址,对研究上古,尤其是史前文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揭示人类文明信息起到巨大作用。

图为:玉蝉

遗址公园建设驶上快车道

石家河遗址发现之后,保护管理工作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1996年,石家河遗址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国家文物局将石家河遗址作为全国30处大遗址之一,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项目库。2008年,国家文物局批准《石家河遗址保护规划》。其后,天门市政府按照省文物局的部署,委托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制了《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遗址保护管理总体规划》,计划将石家河遗址建设成为考古遗址公园。2015年11月,石家河遗址总体保护规划通过国家文物局评审。

图为:神人

自此,石家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驶上快车道。2017年4月,天门市成立石家河遗址管理处。

2017年7月,省人民政府成立石家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领导小组,成员由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文化厅、省国土资源厅等10多个厅局负责人及天门市主要负责人组成。

图为:华夏第一凤

省文化厅、省文物局、天门市委市政府将石家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列为“一号工程”,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有突破,三年见成效”的总体思路和石家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全面建成的战略目标,制订了《石家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2018年开始,根据国家文物局批复,组织高水平设计与施工团队,高标准做好保护展示工程方案设计与施工,实现保护与展示有机结合,在2019年底前,建成石家河遗址博物馆并对外开放。

按照规划,石家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计划总投资10亿余元,占地8平方公里,除了考古研究中心,还将建仿古步行街湿地公园、文物展览等设施。

天门市委市政府提出,将按照“抢救性发掘与保护相结合,科学规划与高水平的发掘计划相结合,考古研究与历史文化研究相结合,遗址遗迹的展陈与生态公园的规划建设相结合,搬迁改造与所在地特色小镇建设相结合”的工作思路,有效保护、合理利用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在2020年把石家河遗址建设成一个集遗产保护、文物展示、文化交流、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打造世界级城市文化名片。

石家河文化,与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江苏新沂的大汶口文化、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黄河流域秦安大地湾的仰韶文化、山西襄汾的陶寺文化一起,共同编织出一幅新石器时代多彩的文化画卷,共同推动着史前文化走向文明的门槛。4000多年过去了,创建石家河文明的居民,他们的容颜躯体早已随风消散。但是,石家河史前文化闪耀着的时间幽光和绚丽光辉,将会永远镌刻在中华文明起源的历史进程中。

石家河赞

严文明

竟陵古迹多,最酷石家河。

大城平地起,谭家设宝座。

城壕深且阔,绿水泛清波。

防洪兼漕运,沟通东西河。

南面三房湾,疑是主祭场。

大祭须大办,红杯摞成垛。

北枕邓家湾,宗教遗迹多。

巫偶抱鱼祭,伴者舞婀娜。

东有黄金岭,西邻印信台。

祈年祭天地,丰收乃可待。

成千大陶缸,不啻大谷仓。

万千陶塑品,象征禽畜旺。

贵胄掌大权,财富如山积。

更要拥宝器,不离玉与漆。

漆器多已朽,考古难寻觅。

玉器重传神,风格独一帜。

神人为主体,虎鹰是图腾。

龙凤首配伍,历代相传承。

文字虽初具,意义难究明。

我意三苗氏,先楚创文明。

武士挥大钺,雄风震四邻。

苗民弗用灵,舜禹来远征。

是非且勿论,事实要厘清。

仍须多努力,考古解迷津!

(作者简介:严文明,1932年生,现任北京大学终身教授、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国文明的起源研究。)

来源:湖北日报

点击阅读原文

Hash:5bbea874d11571676c4afb0fe98ff2e50b7c70a2

声明:此文由 天门在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