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龙则灵。他们在雁荡山留下的题刻,成为千古传奇

温州雁荡山

10月16日,一则消息让很多温州人振奋:国务院正式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温州有4处被列入,分别是:永嘉县坦头窑遗址乐清市雁荡山龙鼻洞摩崖题记鹿城区英国驻温州领事馆旧址苍南县矾山矾矿遗址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说:“从中华大地灿若星辰的不可移动文物中严格遴选出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折射文明恒久魅力、镌刻民族前行足迹,是当之无愧的国之瑰宝。”

雁荡山对温州人来说都很熟悉,可为什么是龙鼻洞入选呢?

有龙则灵的雁荡山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而温州雁荡山,不但因“雁”而得名,更以“龙”而得其灵气。

雁荡山和“龙”相关的景点有很多,根据记载,这里带有“龙”字的峰、嶂、洞、瀑等总共有23个,其中著名的有大龙湫、小龙湫、龙鼻洞等等。

大龙湫自然是名闻遐迩,作为“雁荡三绝”之一,无数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诗文,一句”欲写龙湫难着笔,不游雁荡是虚生”,将它与雁荡山紧紧相连。

可是,这次名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却是雁荡山另外一个与龙有关的传奇景点——龙鼻洞的摩崖题记。

龙鼻洞,又名龙鼻龛,位于灵岩寺右侧的插龙峰下,被称为“雁山碑窟”。自唐宋以来,不少知名人士在此留名题刻,目前共计发现有历代摩崖碑刻80多处。可谓是历代文人墨客到雁荡山旅游的“打卡圣地”。

洞中的摩崖石刻,有题名、记游碑、诗碑等多种形式,以唐贞元十年(794)包举题名为最早,宋、元、明、清及至民国均有名人题刻。这里有北宋科学家沈括和北宋李复圭、明代黄淮等名人的题名,有明代总兵杨宗业的草书诗碑。洞口岭旁巨石上镌“天开图画”四大字,相传为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手书。

比如:其中刻有年号的三十七处中,已知著名人士,有宋进士,历知青澶等州,寿安人田瑜题名;有宋嘉定丁丑进士,龙泉人叶宗大题名;有宋进士,历湖北两浙淮南等六转运使李复圭题名;有元至元奉鄯给事相公玉蓬赤不花摩崖;有明大将军虞都杨宗业诗碑;有明户部尚书,永嘉人黄淮摩崖;有明进士,官至礼部尚书王俊题名;有明少卿谪宪付陈察记游碑等,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雁荡山的摩崖碑刻,和自然景观相互交融,相得益彰,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

为什么是龙鼻洞?

游山览水,勒石留题,这是古人的一种旅游意趣,在历代文人中,蔚成风气。题刻越多,则与景观之胜绝相关。雁荡景区的摩崖石刻,集中在龙鼻洞、大龙湫连云嶂崖壁、三折瀑景区等处,以龙鼻洞价值最为突出。

龙鼻洞,以洞内岩石的奇趣著称,内有龙鼻水,又名龙鼻泉。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说它是“嶂右第一奇”;嶂,即灵岩寺后彩色斑斓的屏霞嶂

徐霞客在《游雁荡山记》中描述:“嶂之右胁,介于天柱者,先为龙鼻水。龙鼻之穴,从石罅直上,似灵峰洞而小,穴内石色俱黄紫,独罅口石纹一缕,青绀润泽,颇有鳞爪之状。自顶贯入洞底,垂下一端如鼻,鼻端孔可容指,水内自滴,下注石盆。此嶂右第一奇也。”

明末温州诗人何白认为,龙鼻水是雁荡山中达到“酷肖”程度的两个肖物景点之一(另一个是老僧岩)。

关于龙鼻洞,还有个传说:当初这龙鼻一孔流米,一孔滴水。流出的白米供给灵岩寺内和尚,不论和尚多少,只限够吃。后来老和尚贪心不满足,便背根竹竿上去,狠心把鼻孔捅大想多流米。忽然一声巨响,一股大水把老和尚冲走了。此后,这鼻孔一直滴水,再不流米。

过去老百姓相信龙鼻泉可以治眼疾,龙鼻石也可入药,常加敲剥,民国时还有人在龙爪前特设护栏保护。

或者正是因为奇景奇境,龙鼻洞便成为文人墨客蜂拥而至题名摩崖的“圣地”。

龙鼻洞摩崖题记之最

龙鼻洞80多处的摩崖题记,形式多样,名人集聚。选择其中几个“最”,为大家介绍:

最久远:包举来

朝代:唐

包举的题刻是龙鼻洞可有据可考最早的摩崖。

乐清县志载:“此题当在穆宗时,但不知系何官,郡县职官志无其人,幸有湘君题名可证,知其为唐人遗迹也。”

后据考证,摩崖落款的时间(壬寅)为穆宗长庆二年(822),包举曾在贞元十年(794)任武康县尉。由此可见,此处唐人所刻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最知名:沈括

朝代:北宋

北宋熙宁七年(1074)四月,著名科学家沈括查访温州,并特地到雁荡山游览,考察地质地貌。

沈括是第一个研究雁荡山的地形和成因,并作出科学解释的人。

沈括对雁荡奇峰异石作了研究,并写下了《雁荡山》一文,收录在他的传世名作《梦溪笔谈》中。他称赞雁荡山是“天下奇秀”,不但记载了雁荡山的开发历史,还科学分析山体形成系水凿作用,是世界地质学史上关于流水侵蚀的最早论断。

沈括在龙鼻洞、雪洞和净名寺挂锡谷崖壁分别有三处题名,这也是他考察雁山的见证。龙鼻洞的“沈括”题名,是发现最早也是名气最大的一处。

最传奇:天开图画

朝代:南宋

朱熹(1130-1200),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儒学集大成者,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称朱文公,世人尊称其为朱子,是历史上唯一不是孔子弟子,但享祀孔庙的人。

南宋时期,发源于温州的“永嘉学派”,与当时朱熹的“道学”、陆九渊的“心学”,并列为南宋三大学派。尽管学术主张不同,朱熹与永嘉学派的几位代表人物如薛季宣、陈傅良等人还是常有书信来往、沟通切磋。

朱熹在乾道九年(1173年)来过温州,并曾在温州多地书院讲学、访友。相传,朱熹携弟子到南雁游学、仙岩书院访陈傅良,其间在仙岩留下“溪山第一”、“东南邹鲁”、在雁荡山龙鼻洞留下“天开图画”题词等。

明监察御史慎蒙于《游雁荡山记》记载:“‘天开图画’,四个大字为宋朱晦翁书,此雁山一奇观也。”

最乡贤:黄淮

朝代:明

黄淮是明朝内阁初创时期的重臣,是明朝第一位内阁首辅,曾历事五朝,六次监国,温州城区的黄府巷就因他而得名。 

黄淮(1367-1449),字宗豫,号介庵,永嘉城区(今鹿城区)人。出生于永嘉城厢育材坊(今鹿城区府学巷,原人民大会堂东南一带),历官荣禄大夫,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学士。

黄淮在龙鼻洞,留有“荣禄大夫、少保、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永嘉黄淮宣德癸丑冬游”字样的摩崖石刻。

最雄奇:杨宗业诗碑

朝代:明

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前后,总兵官杨宗业大将军来到雁山。当时,倭患初平,海风未宁,他奉命巡视浙江沿海。

杨宗业,明万历时虞都(今山西永济)人,曾任浙江、山西总兵官。他镇守浙江时约比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平定倭寇晚四十余年。

雁荡山有杨宗业诗碑二块:一处在龙鼻洞内,诗曰:“游过千溪百叠山,洞开龙鼻水潺潺。非自山灵留一孔,九秋久旱作甘泉。”末署:“大将军虞都杨宗业,观兵海上历四口,登瓯之雁宕,留题龙鼻,时戊申岁也。东海道士书。”一处在观音洞内,“按剑徐行过雁山,千形万状异长安;心存画像恭明主,一臂东南静海天。”在成千首前人吟咏的诗词歌赋中,纵兵入诗——洋溢着刀光剑影之气,可谓仅此一首;成千上万前来寻幽访胜的雅士骚人,“按剑徐行”的恐怕只有杨宗业。

日后,这位英雄又受命于危难之中,提兵赶赴辽东抗清,在沈阳保卫战中,杨宗业父子战死沙场。他在雁山留下的诗碑,浩气长存。

最多产:张元济、傅增湘、蒋维乔

朝代:清末至民国

到了清末民初,文人墨客到雁荡山龙鼻洞题名的仍然络绎不绝,值得一提的1916年,应乐清蒋叔南昆仲之邀,近代文化名人张元济、傅增湘、蒋维乔一行到雁荡山游玩时留下的。

1916年夏,被梁启超称誉为“徐霞客第二”的乐清人蒋叔南,为宣传雁荡,于1916年夏间拍摄一批雁荡山风光照片。8月中旬,他两次与商务印书馆商洽图片出版之事,张元济最终确定:“一百元购入版权,另送书五十部。”并有了一次雁荡山之行。

张元济,浙江海盐人,近代著名学者、出版家。张元济是清朝翰林,曾在总理衙门任职,因参与戊戌变法,被“革职,永不叙用”,从此退出政坛。1902年,张元济进入商务印书馆历任编译所所长、经理、监理、董事长等职,把“扶助教育”作为己任。数十年间,他将商务印书馆从一个小印刷厂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出版单位,被誉为“商务的灵魂”、“中国现代出版的先驱”。解放后,担任上海文史馆馆长,继任商务印书馆董事长。

傅增湘是四川江安人,清朝光绪年进士,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藏书大家。傅增湘在民国初任教育总长,曾三游雁荡。

蒋维乔是江苏常州人,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哲学家,他是民国初年的教育部秘书长、蔡元培的副手,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大型工具书《辞源》的编辑之一。

他们在灵岩石壁上,留下白廷夔执笔的纪游碑:“丙辰九月二十五日,蒋君冶招游雁荡,宿灵岩寺。翌日,观小龙湫,探天窗洞,登屏霞嶂,挹龙鼻水。摩崖题名。曼殊白廷夔记。同游者海盐张元济、武进蒋维乔、江安傅增湘”。

他们不但在雁荡山题碑,回去后还作文、赋诗,宣传雁荡山,提高了当时雁荡山的知名度,可谓是“最多产”的题记。

蒋维乔为蒋叔南编纂的“中国名胜”第十种《雁荡山一集》作跋,并作《雁荡纪游》在当时的名牌刊物《小说月报》分两期发表,引人注目。傅增湘则三游雁荡,写有《雁荡纪游》(1920年)、《雁荡后游记》(1935年)二文,另作《谢公岭》《题将军洞石壁》《雨后观小龙湫》《宿屏霞庐赠叔南》诗四首。张元济对《雁荡山》一、二、三摄影集进行校订并予以出版发行,大大提高了民国时期雁荡山的知名度。

(来源:雁荡山乐游、温州三十六坊)

Hash:d4ab439261139e194fb2be9e66a57fa1c0d37a14

声明:此文由 温州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