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岭:迷雾中的武宣古城之二:穿越厚重的历史迷雾

说桐岭是武宣县治的所在地也许相信的人不多。然而,笔者却从古群落的载体汉墓群、营盘、码头、古井觅到了蛛丝马迹。

桐岭是武宣三大盆地之一。北回归线横贯中部

首先说古墓群,在桐岭湾龙山头湾龙村村民房屋和菜地之中,有12座GPS监控着的圆形土包封土堆,距黔江500米。每个封土堆宽50米,高2米,直径20米。墓东西走向,长100米,又名七星墩。据专家考证,属汉代墓群

GPS定位,掩映在荒草中的湾龙古墓群

桐岭汉代古墓群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自秦统一岭南开始,汉人和中原文化大规模进入广西,筑城及厚葬之风也随之兴起。县治是集中居住和政治性空间,也是在附近埋葬先人的地域空间。也就是说,群体墓葬随县治的产生而产生,它们大多分布在郡治治所所在地周围和交通要道、军事重镇之地。湾龙汉墓群的存在,为桐岭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村民在清洗被污泥掩盖的湾龙码头

从武宣县城进入龙华口,在桐岭209国道旁的菜地和桉树林里绵延着数公里的多处营盘。黄沙土夯成的城体质地坚硬,每个营盘约10亩,城墙宽可跑马,这些营盘如锁喉般紧紧扼住南来北往的山路。

田台村209国道旁的营盘残迹

田台村有两处。武宣县原博物馆馆长李赞鲁曾经在《武宣古韵》一书撰文道:“良田村营盘遗址位于桐岭镇良田村民委田台村内......东南向西北走向。城墙宽4.5米,残墙高1.2米~2米,东南长100米,西北宽100米。据武宣县志记载:田台村营盘系前明征柳浔瑶贼遗迹。”

第三处遗址在拔良村。据《武宣县志》(民国二十三年版·诸山)记载:

“在南河桐岭墟二十里拔良村之南,山畔拓开一小坪,广约一亩。坪之北东西三面皆石壁环峙。南面开张天门,形如椅山。南原湿展开大塘,塘外青山围绕,仙岩山障其西,一天险形势也。相传古有独子王者踞此称雄,故土人称为皇帝殿。嗣经官军征服其乱,遂寝。其祖坟遗址在伏马新村之东,坟后地脉左右皆有掘坏痕迹,各深数尺。其附近田台村之西有营垒数座,遗址犹存。凡倚山险作乱者,久已覆,宗绝祀。”

《武宣县志》(民国二十三年版桐岭谭学山)

在拔良村山坳一片翠绿的梯田里,笔者在武宣县人大代表、良田村委党支书韦佳欣(左)和桐岭教师覃光扭的引导下看到了古营盘遗址。沿着100多米长的田基尚可看出杂草掩盖的是宽大厚实的营盘基脚。据介绍原来这里是一片荒地,文化大革命(1966年)时在上面建了水库,坝下做成了水田。

武宣县人大代表、良田村委党支书韦佳欣(左)和桐岭镇教师覃光扭在田台村研究古营盘遗址

拔良村营盘残迹

武宣有勒马营盘、樟村营盘、陈家岭营盘等古营盘10多处,并且全部在黔江边,史上这些营盘都与县治有着明确的并存关系。为什么桐岭的多处营盘却集结在远离黔江的腹地呢?并且墙体都是非常坚固的三合土,宽可在城墙上跑马,这是什么原因?

湾龙村(左上部)与勒马、白沙三个村之间即是大藤峡的入口

从高空观看地形,黔江只占桐岭地界的十分之三。除了部分突兀的尖岭,大部分是地势平缓的内陆。不但有滔滔的黔江水路,还有可供南北驰骋的陆路建筑营盘在远离黔江的腹地这对规避“艇匪”(当时朝廷对专在大藤峡结群打家劫舍的民众的称呼)的经常骚扰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我们不得不佩服先人选择了这个得天独厚、占尽了地利的地方囤积人口。冷兵器时代,筑墙据守,不管来了多少兵将,要想强攻,谈何容易!因为占据着重要的战略位置,营盘古堡成为古时桐岭扼制外来势力的要垒,把它称为“桂中第一哨”也不为过。从这个角度来说,营盘是古城的价值取向。

湾龙村古祠堂

也就是说,营盘是县治的重要地标——远离黔江航道的桐岭实际上是县治所在地。

湾龙村古钟

有人会问:营盘就代表桐岭曾经有县治存在吗?

历史告诉我们,修建城池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昔日的统治者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修建一座“城”。所以,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城邑以简陋的土筑的墙基为小城堡,不会有高大的城墙,政府的行政职能和部门只会设置在这些小城堡里。岭南地区的政治性郡县治所,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城邑,这就是武宣在那个时代的县治特色。战乱时期,修建城邑的城市功能基本职能就是政治、军事作用。所以“市民”的居住生活场所是小型的居住性房屋。主要表现在县治据山脉之险而建,利用南北交通要道而居。

湾龙码头古栈道,现已被柳州梧州高速路拦腰切断

在桐岭驻扎军队屯兵,足见这个地理位置是一个战略要地,这个囤兵的前沿哨地依山就势,为黔江内陆的重要堡垒。虽经岁月风雨的侵蚀土墙残败,但依稀可见有登高远眺烽火台的痕迹。登高远眺,但见桐岭平原被巍巍群山包裹其中。在某种程度上,它代表着古代政治军事文化,是县治所在地的有力佐证。

雅岗村精巧威仪的郭松年庄园

如今,映入我们眼帘的已是一片废墟,乱石累累,断墙残壁一片狼藉。城墙大多被村民平坡开垦种上了尾叶桉或者水稻,假如没有内行人指点,谁也不会想到桐岭营盘实际上是县治城址的别称。

如今的武宣县城,有三大渡口直接指向桐岭。在民国三年版的《武宣县志》笔者查到了颇能说明问题的一段记载:

“相思渡又名双狮渡,在城南路通桐岭禄村二区......滑石渡在县东南,由三里趁桐岭区路......勒马渡西通桐岭。”

《武宣县志》(民国三年版桐岭禄鸿岭)

在武宣县,有哪一个地方有那么多的渡口直指一隅?没有!只有桐岭。这说明桐岭不但是过去的水路和陆路的交通要道汇集处,而且还是统治者建县的最佳选择。

《武宣县志》记载的与桐岭有关的相思渡、滑石渡、勒马渡

桐岭湾龙码头也是颇有县治考究的价值。在桐岭镇湾龙村东黔江右岸,有一个直插滔滔黔江的码头,台阶最低处只有冬天河水降落到最低时才能看得到。码头呈东西走向,全长60米,宽5米,52级台阶为青石条建筑。中间有5个平台,适用于河水涨退船只和行人停靠。整个码头的石阶磨损严重,说明在几百年前是村民挑水供给生活饮用的主要通道。可以想象得到,在那个遥远的年代里,舟楫林立、人货穿梭、上下如流。吆喝声、讨价声、鸡犬声鼎沸起伏。

直下珠江流域黔江,总长4公里的湾龙村古栈道见证了桐岭的繁华

奇怪的是,远离黔江的湾龙村北部有口古井。古井呈正方形,井口直径约1米,井深约3米。井圈为条石砌交错成正方形,井口周围被水桶绳缆长年累月磨出一道道几寸深的凹槽。

龙水井历经风雨的凹槽可追寻到汉代以前的文化和历史

说它是汉代古井当之无愧。因为没有一千几百年的时光穿梭,没有使用频率相当高的桶绳磨砺,没有一百几十人的县治规模,怎么会把五寸厚的水井青石框磨出两三手指深的凹沟?

与营盘有关的民间传说独齿王手抄本

也许,这只是笔者的一家推理。但是,这口水井确确实实地证明了武宣百姓早在唐宋以前就抛弃了费时费力的江水取用,而是在人口集中地凿井取水。那些承载着历史变迁的凹槽刻录着人居历史和地理的变迁,反证了桐岭存在着2000多年的“汉代古城”的历史。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桐岭:迷雾中的武宣古城系列”之三:指向唯一的城文化。本文为原创,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来源:陈德仁 图/文

Hash:2a175fc877fa157b088e261810598b12a7070527

声明:此文由 武宣快讯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