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北口杨令公庙何人建?辽国契丹,气度和气魄宋人比不了
五一期间,我抽了一天的时间把著名的北京密云古北口镇上的大部分旅游景点都看了。像什么司马台长城、长城战役纪念碑和七勇士碑、杨令公庙为代表的四座庙等。还有一些景点因为时间关系和走累了没有去成,等有机会再补吧。对于一位密云女婿来说,密云的文物古迹比顺义要多了,而古北口比较集中。今天咱们就说说这个杨令公庙。
令公庙虽小,但却显示出一种气魄
这座庙很小,比起京西的庙差远了。一者从历史上说,幽州、中都、大都、北平等作为经济和政治中心。其辐射力度肯定是按照距离远近进行辐射;二者古北口作为边防重地乃是在幽州、北平时期比较重要,在大都、清朝京师时期的大一统情况下自然也就不重要了。所以,京东的平密怀相对经济厚重力度就薄一些。
因为边关问题、京东(北)门户问题,幽州的杨令公(杨继业、杨业932-986年)、明朝的戚继光在古北口出名儿也就正常不过了。但前者,其实是一种辽国对对手的敬重。
杨令公领兵打仗可能来到过古北口,但因为这里是辽国的统治区(辽国的萧太后甚至生在北京平谷区离此并不太远,当然也只是一种说法)。所以,杨令公没有在古北口镇守过。只是因为杨令公的气节为萧太后所敬重,在其死后命人修建了杨令公庙。
这不能不说是辽国人的一种心胸,对于英雄不以是否是敌人来评价而是以做出的事儿来评判。同时,这也说明杨令公在被俘之后的誓死不降的精神让辽国人震撼,从另一方面也说明,投降的人在当时是大多数。更从另一方面讲,宋朝人是否在自己的疆域内建过类似的建筑呢?我们的长期儒家思想可能只会给这种人一个评价:不识时务。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你牛什么牛!一种失败者没有任何可尊敬之处的意识态度。
杨家将的故事代表了长期儒家化思维下的阿Q精神
对于杨令公,大家都非常熟悉,无论是影视剧还是评书——杨家将自北宋起都是人们崇拜的民族英雄群体。然而,宋朝这个朝代让人很憋屈,如果真的像一些人所说的宋朝经济发展多么好、人们的文化程度多么高,那么,包括杨家将、呼家将、狄家将这些就不会在那个时代成为市民阶层乃至天下百姓喜爱的人物。
杨家将、呼家将、狄家将等在宋代就通过“兼说兼唱”的“说话”这种说唱艺术(今称曲艺)在市民阶层兴盛了。只不过,宋朝时期的类似故事内容比较单一、零散、不成系统。
“说话”属于民间艺术,文人介入后成了话本小说、拟话本小说,文人们通过自己对历史、对人情世故的高级打磨,对“杨家”的各种“发挥”就出来了。什么穆桂英、杨宗保等虚拟人物也就逐渐增多,情节也越来越曲折。杨家将对宋朝的功绩越来越大,甚至连狄青都要俯首于杨家的丰功伟绩。
但问题是这么牛,杨家将永远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没有灭掉辽国。
至于说什么杨怀仁等等几百名杨家将群谱,基本都属于虚构、民间故事。所以,有时候看历史书有一个评价标准,你看到大量讲杨家将、水浒(农民起义)的历史书就可以扔了。因为写史书的人是在讲文学史而不是真实的历史。
说这些并不是讽刺杨家将而是在讽刺统治阶层。
北宋无能并不代表将领无能
人生在世不仅要有生活,还有有脸皮更要有担当。然而,宋朝却没有。宋太宗军事能力虽然一般,经常瞎指挥,导致两次北伐失败。但他不是宋朝没皮没脸的最主要责任人,宋真宗澶渊之盟之后,为了堵住悠悠天下之口。
一方面,把自己的祖先和自己神话,把自己的祖先放到财神爷赵公明的头上的同时,又与儒臣们一起搞了壮大的祥瑞运动、封禅运动。把自己的无能、放弃太祖和太宗和天下仁人志士收复幽云的遗志作为一种“天意”让天下百姓知晓,并蒙蔽草民。
一方面,宋辽已经和平,武将已经没有用了,或者说最大的作用没了,那怎么办?宋朝由“重文轻武”变成“重文辱武”到了宋仁宗甚至是“重文蔑武”,武将最高统帅狄青竟然被比自己低几级的文臣辱骂,最终被皇帝、文臣集团合伙逼死。
可以说,宋朝正是因为选择了“放弃肩膀上的责任”,导致了后来的“三冗问题”,因为,故意忽视敌人的结果只能是武备松弛、武将被漠视,最终的结果同样是被消灭。可以说,宋真宗后的宋朝军人们打的胜仗并不少,但每次胜仗的结果并不能带来胜利。因为宋朝的统治阶层对于武将、军人的作用只是一个:外人打我你能坚持就行,内部的反抗最紧要!
宋朝的军人已经失去了保家卫国的作用,只是变成平叛、平乱的治安部队。也就是说,宋朝缺乏男人和军人的朝代,虽有金刀无敌、虽有狄青、虽有范仲淹,但领头人不行,这个朝代仍然是钻在钱眼里的阴邪面容。
宋朝有脸吗?真宗怒曰:当然有!想我大宋经济文化多么发达
宋代积贫积弱的说法没什么不对,反对前需要明确评价标准问题
Hash:32056aea2c2a996ed4cbc0305adaabcde25722be
声明:此文由 坐古谈今李连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