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平乐|抹不去的回忆——平乐桂剧的故事

直到现在,还有人问我“平乐什么时候起有桂剧?”我说,平乐“史”“志”书没见有记载,应该说:桂剧是在桂林成型后才传到平乐的。

桂剧自清咸丰年间在桂林成型,应该不久便传到平乐,因平乐与桂林是两府城之毗邻,且商贸繁荣,水陆交通方便,又是桂林出洋去梧、粤、港、澳商运往返船舶必经之水道,文化戏岂有不在平乐登陆传播发展的?

但是,平乐却找不到有关方面的记载,也无碑文佐证。那么,平乐究竟在什么时候起有桂剧呢?在查看了1985年沈文龙搜集整理的《桂林地区桂剧资料汇编》,得知平乐最早的桂剧戏班演出,是在清同治年间。

(榕津桂剧表演)

清同治四年(1865年)平乐府城粤东会馆不知是会期还是什么喜庆节日,曾请来一桂戏班(班名不详)在会馆对面的万年台唱桂戏。点戏班一出《张飞滚鼓》,戏班里没有人学过这出戏,班主又不好回绝,回绝了怕对戏班声誉不利。于是推缓几日,班主便派人专程到西延(即今资源县)去请专演张飞出名的黑头净角于秀琪。

戏班请于秀琪到平乐之后,班主高兴地告诉他,平乐观众点戏要看《张飞滚鼓》,所以特请他来献艺。问他是否需要休息两天作些准备?于秀琪说不用,明天就可以唱。于是班主就安排他第二天晚上客串该剧。当晚班主叫人立即挂出水牌写道:“明晚戏目,特聘驰名湘桂的黑头大王于秀琪客串《张飞滚鼓》。”水牌挂出后,第二天戏台前很早就坐满了观众。班主自然高兴有加,但回头看于秀琪那矮小身材,双脚又一长一短,左右肩又高低不平,走路都是一跛一拐的,而且脖子上还有一个甲状腺囊肿(疱颈),哪像个黑头大花脸!不免又担心他的演出能否赢得观众的喜欢。

(桂剧演员)

演出前的开台锣鼓开始了,于秀琪仍坐在大衣箱一个劲的抽着旱烟,但是只见他嘴巴抽进,不见他口鼻喷出,见者都觉得奇怪。开台锣鼓已近尾声了。这时班主过来催他化妆:“于师傅,你是第一个戏啵。”于秀琪不紧不忙地说:“我晓得,可以叫场面行开始了。”

说罢他打开自己的“行头”包袱,取出一件水衣往身上一套;一双厚薄不一的高低靴一穿;胡须往两耳一挂,脖子上的囊肿被遮住了,有六寸和八寸厚的高底靴衬托,身材也高大起来了,再加上大衣箱管箱的拿出张飞戏服给他穿上,立刻一个威武黑头大花脸猛张飞的形象出现在班主面前。

(榕津桂剧班)

又见他出场前在“马门”运用气功大吼一声,开场锣鼓随声而起,接着,他从肚内吐出所吸的旱烟,使整个舞台烟雾弥漫起来。然后,他就在烟雾中几步走出台口,背着观众,右手五指沾上化妆烟墨,几秒钟就将张飞的脸谱画好。待烟雾一散,锣鼓骤停,他身段一转,立刻一个猛勇的张飞,威武地向观众亮相!顿时台上的演员和台下的观众都无不惊奇!接着,台上班主给他放出场喜炮;台下观众的欢呼掌声也经久不息,震动了整个平乐府城大街!

且说平乐自清同治四年府城粤东会馆请了桂戏班子演出之后,府城及县辖各大乡镇陆续出现有自发地建立起“玩字馆”。

什么叫“玩字馆”?玩字馆就是桂剧爱好者们聚在一起玩乐、吹拉弹唱桂剧唱段或单折戏目。其参加人员少则十八人,多则二三十人不等。有锣鼓、管弦丝竹等器乐伴奏,不化妆,不穿戏服,不动身段,只是坐着清唱,所以又称为“耍玩字”,或称“耍坐场”。

(桂剧表演)

平乐桂剧起源,是由耍玩字起始,这是无所争议的事。但是真正成为有故事情节和生动的人物造型立于舞台表演艺术的平乐桂剧,应该是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平乐沙子街创办的平乐历史上第一个桂剧科班“兰斌小社”起始。该班创办人员是平乐沙子街地方绅士陆耀卿、林明芝,吴某某等人,请来祁剧艺人黄怀玉(湖南人,教习生角和净丑角)、唐凌云(湖南永州人,教习旦角、小生)。

学员是十一二岁最大十五岁的少年儿童,全是男性。他们多是本地沙子街的,也有本县其他乡镇的,还有外县恭城莲花的等等。字员都嵌一个“兰”字于姓名中间排列取艺名,故又俗称为“兰字科班”。

(平乐桂剧院)

科班学习不久,便分行当练习及排练剧目。学习生行的有杨兰珍、王兰江等;学旦行的有袁兰舫、黎兰芬等;学净行的有周兰魁、梁兰标等4人;学丑行的有艾兰德,李兰川;学小生行的有熊兰芳等4人;学老旦行的有唐兰瑄、何兰甫等。

(桂剧表演)

科班三年学习,排演不少剧目,这里仅记录各个行当较有影响的戏有:《孔明拜斗》、《杨衮教枪》、《斩三妖》、《三气周瑜》等等。这些戏在观众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也给平乐梨园后辈继承了宝贵的桂剧遗产。科班首场戏演出,是在开科翌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应平乐张家砧板寨村(会期)邀请唱了三天。

这就是平乐始创的桂剧,至今已有整整一百一十周年了!

来源:莫若

Hash:7e8e3df0a2aa8263e33adf652ac9833d705c4784

声明:此文由 发现平乐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