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古村落:大林村
三都杨四都陈,五都潘宅是前村。水南坎头来经过,垟头下边是大林。
——《仙居歌谣·路经歌》
文/落日楼主 供图/落日楼主
大林村是位于横溪镇西面的一个村落。明代时,其属于遂宁乡;清代时,属诚正乡(四都乡)。建国初,沿用民国旧制,属于诚正乡;一九五四年,民主建政结束时,大林设乡,其村属大林乡;一九五八年,仙居以区建设,大林乡归并至横溪人民公社;一九七零年,“撤区并社”,原横溪、张庄、溪口合并为红旗公社,大林村属之;一九八二年,公社名称标准化处理,红旗公社改作横溪公社,大林属之。一九八五年,横溪批准为建制镇,大林村属之。嗣后,大林村一直属横溪镇管辖。
远处的山坡及吴时来目的所在
大林村名之来历相传与朱氏的卜居有关。相传朱氏祖先朱一奇曾祈梦于城隍庙,梦见“西门头挂着一百个血淋淋的人头”(旧时仙居西门头为处决囚犯之地),立即惊醒而泣。翌日,解梦先生认为是“吉兆”,并说“只要择日往西走一百里,定居下来,他日定成富翁”。朱一奇照此办理,行至现大林村附近时,就地歇息。俄尔,风雨大作,山洪暴发,大于当头淋下,如同汤鸡,无法再前行,只得定居该处,后终成为富翁。朱氏子孙,为了纪念自己祖先,将村民定为“大淋”,后演变为“大林”。不过,朱氏似乎并非大林村最早居住的姓族。据《乐安范氏宗谱》记载,南宋时期,仙居田市范氏的始迁祖范士龙,精通岐黄之术,因台州官宦相请,由苍岭入仙居。因见大林山水佳美,遂寓居其地。至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时,方才有范绍祖自大林迁徙到了田市。而朱一奇卜居大林的时间大约在清代康熙年间后期,相较于范氏晚了将近五百余年。
建国后,大林乡乡政府所在地
大林在古人看来似乎一直是个风水宝地。其地依山面水,土地平阔。南宋时期,有范氏士龙,慕其山水佳美,寓居于此,子孙相继安居数百余年;清代时,又有朱氏一奇卜居,立业兴族。至明代时,因大林村南山的地龙在舆地师的眼中有“金高椅”之势,遂为左都御史吴时来的佳城。据《光绪仙居县志》记载,吴时来的墓在县西南七十里四都大林。万历年间,由朝廷遣官员专门营造。吴时来的墓规模宏大,多用巨大的石板建造,曾一直留存到建国后。不过,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其墓遭到了破坏,原先铺设在墓周边的石板都被裁损为了修路、建渠的建材。依照村民的介绍,大林村内穿村而过的水沟,其两旁的夹堤所用石板及铺盖皆来自吴时来墓。对此,笔者的确发现该类石板大多系雕有各类花纹、图案的石板。
大林村的所在为湫山垟小平原的东端。历史上,其村还是横溪通往湫山、溪港、安岭以及永嘉、缙云的通衢所在。清末明初的《路经歌》曾唱道“三都杨四都陈,五都潘宅是前村。水南坎头来经过,垟头下边是大林(又作走转过渡樟树桥,垟头下边是大林。六都坑外是上锦。水南坎头头连近。)旧时,自横溪出发,渡过小埠头的溪流,经寅头,穿过大林村,再翻越樟树桥岭,近可以抵四都、溪港、安岭一带,远可达永嘉、缙云诸县。如今,村内依稀可见的石子路,曲折的小巷,以及角落里书号有“小店”的小屋,皆可见村落旧时的商贸景象和风习。
大林村内的古建大多营造于清末民初。虽然现存的古建大多已经倾圮,但从营造的选材多为青砖、长石和大木看,仍依稀可见昔日村落因农耕、商贸所带来的富庶。如《乐安朱氏宗谱》载,大林朱氏即为精于经商,善于营谋之族。清代乾隆年间时有朱韬,是一个“才识复精,相土物宜,殚树艺力,出有考,入有稽”的精明之人,卜居大林不数年,便积储恢扩而资产日益以饶。康乾隆年间的朱懋修也是一个“精积居之术”的人,家道富裕,乐善好施,曾在洋山潭设渡船以便行人,还在裴之原建邮亭,以憩行人。另据村内的朱栋(95岁)老人回忆,大林村曾有旗杆三对,由巨石作旗杆石,为早些年村内有功名和家境富庶的大户所立。此外,村内现存有白鹤殿(修建于嘉庆甲戌年)、朱氏宗祠各一座和文革时被损坏的牌坊残柱数截,从建筑的规模,营造的选材上看,布局恢弘,选材精上,亦非仙居诸多村落的古建所可比拟。
水沟上的石板据说来自吴时来墓
朱氏自清代后期开始便是大林村内的大姓。大林朱氏系出东门河桥。与民间传说的大林朱氏始迁祖为朱一奇不同的是,《乐安朱氏宗谱》所载的为朱韬,字翼岐,号凤山。朱韬生于清康熙十年(公元1670年),卒于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为河桥朱氏三房族人,朱养直系18代孙,于康熙后期迁入大林。其后,又有河桥三房朱尔谨,字崇醇,生于表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09年),为朱养直十九代孙,大约于清雍正年间迁入大林。大约过了一百年左右,大林朱氏开始人丁兴旺,族人亦有逐渐外迁者。如朱圣林,字秀竹,号三多,又号林申,大约于清光绪年间(公元1876至1908年)或清宣统年间迁居冷水坑;又有朱圣连大约于清光绪朝后期迁居王岩庄安杨四。而至上世纪八零年代时,大林村共计有一百八十多户,六百七十余人,其中朱氏占绝大多数,俨然成了仙居西乡的大族。
大林朱氏亦属于仙居西乡的望族之一。其祖自清代康熙年间迁入后,三百余年来人才辈出。自始迁祖朱韬开始,有清一代大林朱氏族人共计有国学生十五人、县庠生十五人、贡生三人、县增生三人、县廪生一人,共计三十七人。其中,乾隆年间的朱熙令,学名鸣路,字景行,号螺溪,被例授从九品;朱肇珫,学名聚奎,号寸耕,以岁贡生,候选教谕;嘉庆年间的朱源芳,字钟兰,号芬香,国学生,兼加六品军功;光绪年间的朱圣胆,学名树勳,字秀敏,号子俊,别号梅溪,以岁贡,候选县教谕。又有朱肇珳,又名兆芬,字启芳,号揽芳子,年轻时曾游历杭州、苏州,因绘有《焚书图》而不容于时,终身为秀才,晚年隐居大林,却为县内以及江浙一带有名的山水画家,被时人朱亢宗、王魏胜誉为畸人。
知识拓展
揽芳子传
揽芳子者,吾仙居之畸士也。以画隐。幼读书,有文名,晚始获一衿。其作画也,必饮无算爵,始下笔。当其酒酣耳热,据案疾挥,山色水声、花容鸟语拂拂从十指间出,识者谓不减王石谷、吴梅邨。而襟怀冲旷,乐易近人,无时下名流矜异习气。有求者,靡不应,得钱辄付酒家。故东南之藏书画者,类皆有先生墨迹。平生爱游,足迹几徧江以南。钱塘、姑蘓,居或一载,或二三载。若天台、雁宕,曾不知其再至、三至也。山川之胜,人物之奇,无不摅之胸中,储为粉本,故落笔逈非凡近可拟。余尝驾一叶舟,出椒江之海门,纵观东海波涛淜湃,与日光上下,情移者久之,以路远不能屡至。昨从友人处获观揽芳子浴日图,天风浪浪,尺幅中具千里之势,辄不啻置身海门外也。吾乡自柯丹邱九思后,不乏书画名家者。郑萧县恕善书画,见吾学编;王文通少师一宁,草书得怀素自叙法,见续书史会要,而乡里无片楮之留,殊为恨事。近朱柽园明经庚年亦擅其长,颇为艺林珍重,戚鹤泉进士、宋确山孝廉尤推重之。然赏鉴家犹评其苍洁有余,细润不足。画虽细事,岂易言哉?余所见揽芳子画特伙,山水重峯迭嶂、烟云缭绕,雅近北宋人手笔。虫鱼花卉,秀韵特出。尝创为残书格,历本搢绅法帖、尺牍之属,新旧古今,纵横交错,阅者莫测其端绪。人效之,辄不能肖。朱紫笙为余言:揽芳子所居小圃,以己意累石为小山,位置天然,花竹成林,令人作濠梁间想。然则揽芳子之绘事,殆得于性者,余又乌得而知之哉!
揽芳子,朱姓,名芬,邑西大林人。幼习儒,年逾艾,始青其衿。覩是传,跃然曰:“是足以传我矣!”画二折扇见赠。一仿小米,写空山雨景,苍翠扑人;一写纤竹数十竿,栖黄雀百余,其细如豆,形飞色舞,栩栩欲活。又大幅日升松茂图,祝先君六旬寿者。余皆装潢谨藏之。兵燹后,雨景及大幅俱亡矣,唯黄雀一扇尚存箧中。时出把玩,爱莫能释。名人遗迹,宜何如宝贵也!志此以告我后之人。杏邨自志
(本文致谢朱士新先生,部分资料由其提供)
Hash:8f48177d3cd00424fc24247a0b7074b987e927f5
声明:此文由 仙居物语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