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古村寨建筑保护与开发 ——以广西桂林永宁古城为例 李章权

民族地区古村寨建筑保护与开发

——以广西桂林永宁古城为例

李章权

摘 要:民族地区古村寨建筑保护与开发是乡村振兴与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近年来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重要工作内容。在广西保存的众多民族古村寨中,桂林永福县永宁古城极具代表性,它拥有众多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基于实地调查,结合文献资料对永宁古城在保护和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试图以此探索民族地区古村寨建筑保护与开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民族村寨;永宁古城;保护;开发;对策

民族地区现存古村寨保留了传统的民族建筑风貌,具有非常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同时也是当地文明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对民族地区古村寨进行保护与开发是发展民族村寨脱贫创富的重要举措。本文以广西桂林永宁古城作为案例,探索民族地区古村寨开发与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以期更好地服务民族地区的旅游与开发事业,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古城概况

永宁州古城位于广西桂林市永福县百寿镇北端,永宁州古城与百寿岩隔河相望 [1]。据《永宁州志》记载,永宁州最早建州在明末,最早称始安县,在升为州前为古田县。 [2]5至清朝永宁仍为州,隶桂林府。1913 年,永宁州改为永宁县,后改为百寿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次分合,白寿县和永福县合并为今天的永福县。古城始建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距今已有542 年的历史,是江南保护最完好的古石城之一。

古城最先为土城,现存城墙为青石砌筑,此外还保存护城河堤1 段。南北长约467 米,东西宽173 米;城墙周长约1278 米,面积约8.08 万平方米,高6.33 米,厚3.2 米;墙上城垛637 个,望敌楼4座;整个古城占地约20 亩。明成化十八年(1482),改砌为石城;隆庆六年(1572),古城往西被扩宽80 余米,建城门四座,东门叫“东兴门”,南门称“镇宁门”,西门为“安定门”,北门为“迎恩门”。东、西、北城楼为单檐建筑,南门楼为重檐歇山顶建,4 城门均为砖木结构。在当地人眼里,东门、南门是“喜门”,婚嫁等喜事要从这两道门过,北门、西门是“幽门”,有不好的事只能走这两道门。古镇因三面环水,且水祸不断,城中房屋不高,城墙便成了人们避水患的制高点。《永宁州志》中记载了数次发大水,其中清咸丰十年(1860)那次,连降大雨数月,平地尽遭水淹,官民皆弃府弃屋跑到城墙上避难。1923 年,洪水泛滥,全城皆登城墙避水患,东南角城垣低凹处,手可直接接触到洪水。 ①古城外有一条江名为东门江,在20 世纪60 年代公路修通之前,东门江是当地人赖以生存的重要水运通道,永宁州及附近乡镇的土产,通过这条水路可运送到永福、柳州,再转运到其他地方。所以相比之下,古城东门修建得相对高。万历三年(1575),城墙增高到1.3 米,加厚到0.6 米;万历八年(1580),古城往北又扩展100 米,城周长扩建为1277 米,高6.33 米,厚3.2 米,城头垛637 个,窝铺12 个,兵马司4 处,并在四座城门之上建起门楼。万历十四年(1586),在古城东面筑护城河堤430 余米,城墙再次加厚,并加女墙窝铺。

东兴门外是码头,在老古城墙头前有两个大字“义渡”,听当地老人说以前为了方便人们到永宁州办事、赶圩,对过渡上船的人,摆渡船的船家不收坐船来回出入人的船钱,船家的米饭钱由官家发放。现在政府出资已对永宁古城进行了修复,对古城墙下的老路进行了清理,清理出了古城下被多年泥土掩埋了一米多深的老路,使古城墙外老古路、古桥和老城墙又见了天日。

永宁州古城,在五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在军事上曾起过极重要的作用,是兵家必争之地。每经历改朝换代,永宁州古城必遇兵灾战火。但它历经五百多年风雨还能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从地形来看,永宁州古城地处桂林至融安的险要地段,仅有一条古道从这里的大峡谷中通过。古城就建在古道的必经之处,两面有天然河流为护城河,四周数十公里都是高山大岭。其北面6公里处有绵亘十余公里的险要关隘——三台岭(旧称三厄岭)。永宁州古城就处在三台岭险隘下的古道上,它就像一个关隘,进可攻,退可守,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古城墙已经失去了军事防御等功能,但却注入旅游、文化认同等新价值,也是防洪的重要工具。

二、古城周边旅游资源

永宁州古城非常有开发价值,古城墙所处位置长期是地方经济文化中心,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与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永宁州古城居住着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京族、回族等16个民族,具有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特色优势。

站在古城东门城楼上放眼远眺,百寿河东岸100 多米处就是闻名中外的“百寿岩”。在古城周边的旅游资源中百寿岩的摩崖石刻非常具有开发价值。百寿岩石刻旧称夫子岩,该石刻宽敞明亮,岩壁上有宋、元、明、清、民国的石刻十七处,题材有题字、诗赋、格言、吉语、记事等。其中,以明代镇压古田农民起义的石刻最多。有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所题“宁寿”二字。宋绍定乙丑年(1229)知县史谓镌楷书大“寿”字长175 厘米,宽148 厘米,中藏小“寿”字共一百个,正、草、篆、隶皆全,每字旁边有文体。端庞秀丽造型夺巧而闻名于世。 ②百寿岩摩崖石刻无论是书法艺术,还是石刻史料,对研究广西的地方史、民族史都珍贵异常,其旅游资源也非常具有开发保护价值。

从这些摩崖石刻上我们不难发现,永福县在历史上就以长寿闻名,素有“福寿之乡”之美称。全县万人口中,百岁老人有36 位,超过目前世界公认的每10 万人有7 名百岁老人的世界长寿之乡评定标准。 [3]关于这里人的长寿还有一个传说,传说汉代住“百寿岩”旁的廖扶,活了158 岁,其家族的寿命都在百岁以上。 ①这里长寿老人多,是否与这里的水源有关?永福县文物管理所经过考察,最近已在“百寿岩”门口发掘到传说中的神奇“丹砂井”,试图解开这里的老人长寿的奥秘。在古城中随便寻问一个老人家,其年龄基本都是80 岁以上,在古城的开发中可以着重加大“福寿之乡”的宣传。

在离古城东北侧1000 米的对河村有亚洲最古老、最大的重阳树,它围径5.68 米,树龄近千年,号称“亚洲第一重阳树”。现在还枝繁叶茂,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看了让人叹为观止。据有关单位测定,这棵重阳树胸径150 多厘米,树冠覆地阴0.8亩,高27 米,冠幅11 余米,树龄达500 余年,属大戟科,要三人合抱才能合拢抱完,是亚洲发现的最大、最古老的重阳树,素有美木之称,长得郁郁葱葱,树枝曲折交错,苍劲挺拔,树叶为椭圆形,让人叫绝的是,上面环抱一株寄生的直径0.8 米的榕树,同样枝繁叶茂。两株树相得益彰,煞是好看,举世罕见,这也是对于“福寿之乡”最好的诠释。

除此之外1975 年发现的宋代瓷窑遗址,也发掘于此,它位于永福县桃城南雄村塔脚方家寨。该遗址沿洛清江西岸,北起窑田岭,中经塔脚,南至大屯,南北长2 千米。1979 年7 月发掘了4 座,窑炉为斜坡式龙窑,依山而建,其中2 号窑为分室窑。烧造方法采用叠烧,大型匣钵一次装碗或碟、盘七八件,小型匣窑田岭窑址碗、盘类文饰圈钵装一两件,每件之间用4 ~5 颗泥质支钉间隔。主要产品是青瓷印花碗、盏、盘、碟、罐、瓶、壶、高足杯、灯等民间生活用品和花腔腰鼓、瓷枕等。施釉方法有浸、浇两种,碗、碟、盘等小型器物为浸釉,罐等大型器物为浇釉。釉色有青黄、青、翠青、青灰、酱色,以明澈湿润的翠青釉最佳。纹饰以印花为主,刻、绘花纹次之,贴花最少。多以花卉、海水、鱼、螭、蜻蜓为题材,尤以菊花牡丹花纹饰为多。时代始于北宋晚期,盛于南宋,至南宋末年逐渐废弃。该窑历史悠久,但对它的保护和研究还远远不够。对永福窑遗址的保护迫在眉睫,可以建一个专题的瓷窑遗址博物馆,与古城协同开发。除了以上旅游资源外,古城附近还有一大批极具开发潜力或已具开发雏形的景区、景点,如板峡湖风景区、金鸡河水库风景区、龙江森林公园凤山公园、永福天坑、永福西江百里画廊。可以逐步对于这些景区、景点进行开发,以古城为核心区向周边进行辐射,构成系统的旅游资源开发网。

永宁古城处在汉文化在岭南最重要的一条传播线上,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交融的第一站,透过有些人家大门,可以看见堂屋里都有什么堂之类的。比如宝山堂,就是全州过来的。以前街上,南来北往的客商摩肩接踵。苏杭铺面多是广东人开的,主要卖布卖绸。湖南人主要做“技术活”,如织网兜、染布、打铁、补锅等。江西人则收购当地特产运往外地,当地盛产的冬笋,被江西人制成“玉兰片”,远销香港广州上海等大商埠。周边的少数民族也在古城交换货物,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在这里得到交融,各家的堂屋也是这些历史的见证。

社会空间的形成和完善也需要被寄托一定的情感,这有助于其黏附于历史。 [4]63因此,古城的开发可以挖掘各民族独特的人文景观与古城的保护开发交相辉映,这也是民族地区古村寨建筑保护与开发最好的结合方式,其关键是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怎样更好的平衡。对于古城的开发,是一种空间性基础上形成的文化循环的再生产,既保护了古城又对民族古村寨进行了合理的开发,有利于广西民族地区古村寨的振兴与发展。要重视对于古城周边的旅游资源的挖掘,古城不能单一地开发,而是要以古城为核心与周边的旅游资源协同开发。总的来说,要以古城为核心,古城周边景区协同开发,重视对人文景观和民族文化的挖掘,避免简单粗放单一的产业开发结构。

三、古城开发的困难及其原因

当下,民族地区古村寨建筑保护与旅游开发是新兴产业,如果将旅游业的发展分为开发期、发展期和成熟期的话,目前永福县旅游业总体上讲,仍处于开发期,位列全国靠后水平,其困难和问题是:

(一)思想观念十分落后,旅游经济开发的意识淡薄

永福地区为我国的贫困区域,经济落后。一般来说,贫困落后地区有自我封闭,内部循环的特点。薄弱的经济基础奠定了旅游基础设施滞后、投资环境差、投资效益低下的状况,导致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不足,旅游点的景观建设薄弱,没有完全形成现实的旅游资源,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效益。从观念上来看,仍把施政当成是给予,而没有真正树立服务意识。在政策的制定上,缺乏前瞻性,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社会公众,无论是旅游经营者还是普通公民,受封闭的地理区位观制约,观念比较滞后,思想不够解放,缺乏旅游经济开发的意识,对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的前景认识不够,缺乏市场观念,对外宣传不够,最终其知名度较低。

(二)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对旅游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永宁州古城乃至永福县,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地方财力根本无法满足旅游业发展要求的资金投入,这直接导致了旅游业开发能力不强,发展缓慢。首先,交通不方便及基础的公共设施薄弱是永宁旅游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其次,旅游开发起步较晚,加之财力有限,旅游景点、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相当一部分宾馆、饭店等设施陈旧,配套服务尚处于低水平状态,严重影响了接待能力,使大批游客来去匆匆,只能简单游览一下便赶往别处,这无疑是当地旅游业的一大损失。最后,当地政府对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投入还不够,在2018 年度重点项目中没有一项是关于该县旅游开发的项目。政府是旅游开发的抓手,永宁古城的保护与开发需要各级政府的统筹协调推进。

(三)缺乏民族村寨开发的旅游专业人才

人才是旅游开发成功的关键和保证,管理者、操作者的态度、能力和方法会影响预期目标的实现。民族古村寨建设中对于专业人才的引进是相当关键的,如比较典型的贵州西江苗寨的开发中,不仅专门邀请专家学者对西江苗寨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还成立了专门的开发团队。西江苗寨十年的发展辉煌,与这些因素紧密相关。旅游市场竞争虽然表现为客源市场的竞争、服务质量的竞争,资源优势的竞争和管理水平的竞争,但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储存,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提高,对旅游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但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永宁的旅游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四、对策建议 (一)在旅游设施上打好装备战 (二)在市场开发上打好人文战

再好的景区,如果没有人文的支撑,就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明弘治五年(1492)后,由韦朝威、覃万贤、韦银豹所率领的壮族农民起义队伍,曾攻占永宁州古城80 余年,使这座大山之中的古城一度成为广西农民起义的中心。此后,永宁州古城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如此独特的人文资源,在外的知名度却很小。可以利用古城的建筑资源与影视传媒公司协作,把古城打造成影视作品的取景地,这不仅能提升永宁古城的知名度,还有利于拉动当地的经济与就业,这需要我们大力推介,而古城也值得我们精心打造。

(三)在项目建设上打好错位战

永宁州古城有山、有水、有人文历史,所以在项目建设上,一定要因地制宜,做到形式差异、内涵丰富,从视觉上给游客美感,从心灵中给游客留下深刻的烙印。随着古城所在的百寿镇被列入广西城镇化建设百镇示范工程,要通过抓好百寿“寿文化”旅游资源的宣传推介,将百寿建设成以长寿健康养生农业、现代综合物流与商贸为依托、“寿文化”主题鲜明的养生文化旅游小镇。

(四)在旅游规划上打好精准战

无论是总体规划、详细规划还是建设规划,都必须做到精准。上合政策,中合众愿,下符实际。规划必须妙趣横生,让游客耳目一新流连忘返。从别的景点的经验来看,一个好的规划能抢占高地,操作落地,拓展禁地,成为圣地。规划建设一条旅游步行道,串联百寿岩—千年重阳树—永宁州古城3 个景点,旅游步道建成后将极大缩短3 个景点的直线距离,方便旅客游览。修缮永宁州古城城墙、城门、护城河,重建城内礼堂、县衙、文庙等重点建筑,在保护古建筑的同时,也方便游客的旅游观光。

(五)在宣传报道上打好立体战

当今媒体众多,花样百出。面对旅游业的新变化和新业态,在宣传报道上要从时空上、形式上、平台上、内容上打好立体战,做到既不让人生厌,又能时有创新。今天的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在政治、经济、民生、稳定等方面均担负着前所未有的、别的行业无法取代的使命。从经济上看,旅游兼具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的功能,既是主要的经济增长点,又是调结构促转型的好利器。从民生上看,民族地区的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刚性需求。

结 语

永宁古城的开发和保护应立足于城墙实体的保护,并逐步展开对其人文价值的挖掘。民族地区的古村寨的历史文化旅游是时代的选择,也是民族地区的古村寨保护与开发的良好机遇。永宁古城只有将一切保护与开发工作深深根植于永宁独特的文脉之中,时刻把握永宁古城的文化特性,才能避免陷入当前古城开发“千城一面”的困境 [5]65-71,获得永宁古城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要整合永宁古城周边的旅游资源、不能单一地开发,而是要以古城为核心与周边的旅游资源协同开发,历史文化与古城景观的融合,以文化为根本,以旅游为路径,以保护为内在要求,以永宁古城的精准脱贫为发展的目标方向。

注 释:

①2018 年7 月20 日调研于永宁古城内.

②永福县百寿岩摩崖石刻简介,刻于百寿岩石壁上。

[1]永福县政府网[EB/OL].http://www.yfzf.gov.cn/shtml,2019-01-08.

[2]李重发,高日华.永宁州志(卷一)[M].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藏,光绪十一年(1885)桂林杨鸿文堂刻本.

[3] 永福县政府网[EB/OL].http://www.yfzf.gov.cn/zjyf/xzfc.shtml, 2019-02-25.

[4]樊莹.族群如何记忆——六盘山泾河上游“陕回”族群的民族学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4.

[5]王燕.文旅融合视角下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以云南建水古城为例 [J].人文天下,2018(21).

中图分类号:K265.2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1-05

作者简介:李章权(1990-),男,彝族四川自贡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7 级硕士生,研究方向:南方历史文化。

Hash:a1008bae8a0badcd6405226e9450fc428a2c2b41

声明:此文由 少数民族研究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