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鸡山》诗中的古渡头在哪里?
清狂曾记昔年游,送客魂销 古渡头。
十里莺花留画舫,一天风雨入春愁。
蛮荒鸡斗青山老,海国龙吟碧水流。
莫学刘琨频起舞,书生投笔不封侯。
诗中的“古渡头”在哪里呢?
1
早前我写《斗鸡山称谓源流考》引述樊平《历代桂林山水风情诗词400首》一书内容,称诗中的古渡头是指雉山古渡。如今看来,这个判断并不对。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判断,盖源于近来看到的两首清代诗歌。其中一首是张宝《游风洞山口占一绝》:
洞中穿过高楼望,人在荆关画里游。
这首诗镌刻在叠彩山风洞之北牖洞口,作于清道光七年(1827)小春月,比彭光辅的《斗鸡山》要早50多年。
訾洲
位于漓江东岸,与象鼻山相对。是漓江和其支流小东江之间的沙洲。
据张宝《漓江泛棹图》五集所载,这首《游风洞山口占一绝》其实是张宝《风洞寻秋图》的配画诗,诗为:“奇石嵯峨古渡头,訾洲枫叶桂林秋。洞中穿过高楼望,如入仙山世外游。”
2
诗中写到的“古渡头”是指哪里呢?
它与彭光辅诗中的“古渡头”是不是同一个地方?
樊平《历代桂林山水风情诗词400首》一书认为张宝诗中的“古渡头”是指叠彩山东北麓的木龙古渡,与彭光辅诗中的“古渡头”是指雉山古渡无关。
木龙古渡
近来看到的另一首提及古渡头的诗是清光绪十一年(1885)陈维湘写的,诗镌刻在普陀山朝云洞,诗云:
夕阳帆影归何处,红树青山古渡头。
诗后有记云:“乙酉年秋,偕张子亦孙来游,即景联作。番禺楚卿陈维湘题。”
此诗与彭光辅《斗鸡山》诗属同一时期创作,窃以为两首诗中的“古渡头”所指应该是一样的。光绪十一年秋天,陈维湘和张哲文来普陀山朝云洞游玩,登上洞前楼阁纵目远望,即景联作。他看到什么了呢?夕阳帆影,红树青山,还有古渡头。
3
数年前,因为踏勘桂林石刻,我曾登上朝云洞,倚洞远眺,印象中向北可以看见叠彩山,甚至虞山,只是能不能看见雉山,如今倒没有留下特别印象,或许不行,有可能被象山挡住了。虽然徐霞客说在朝云洞楼阁可以 “下瞰江城,远挹西山甚畅”,但无论如何,就算在朝云洞可以看见雉山,位于山麓的雉山古渡应该是看不见的。
另外,陈维湘诗与张宝诗描写的都是同一个时节,诗中的“红树”应该就是指訾洲已着红叶的枫树,至于“青山”,可以泛指漓江西岸的多座山,或者某一座山。
至此,我认为陈维湘及彭光辅诗中的“古渡头”应该都不是指雉山古渡,莫非是指叠彩山东北麓的木龙古渡?只是张宝诗中的“古渡头”真的是指木龙古渡吗?
4
按,张宝《风洞寻秋图》诗作后有一段跋语,云:
“风洞山在桂林城内东北隅。
跨城高耸者,名伏波山,伏波将军庙在城外,倚山而建。
山脚有洞,名曰还珠,可乘舟而入。风洞山石形如折带,回栏曲槛,杰阁危亭,俯望城中,风尘扰攘。
洞在山半腰佛殿后,穿洞而出,倚山结有危楼。向北一望,山水清幽,一移步间,有仙凡之别。”
从这段跋语并结合诗作,我们可以看出张宝的写作思路:先是描写叠彩山南边的景色,即跋语中提及的伏波山、还珠洞,以及诗作中提及的奇石、古渡头、訾洲枫叶,然后才是穿过风洞,登高楼北望山水清幽,人在画中游。既如此,诗中的古渡头会是指木龙古渡吗?
暂且放下疑问,下面再来分析彭光辅《斗鸡山》一诗。首联是说作者记得昔年游桂林,在古渡头送别客人。樊平认为此古渡头是指雉山古渡,并注释说“古时送客远行,多在雉山饯行话别”。
的确,雉山这里曾经是一个饯行话别之地,张鸣凤《桂胜》就说:“又是时合浦、朱崖举隶部内,漕司、宪使岁中按行,往返多南道,出祖入劳,假兹成礼,不然岂慕白雉而来耶?”
但这样的盛况主要出现在宋代,自从明初扩城使得阳江改道从象山北麓流入漓江后,阳江故道水量骤减,雉山游踪渐渐衰败,在明末就已经没有名气了,张鸣凤《桂胜》就说:“十余年前,斯岩莫传焉。非以亭馆既残,岩栖无庇,主者弃如遗迹,游侣因而断辙哉?”
5
可以想见,到了将近300年后的清光绪年间,雉山更不会有什么游兴之事了,谁还会到这里来与客人“饯行话别”呢?由此可以确定彭光辅昔年送客魂销的“古渡头”不是雉山古渡。
颔联是说这个送别发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春天,画舫沿江而下,两岸春景很美,可画舫上的人却是春愁几许,别情依依。十里莺花,有一个乘坐画舫从古渡头沿江而下直至斗鸡山的过程,如果从雉山古渡沿江而下,于斗鸡山而言,二者分据漓江,东西相对,再夸张的写法也是谈不上十里莺花的。
斗鸡山并不是一座山,它是桂林小东江东西两岸的两座山(穿山与雉山),因为两座山造型酷似在斗鸡,所以它成为两座山的合称。
需要指出来的是,樊平在注释里说“斗鸡山在雉山南近处”,显然他理解的斗鸡山是指今天人们所称的位于南溪山东北麓的斗鸡山,亦即清初所称的龟山。在注释明代孔镛《咏斗鸡山》一诗时,樊平又说斗鸡山
“位于桂林市区漓江东西两岸。东为穿山,西为龟山。两山对峙,宛如两只跃跃欲斗的公鸡”
又将穿山与龟山合称为斗鸡山,当然早在明代徐霞客就这么说了。只是在清代的语境中,所谓斗鸡山其实是指今天我们所称的塔山,详情我已写进《斗鸡山称谓源流考》一文,兹不详述。
颈联是说眼前的斗鸡山作出斗鸡状已经很长时间,长到青山都变老了;流经月牙山麓龙隐岩前(“龙吟”指龙隐岩的隐龙长吟)的流水(即小东江水)往南流经斗鸡山(即塔山)下,碧水长流。尾联则以闻鸡起舞的典故抒发感慨。
6
综上所述,彭光辅《斗鸡山》诗中的“古渡头”不是雉山古渡,如果认作是木龙古渡,“十里莺花留画舫”讲得通,从木龙古渡到斗鸡山也当得起十里莺花。只是从木龙古渡顺江而下,在经过东江门前的永济浮桥时会被截住,这是我当初没有想过的状况。
桂林文博专家谭发胜老师点拨说:“古渡头之名,恐怕另有所指。我们现在对渡的认识是篙师用船渡人过江叫渡,可古人不这么认为的。”我因忙于事务,又如上所言根本没有想起永济浮桥,此事遂搁置下来。
一个星期后,我因寻访李邦彦墓遗址一事邀请谭老师,谭老师又提及古渡头一事,说:“那天我对你说古渡头,本来我想给你思考一下,桂林最值得人去赞颂的古渡是在哪里?后来又没消息了。我认为自唐代以来,直至民国年间,东江门的永济桥古渡是桂林人最熟知的。至少在明代‘东渡春澜’就被列为桂林八景之一。在此渡头向周围看,伏波山、七星山、穿山、斗鸡山、象鼻山等,一览无余,也是满目奇石嵯峨了。”
谭老师认为在永济桥上下都应该有专载游客去观光的船只,而且“永济桥这个渡头是多功能的,除渡游览的客人,还有迎来送往、贸易装卸货物等等,历代都非常繁荣,其他渡头不可比肩”。这些分析让人恍然大悟:彭光辅诗中的“古渡头”是指东江门外永济桥古渡口是确凿无疑的了。同理,陈维湘与张宝诗中的“古渡头”其实也是指永济桥古渡口。
如前所言,首先,毕竟从木龙古渡顺江而下时,是无法穿过永济浮桥的。只有从永济桥古渡口沿江往南,江面上才能“十里莺花”无阻碍。
其次,木龙古渡云云,这只是我们今天这样称呼而已,清代时称作“木龙洞码头”,且这个渡口一直在用,“缘木龙洞码头,旧有义渡一只,近因过往人多,绅商士民好义急公,添设义渡一只,每只雇夫二名”,详细内容记载在同治六年(1867)五月镌刻的摩崖石刻《董福弟等私渡具结碑》中。
第三,所谓古渡头,以前作为渡口用而现在有了浮桥而废弃,所以才称为古渡头。或者如前谭老师所言永济桥渡头是多功能的,历代都非常繁荣,并非有了浮桥就废弃,关键是这个渡口很古:柳宗元《訾家洲亭记》中说“比舟为梁,与波升降”,因为无法判断浮梁的确凿地点,姑且不论,但从《静江府城池图》上可以看出,至少从南宋开始,东江门外就已经有浮桥、有渡口了。
既如此,早前我在《斗鸡山称谓源流考》一文中分析彭光辅《斗鸡山》诗时,写的那一句“诗人写斗鸡山,先从雉山古渡落笔,再写雉山之东的斗鸡山”云云,必须改!
作者:桂林广播电视台 秦冬发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好文
Hash:ae01d383866119db109b42617799c49b3ddf13fc
声明:此文由 方志广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