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溪地名故事㉟丨官坊:明溪县唯一的少数民族村
在这里,有着许多平凡的大街小巷、古村古建
每个耳熟能详的名字背后,都有自己专属的故事
映衬着明溪几百年来的悲欢离合、时代变迁
“明溪在线”打造全新栏目——《明溪地名故事》
带你逐一细数明溪这些地名背后深藏的尘封往事。
官坊:明溪县唯一的少数民族村
官坊村位于海拔最高、距县城最远的枫溪乡东南部,与宁化泉上镇相邻。此地气候条件独特,物种丰富,较珍贵的树木有红豆杉、楠木、花梨等,传统的土特产有魔芋、笋干、红菇、腊味、田鲤鱼干等。
官坊回族村少数民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30.3%,2005年3月被明溪县人民政府认定为少数民族村,是明溪县唯一的少数民族村。该村少数民族为回族,丁姓,历史上从晋江陈埭迁徙至此。
走近背靠翠绿毛竹山的回族丁家祠堂,只见门墙上清晰地写着:德音永响声誉延百世,发扬光大诗书继千秋。村里的老人介绍说,如今盖着琉璃瓦的丁家祠堂是重建的,旧时祠堂被火烧毁。祠堂神龛位正中摆放两块框边花纹独特的神位牌,写着“济阳堂上历代祖考妣神位”“济阳堂历代纪功主神”。
青山环绕村庄,四处流淌绿意,许多花儿争奇斗艳。一块石头上用回文和汉文刻着红字“官坊回族村”,掩映在鲜艳花丛中。一座座丁家房子上方都贴着黄色的族标,显得特别独特。农民在稻田里放养鲜活的田鲤鱼,给绿色的田野增添了一道好风景。一座低矮土墙房的背面,写着浅红色的“同心协力,建设美丽回族村”大字标语,一条蜿蜒的人工河道从山边以一个大弧形将村庄一分为二,清澈的溪水源源不断,流向远方……
官坊还曾是一片红色热土,村里一堵写满斑驳红军标语的砖墙佐证了这段历史。这里原为丁家福山公祠堂,于1961年7月被一场大火烧毁,祠堂四周至今只留下些许的断垣颓壁。祠堂门头上被烈日炙烤焦灼的还魂草,仿佛述说着岁月更迭的无奈。不过,至今村里还处处流传着发生在1931年至1935年间的红色故事。
1934年2月4日,国民党第七团在泉上“剿共”大队和宁清归各路团匪配合下,集中2000余人向枫溪进犯。红军组织泉上、禾口、枫溪的赤卫队1000多人迎战。这是发生在官坊大排寒婆亭的一场恶战——“官坊大排之战”。当时双方展开肉搏战,战斗十分惨烈,历时6个小时,红军击退敌人3次进攻,打死国民党兵60多人,打伤官兵不计其数,红军也死伤多人。最后,国民党兵同民团退回泉上,红军又转战泰宁、建宁、将乐、明溪一带。
村民丁祖贵回忆,1934年7月,红军北上抗日,途经枫溪官坊村,因天气炎热,有的战士行军劳累,中了暑,红七连有十几个战士病倒,一时难以治愈。然而,红军病号喝了当地百姓送来的擂茶之后,纷纷痊愈。多年来,这里广泛流传的擂茶歌编入了《枫溪区志》,见证了当年的军民鱼水情:“枫溪擂茶清又香哎,喝碗擂茶神情爽。枫溪擂茶好饮料呀,擂茶佳味美名扬。枫溪擂茶调料细又精呀,米花、麻油、茶叶为主料,配有花生和芝麻。当年红军在枫溪,战斗捷报传四方,战士中暑生了病,喝过擂茶病痊愈。”
官坊回族村名的由来颇有深意。据悉,从前丁氏祖先为了改善后代的生存空间,在继续伊斯兰传统礼拜仪式的同时,开始接受汉族儒家文化,并争取科举入仕。明清时代,丁氏族人出了不少朝廷命官、诗人和艺术家。如中国近代军事科技的先驱者---清代的丁拱辰,他曾编著《演炮说》;村内历代均有在朝廷任官职者,故清乾隆十四年(1749)御赐村名“官坊”。
摇旱船是回族村特有的传统节目,具有浓郁的地方气息,每年春节期间,都会组织人员搬出这个节目与舞龙灯队伍一起,载歌载舞,到各村去巡回演出,祈求平安吉祥;上世纪80年代参加乡里比赛,摇旱船还摇出第一名的好成绩。
作为省定革命老区基点村的官坊村,如今,莆炎高速三明段开山筑路大军向这里迅速汇聚,那高速大道将穿村而过,今后的官坊村必将更加顺畅、更加富裕、更加美丽。
来源:明溪在线
文字:黄明生
编辑:叶斌
告诉我,你有 在看吗?
Hash:ebc8a04e415fb22674231dcec385738951b96449
声明:此文由 明溪在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