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间的历史记忆——桂林石刻

石 刻

stone inion

桂林石刻,始于东晋

兴于唐,盛于宋

繁荣于明清,绵亘千年

唐代以来,大量文人士大夫度岭南来,寄情山水,题名赋诗,摩崖殆遍,给桂林留下了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晚清金石学家叶昌炽感叹道:“唐宋题名之渊薮,以桂林为甲”。

石补载纪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千古名句,流传久远,深入人心。但由于史书记载的遗漏,一直没有找到出处和作者。1983年,桂林市桂海碑林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谭发胜、杨寅生在给独秀峰石刻拓片的过程中,在读书岩发现了一方摩崖石刻,始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作者应为南宋王正功。

嘉泰元年(公元1201年),值乡试结束,王正功以地方官的身份为桂林乡试高中的学子特设鹿鸣宴。席间,即兴赋诗二首,并以“桂林山水甲天下 ”勉励学子“诸君端是斗之南”。

石警人心

北宋景祐元年, 梅挚将官场吏仕的各种丑恶行为 ,喻为租赋、刑狱、饮食、财货和帷簿五瘴, 并认为“有一于此, 民怨神怒,安者必病, 病者必陨”。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由广西经略安抚使朱唏颜跋文,著名书法家石俛书写,将这一切中时弊的五瘴摩刻于龙隐岩崖壁上 ,以警世人。

这件石刻内容深刻,发人深省,800年来,一直发挥着劝戒官吏、匡救时弊的作用。郭沫若先生在参观这件石刻时,曾连声称赞:“梅公瘴说警人心。

石证佛迹

桂林山水幽胜,历来为佛教信徒们修行参禅的适意之地,唐代南方五大禅林之首――西庆林寺的原址就坐落于桂林西山。隋唐迄宋,这里庙宇辉煌,僧侣云集,为宗教胜地。

抗战期间,罗香林教授考察桂林摩崖佛像,提出岭南佛教 “汉末与三国之际 ,已自印度越南传入”,并断定桂林摩崖佛像的形制是受印度、南洋佛教的影响。他指出,桂林是印度佛教自南洋传入中国的重要孔道, 而西山就是佛教活动中心之一。

石话韵事

水月洞是位于象鼻山东麓的一个南北贯通的天然溶洞,自唐宋以来即为游览胜地。800多年前,围绕水月洞的命名,广西的前后两任地方长官之间展开了一场背靠背的笔墨官司。

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张孝祥因水月洞口东向,故将洞名改称为“朝阳”,并把记述其事的《朝阳亭诗序》刻在水月洞的北面岩壁上。乾道九年(1173), 范成大任广西经略安抚使, 认为水月洞之名自古流传, 十分恰当,应恢复水月洞名称, 便特地刻《复水月洞铭》于石壁, 并在序言中写道: "百世之后尚无改也"。

视频素材来源:桂海碑林博物馆

视频音乐:广西文场《夜行船》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

桂林石刻因山水而生发,山水亦借石刻而闻名

巍峨的山壁上,那些苍劲有力的摩崖石刻

沉静而生动地记载了桂林的历史

挖掘保护桂林文化遗产

让石刻文化绽放异彩光芒

这是历史赋予我们共同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陈文. 略论桂林石刻的史料价值[J]. 社会科学家(5):57-62.

2.冯晓琳. 桂林摩崖造像衣纹特征研究[J]. 美术界, 000(002):71.

3.陈曦. 唐宋时期桂林石刻的文化价值[J]. 北方文学, 2017(12).

4.蔡维维,常莹. 桂林石刻艺术特色及其书法价值[J]. 美术教育研究(11期):39-39.

5.马希. 浅谈《龙图梅公瘴说》碑[J]. 传承(6):78-79.

6.韩光辉, 陈喜波, 杨仁举. 桂林摩崖石刻的特点及其文化价值[J]. 热带地理, 2005, 25(3).

2016年,桂林石刻传拓技艺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8年,桂林彩色拓印技艺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信息来源:桂林市非遗中心

如有侵权,请联系文旅君删帖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Hash:462616371cd021a3cfd1a69b92dc6742932be645

声明:此文由 这里是广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