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关:“广西第一关”镇守2000年风雨

严关镇位于兴安县城西部,距兴安县城9 公里,距桂林市区47 公里,自古以来为湘桂走廊的交通要塞,得名于有两千年历史的古关隘——— “ 古严关” 。

古严关位于兴安县城西约8 公里的严关镇仙桥村委严关口村。严关始建于何时,说法不一,但不论是何种说法,严关均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是名副其实的“ 广西第一关” 。严关防备森严,是重要的军事要地,关城建于凤凰山狮子山两山夹峙之间的峡谷里,地势极为险要,有“ 楚粤咽喉” 之称。

▌“广西第一关”,严关镇因它而得名

5月底,严关口村宁静如常。村子里的凤凰山和狮子山植被茂密,古严关就屹立在这两山之间。很难想象,这里曾是戒备森严的军事要塞,上演过惊心动魄的战场风云。

在古严关的城墙脚下,记者见到了杨迪忠———57岁的他是土生土长的严关口村人,年少时离开故乡读书、工作,但一直怀有挖掘家乡文化的情怀。经过十多年的整理发掘,他主编出版了《楚粤咽喉古韵严关》一书,对古严关的历史可谓了如指掌。

杨迪忠介绍,现在看到的古严关修筑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以块石砌成,全长43.2米,高5.3米,厚8.23米。关门居中,为防御南北,门洞分前后双重券拱,特别设置了双重闸门,中间露顶。关内外有石刻横额“古严关”三字,上款为“署兴安县事商昌重建”,下款为“咸丰辛亥孟冬谷旦立”9字。城墙上原有关楼,但解放前已毁坏。关西1公里外,尚有小严关遗址,遗堞尚存。

“当时太平天国军队从桂平出发,一路破象州、围桂林北上。兴安知县商昌打算凭严关的地势阻击太平军,于是便组织修关、题名。结果太平军改道海洋和高尚,直取兴安县城。”杨迪忠说。地势险要的严关,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南宋景炎元年(1276),元将阿里海牙谋取广西,马暨率兵三千守严关。元军久久不能攻下,于是以偏师由龙虎关平乐,转攻桂林。马暨退守桂林城,苦战3月始终不投降,城破。明末瞿式耜抗击清兵,也在严关进行过激烈战斗。清初,南明大将李定国自衡回师,在严关大败清兵,一鼓攻下桂林,清定南王孔有德自焚。

严关始建于何时,说法不一。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及《兴安县志》认为建于秦始皇戍五岭之时,《方舆纪要》则说建于汉代,系汉归义侯越严所建。这两种说法无论哪一种,严关的历史都在两千年以上。凭借悠久的历史,严关也被称为“广西第一关”。

“严关镇就是因古严关而得名。”杨迪忠说。为何取名“严关”?他解释说有三种说法:一说因越严所建,故以“严”为名;一说此地是咽喉要地,地势险要,处于两山之间,故名严关;而宋人范成大和刘克庄则说严关原名炎关,因关内多雪而寒冷,关外则为炎热之地,“人以南北之限也”。刘克庄有诗《炎关》曰:“关北关南气候分,雪飞不过古来云;若非曾发看山愿,老大何因入瘴云。”兴安当地也有谚云:“北雪南雨飞不过”,均含有此意。

从右侧步道登城,可见有一块大石碑半埋入城墙,其露出部分写有“古严关”三字,因没有落款,不知为何时的题字。砖石缝隙中生长着郁郁葱葱的小灌木。站在城墙上眺望,只见关下一条狭长的街道从南往北延伸出去,消失在无边的田野尽头。“这条笔直的通道就是原来湘桂古道的官道,跟现在的桂黄公路几乎平行。古时中原地区传递公文,官员到桂林赴任等等,都必须经过这里。”杨迪忠指了指眼前的这条道路说。如今,湘桂走廊依然保留着原来的宽度,但青石板路已化身为水泥路,旧时道路两旁的商铺林立已经被村民的新建楼房所取代,人来人往的景象早已变成了一幅宁静的乡村画卷。

城墙中间的露顶部分被一块写有“一九七八年七月”字样的水泥板盖住,文字下方还有一宽约50厘米的长方形小洞。杨迪忠介绍,“(上世纪)70年代人民公社需要交公粮。严关口村是一个依托关口建的村子,有居民700多人,一年可以交大约20万斤的公粮。”当时,收好的稻谷在晒谷坪晒干后挑上城墙来,从这个小洞倒下去,关口的大风就可以把稻谷吹得很干净,不需要再用风车手摇,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小时候的夏天,我经常在城墙洞的石凳上坐着乘凉。从城墙倒下来的谷壳渣渣在墙脚下堆成了小山,我和小伙伴就像攀岩一样,徒手从城墙的缝隙上爬到顶,再跳到谷壳渣里,脸上头上都是谷壳的粉末。”回想起当时的场景,杨迪忠忍俊不禁。

下城墙步入关口券洞,阵阵凉风扑面而来。记者在杨迪忠的提示下看到了城洞中央一方保存完好的石刻,它被嵌入城墙,上面刻有“崇祯戊寅布政司详奉两院稽古建关,是年仲夏鸠集,己卯早春告成。监造灵川县知县程克武,监工灵川县典史陈正谊记石。”详细记载了当时负责建筑的机构、人员、时间,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杨迪忠说,明代以来,城墙经过多次维修,但从来没有整体维修过。明崇祯十一年(1638)曾修关墙,清乾隆四年(1739)重修关楼,咸丰元年(1851)维修关墙和关楼,1965年对城墙和券洞进行过维修。“小时候我们在城墙上爬上爬下,看到的就是这样了。”

在关外,狮子山脚下的公粮仓库还完整保存着,紧紧挨着古严关。在老仓库和城墙之间还生长着一棵腊树。“这棵树也见证了严关的发展,已有两三百年的历史。(我)小时候(它)就已经很大了,它是原先主树的枝条,但主树已被白蚁啃食掉。”杨迪忠说。

▌在众多石刻中品读古严关魅力

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南来北往的人吟咏古严关,也留下了众多石刻,它们成了了解严关的珍贵资料。杨迪忠带领记者,从这些遗迹中品读古严关的魅力。

在关外的凤凰山上,保存着宋代至民国时期的摩崖石刻17件,其中最重要的要数3块宋代石刻。最早的一块位于山脚下山洞前石壁上,是北宋政和五年(1115),时任桂州知州兼广西经略安抚使程鄰东归过严关时题刻的“严关”巨制真书题榜。“十多年前这块石刻还能看得清楚,但现在已经风化了。”杨迪忠说。记者看到,这幅竖型石刻的字径达40多厘米,虽然风化很严重,但仍能看出笔锋遒劲有力,力透石壁,字的周围还装饰有精巧的花纹。杨迪忠介绍,严关镇客运站仿古门楼上的“严关”二字正是从此石刻采拓而来。第二块是南宋开禧丙寅年(1206),广西转运使陈巩来广西任职时一行多人在严关的题名。第三块是宋嘉定九年(1216),广西提刑官、转运判官方信孺的“严关”巨制题榜“一个地方保存着如此历史悠久的地名题刻,在广西乃至全国都是不多见的。”杨迪忠说。

在程鄰题刻的左侧,有一刻于明代万历丁巳年(1617)的《香田碑记》,内容大致为:当时严关庵堂破旧不堪,神像毁损严重,兴安县知县陈大礼和都指挥使、守备等捐助俸禄维修庵堂,并划拨一块荒地给庵堂作香田,供香灯费用。都指挥使张某还率领灌阳哨、德安哨、衡州哨、永州哨、全州哨五个哨所负责人参加。为何地方和军队如此重视这个庵堂的修葺?“一是因为它处于‘西粤要道,南北咽喉最重要地’的古严关,二是为了安抚、教化瑶壮等少数民族。”杨迪忠解释道。在碑记中,还表彰了一位名寂的修道者——— 她为南来北往的行人提供方便,寄居庵堂14年,“至善至美”,名震湖广诸州。

来到关南下街约150米处的古街边,一石碑上书“万古沾恩”几字。这是一块严关居民合立的公告碑,刻于清朝雍正年间。严关为楚越交通的咽喉要道,官员过往都要征调村民当轿夫或挑夫等。一些大官或商人为了摆阔,征夫日益增多,百姓苦不堪言,上告给当时的官府。于是上级下公文,规定了各级官员的轿夫数量。百姓为了感谢官府,也为了让公文内容晓谕天下、长期执行,特合众立了此碑。

“严关口村目前有数十姓,以汉族人口为主。”杨迪忠向记者介绍道。当地老人张建国说,严关口村的居民大部分来自北方和中原,祖籍有陕西一带的,有山东一带的,也有江西湖南一带的,还有一些是本地的少数民族。老人一代代传下来,他们的祖先要么是历代战争留守关隘的军人后代,要么是战争后期从北方和中原迁移到这里定居下来的。

▌面积达100万平方米的宋代窑址,见证古时严关的手工业水平

地处湘桂走廊的要塞,又紧靠灵渠,便利的交通让严关的制瓷业在宋代繁盛一时,诞生了一处规模较大的青瓷生产基地。1956年,在古严关的不远处发现了一处宋代窑群,这处宋代窑址紧靠灵渠东岸,位于严关镇老政府所在地,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如此大规模的制瓷场面,在今天看来依旧让人震撼。它不仅是古严关的历史见证,也反映了当时手工业技术的水平和经济的发展。

当时文物工作队的调查资料显示,严关窑址是一处集原料开采、监工制作、烧造、销售于一体的窑场,拥有取土场、作坊、窑炉、销售街坊和码头等,设备齐全,规模可观。这也反映了当年严关窑曾是一幅繁荣的景象。

窑址的周围满地都是宋瓷碎片,曾经出土了1000余件,包括盘、碗、碟、壶、罐、瓶、灯等在内的大批珍贵宋代瓷器。窑室呈坡式龙窑,虽属民窑,但工艺颇为精巧,出土的瓷器胎骨灰白,釉色晶莹,已达到较高的水平。釉色有青黄色、姜黄色、酱黄色、黑色和青色等。一部分为印花瓷,书有“大观”(1107-1110年)、“嘉定”(1208-1224年)等年款。出土的酱黄釉瓷壶、青黄釉印花盘、青釉印花碗等造型美观,称得上严关宋窑的代表作。古时,这些瓷器可以从灵渠北运,输往江淮、中原等地,南下漓江,走西江出海。

如今,凭借丰富的矿产资源,严关已是全国有名的“矿粉之乡”,不少当地群众依靠矿产走上了致富道路。“宋代窑址就是民窑,现在就像是古代‘民营经济’的一种延续。”杨迪忠笑着说。严关镇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为了转型发展,近年来,兴安县已关停了大批污染小企业,并将符合标准的企业引进兴安县碳酸钙精深加工新型材料产业园,助推严关矿粉企业由传统粗加工向现代高新技术精深加工方向转型。

记者了解到,2017年,兴安县委、县政府已经将古严关保护修缮与开发利用项目列为县级重大项目。2020年,严关镇将按照“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积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充分发掘和利用严关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人文特点,大力推进古严关、马头山黄龙堤等景点景区的规划开发。

如今看到的古严关城墙修筑于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 )。

古严关关口券洞上的石刻,详细记载了1638 年负责建筑严关的机构、人员和时间。

由桂州知州兼广西经略安抚使程鄰题刻的“ 严关”二字,虽已严重风化,仍能看出用笔遒劲有力。

位于严关北田野中的孤石,相传为杨八姐的上马石。

来源:桂林日报

图文:胡晓诗

编辑:木子

END

Hash:097bab6f07e9b07c8d9167b0a4e90d7728755c9c

声明:此文由 灵渠驿站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