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边,为什么会有三座秋瑾墓?
浙江省绍兴市的塔山脚下,有一处名人故居。推开门,就会看到巾帼英雄秋瑾的雕像,一朵朵纸花静静地摆在她的前面,体现出人们对烈士的敬仰与怀念。光绪三十三年,随着轩亭口的屠刀渐渐落下,秋瑾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可是她万万不会想到,在自己身后,灵柩竟然迁徙十余次之多。
现在的秋瑾墓位于杭州西泠,苏小小墓不远处。只见白色的秋瑾塑像身着长裙,手提一把宝剑,威风凛凛,和“鉴湖女侠”的称谓十分匹配。埋骨于斯,的确是秋瑾生前的遗愿,可是,这座墓地并不是第一座秋瑾墓了,在附近不远的地方,曾经还有两座秋瑾墓,只是因为不同原因,被人为的毁灭了。
光绪三十四年,秋瑾好友徐自华、吴芝瑛秘密谋划,决定按照烈士生前遗愿,把她安葬在西湖边上。于是买好墓地,偷偷把灵柩运至西泠,整个过程走下来还算顺利,吴芝瑛题写墓碑:“呜呼,山阴女子秋瑾之墓”。落成后,两人在报纸上发表公函,号召人们祭奠,没过多久,便有各界人士四百余人前来致哀。因为有过于简单的感觉,徐自华又在坟上加盖墓亭,亭柱上写有挽联,既能遮风挡雨,又能为凭吊之人提供思路。
如果秋瑾从此就安静地睡在这里,倒也是挺好的。可惜仅仅过了几个月,清政府就下令平坟。有一次,御史常徽巡游西湖,无意间发现了秋瑾墓,顿时暴跳如雷,回京后,给朝廷上折子,要求毁墓。清政府获悉消息,勒令杭州巡抚増韬查办。面对这样的命令,増韬感觉很为难,一方面,老百姓非常反感这件事情,舆论压力很大;另一方面,朝廷的要求又不得不如实照办。两难之下,他选了一个折中的办法,要求秋瑾的熟人把灵柩取出,然后把地面上的建筑全部毁灭。如此一来,既照顾了舆论的情绪,也完成了官方交代的任务。
就这样,秋瑾遗骸又回到了绍兴,后来因为丈夫的去世,她的灵柩远赴湖南,辗转了几座山头。辛亥革命爆发后,满清政府垮台。曾经被官方视为仇敌的秋瑾,一下子变成了可歌可泣、值得旌表的正面人物。湖南、浙江两省都想把烈士的遗骨留在辖区安葬。湖南是秋瑾夫家所在,浙江是秋瑾的故乡,也是生前希望长眠的地方。双方产生了激烈争论,在徐自华等人的劝说下,秋瑾之子王沅德终于点头,允许母亲灵柩回归西泠。灵梓到达当天,杭州市万人相迎,六周年忌日,她的灵柩再次入穴,这一埋,便是半个世纪。
六十年代,政治形势大为变化,破四旧的命令传来,西湖边上的名人墓地遭遇毁灭性打击。它们一座座被挖开,被迁走,秋瑾虽然是反对清政府的斗士,但她的坟茔同样没能幸免。当有关人员打开烈士墓地时,只见身上的衣物腐朽不堪,骨架相对完整,足部有当年就义时穿的皮鞋鞋跟,头骨后还有发簪。他们把秋瑾的遗骨一块块拾起,装入骨殖坛,埋在鸡笼山上。
转机并没有等的太久,十几年后,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秋瑾遗骨被政府巡回,再次安葬在西湖边上。当年埋葬秋瑾骨殖坛的人是位郎中,他非常认可秋瑾的为人,记下了埋葬位置,并在后面种了一棵小柏树,十多年过去了,柏树逐渐成长,已经有一个人那么高了,而这位郎中因为年纪大,早早退了休。根据上面的指示,有关部门将秋瑾遗骨取出,进行核验,确认无误后,为她在西湖边重新修墓。她颈骨上留下的刀痕令人感到痛心,仁人志士,为了时代进步抛头颅、洒热血,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
今天的西湖依然人来人往,每到五一、清明、国庆等法定节假日,更是人声鼎沸、寸步难行。西泠桥畔,武松墓、苏小小墓、秋瑾墓还在这里,但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它们都是最近四十年内重修的,最早的样子并不是这样。经过十几次迁移,秋瑾墓总算是稳定在了这里,以后还会再迁吗?谁也不能做这样的保证。不得不说,秋瑾的确是位奇女子,生前过得惊心动魄、异于常人,死后仍然一波三折,发生了许多故事。当名人不见得全是好事,名声大,是非也多。
Hash:eee9b42fbdd3e8dae56efb2e3f5c52c6689edc2a
声明:此文由 中国企业新闻观察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