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扇博物馆,您去过吗?

大年初二去拱宸桥拍摄老街区,发现桥西有这么一个国家级的专题博物馆

就进去看一下,结果大长见识。

扇,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相关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夏代之前,早期流行的长柄扇主要是贵族出行的用具,直到自持的短柄扇出现,才具有今日扇子的含义(夏日纳凉引风消暑)。

中国的扇文化真是挺有意思的。

扇与社会政治、民俗风习、艺术创作,发生着密切的关系,成为承载人们观念和情感的载体,并由此发展出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扇文化。制扇工匠们精益的技艺与巧妙的设计,加上文人艺术家的绘画题词,使小小扇面融万千气象于咫尺之间,韵味绵长,格调高雅,成为人类文化遗产一颗耀眼的明珠。

下面就引用我早期发表的一篇拙文《扇子不扇风》与现在扇博物馆里拍摄的图片成就今日之微信特稿——

泱泱中华堪称“扇子王国”,羽扇、绢扇、纸扇、骨扇、玉扇、葵扇、蒲扇、麦杆扇、棕榈扇、檀香木扇、竹丝扇和塑料扇……等等和等等,应有尽有,不一而足。

“扇子扇风凉,扇夏不扇冬。”这是常识。殊不知,扇问世初,并不用于扇风纳凉。

据晋人崔豹《古今注》所述:舜时,雉尾插成的长柄大扇,待者手执,仅为帝王贵族遮风挡日障尘避邪之用。后渐又演化为一种仪仗,羽扇越大,自然愈显贵威风。另据史载:魏晋时代的文人崇尚清谈,都手执“谈具”给清谈助兴,而羽扇作为首选“谈具”风麾流行一时,约到汉代,扇才开始用于摇风。这些早期之扇大抵全用羽毛制成,故汉“扇”字结构里有个“羽”,自然是有其道理的。

随意翻阅唐诗宋词,扇子的扇风功能似乎也并不在文人墨客的视野之内。譬如:唐·杜牧 《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唐·王建《调笑令》:“团扇,团扇, 美人频来遮面。”都是佐证。因此,扇在古时有“便面”、“障面”、“屏面”等众多别名也就不奇怪了。

扇子不用于扇风,百姓中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三国诸葛亮手中的那柄羽毛扇了。“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挥麾间,千军万马听之调遣;倾刻间“灰飞烟灭”。执扇领军竟成了历朝历代风流儒将的固定形象,直至今日,民间仍将“摇羽毛扇”等同于“出谋划策”,而八羽“孔明扇”也成为浙江湖扇的看家产品。

说书人的道具

君王的礼仪

芭蕉扇 八仙铁拐李的法器

文人馈赠的礼品

新娘手中的团扇

诸葛亮的羽毛扇 人生之标志

至于《西游记》第59回中牛魔王拥有的“变大则遮天蔽日;变小则细若杏叶”的芭蕉扇,竟为扑来火焰山的专用灭火工具;《济颠传》中济公活佛从不离手的破蒲扇更是扬善惩恶的一件法宝。这些精采的文学描绘,都为中华扇子增添了神奇而又瑰丽的光泽

寒冬腊月挥扇自然也不会是为了扇风的。清朝孔尚任沤心沥血十五载苦著《桃花扇》时,就有一把山东特产“鲁缟”制成的扇子从不离案头。扇面上数原朵腥红如血的桃花分外夺目。一次,举人孔尚铉冒着鹅毛大雪去看望他,只见此君一手挥扇,一手疾书,一副如痴如醉状,文学史上因此也就留下“手上摇着桃花扇,笔下写着桃花扇”的一段佳话。

同样出格的当数近代的齐白石大师,他翻穿狐皮马褂手执大折扇的照片公开悬挂,扇面上亲题:“挥扇可以消暑,着裘可以御邻寒,二者须日日防,任世人笑我颠狂。”扇子在大师手中竟成为向世态炎凉宣战的利器,不由我辈不佩服其睿智与超然。

进入现代社会的今日,中华扇子更是新品叠出,功能多元,诸如壁挂观赏扇,微型工艺扇 、广告扇、折叠帽扇等,令人叹为观止。也许扇子扇风纳凉的功能会被日新月异的家电所取替或淡化,但鄙人坚信,作为饱含中华文化底蕴的工艺品它无可替代,会日臻精美,作用突显,必将续写更精彩,隽永的“扇文化”新篇章。

2017-1-29《阿春第三只眼》NO.1075

Hash:6c221191e0f6ab22a58218a0ace2253a31ea440a

声明:此文由 阿春第三只眼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