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祠堂从来不上锁,日日守护它的是村民

来往想要参观十二里姜氏宗祠的人都会惊讶,这里的祠堂既不会上锁,也没有请专人日日照看。

但即便如此,祠堂内外依旧保持着整洁肃穆,因为村民都知道眼前崭新祠堂的来之不易,它曾经历了多次的毁坏和重修,近年才在全村人的努力下重新恢复原貌。

据记载,十二里姜氏宗祠于明永乐六年由兰溪迁入,清康熙年间开始修建,但正值先祖灵位入祠之际发生了闽变事件,遭兵燹劫难,刚修建好的祠宇遭到破坏。

到了康熙三十九年,损坏的祠宇重新修好。后来因为战乱祠堂又遭到了战火损坏和再重修。到了文革时期,该祠堂曾被改造为校舍使用过一段时间,随后再被弃用,逐渐衰败。

2017 年,在村民的强烈要求下,十二里村两委讨论定下了原地重修祠堂的方案。得知宗祠要保持原来格局,村民们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历经一年,新的祠堂建起来了,它保留着原貌又有些不同,它的石头台阶、侧门门框、门口抱鼓石等各类构件都取材于村民。

沿着台阶推门而入,便可自行参观崭新的十二里姜氏宗祠。

冬日天气寒冷,但站在宗祠里却感受不到。大概是老建筑都带有冬暖夏凉的布局特点,在十二里村妇联主任朱慧花的带领下参观完一遍,整个祠堂的布局便清楚起来。

祠堂共分为三进,每进面宽五间,呈逐级抬升的样式,第一进为五级台阶,大门为八字门,门内设有亭台式戏台。

朱慧花告诉我们,在重修之前,从门外台阶到第一进几乎全部损坏,只剩下地基,在翻修的时候她便带着人挨家挨户的寻青石板,厚重的大青石板来之不易,均是村民的老房子上拆下自愿捐赠的。

穿过上有穹窿形藻井的天井,走过一级台阶,来到了中厅,中厅进深7米多,正中供奉着姜氏祖先画像,两侧为一些单开间,曾被用作学校教室,现在分别摆放有村民捐赠的各类旧农具、陪嫁等老物价。朱慧花介绍道,待收集到一定数量后,他们将进行分类整理,形成“一室一主题”的古物展览。

中厅两侧单间尽头处还设有楼梯,沿着楼梯上去可进入二层阁楼。二层阁楼很早之前也被损毁,也是最新重建的,如今堆放着村里迎龙灯和文艺汇演等相关物品,过年迎龙灯的时候还可供表演者休息,具有实用功能。

穿过中厅沿着七级台阶,进入到已为清廉文化馆的第三进。走进文化馆,首先跃入眼帘的是装饰墙上的“仁义”二字,原来十二里之前叫仁义里。

据说因为姜氏素有仁义包容的家风,对逃难而来的外姓人家一律敞开怀抱,久而久之,该地就被称为仁义里。

不同于其他村庄,现在的十二里村除了姜氏外,还有许多其他姓氏,可见这一传闻并非空穴来风。绕过仁义文化墙,在文化馆内还有十二里村的榜样人物、家规家训和农耕文化等板块。

祠堂的状况大致于此,整体而言该祠建构考究,为歇山顶抬梁式建造风格,所有梁柱皆用石头,特色明显,每一处上的牛腿、雀替雕饰都很精美。

相较于祠堂风情,更令人动容的是,重修时每个村民的苦心探索和奔走奉献。在领我们参观时,朱慧花大到青石板、门框来处小到地砖铺法、所植苗木来源和价格都能一一说出,可见以她为代表的村民对待村中古建筑的用心之诚。

文字:候晓慧 图片:黄云鹏

编辑:贾 佳 责编:吴奕静 监制:楼盼

Hash:422c6e9015d64fa4dfdc74677f181a7eaacf045e

声明:此文由 看见金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