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城记——穿着旗袍寻找杭城记忆”中“杭州十大古城门”之“古涌金门”

继“寻城记——穿着旗袍寻找杭城记忆”中“杭州十大古城门”之“钱塘门”之后,我们又来寻访“古涌金门”。

最早知道涌金门,是因为梁山好汉“浪里白条”张顺的故事。98版的《水浒传》之中《魂系涌金门》中,张顺在涌金门被乱箭射死,看的让人落泪、心痛。

也许您每天都要经过“古涌金门”一带。但对它的故事却不一定知晓。请跟着旗袍姐姐一起,寻访这座热闹而风雅的“古涌金门”。虽城门不再,但却有遗址可寻,有故事可听。

遗址就在今天的南山路与涌金路一带。那时的涌金城门无瓮城,只因依附了西湖,可御可守。

宋朝时,涌金门外有座丰乐楼,是官家的酒楼,楼高三层,每一层东西南北一向五间。楼中不但有美酒,还有歌伎数百。那时的宋律规定,国营酒家的伎人只献艺陪酒,不得委身。这与涌金门外在屋前立一枝红栀子灯的小酒家,暗藏宿娼不同。那时,还没有公款宴请一说,但丰乐楼已形成了高档消费圈。一到入夜,丝竹琴瑟,灯烛辉煌,连赵构都以为是“丰亨豫大”(丰盛、亨通、悦乐、大气)的旧京汴梁重现。后来,他一高兴,将涌金门改名“丰豫门”。

不过,丰乐楼的建造,最初并不是为刺激消费。涌金城门直对青山绿水,按堪舆(风水)家说法,犯了“山水之冲”。于是,在“与门相值”的位置,造了这座如同“屏障”的高楼,取名“丰乐”,以表示五谷丰登,天下安乐

明初,“丰豫门”改回旧名。涌金门历来是从杭州城里到西湖游览的通道,为市区繁华地段,城门楼上有楹联曰:“长堞接清波看水天一色;高楼闹市烟火万家。”

清代,涌金门城楼大方威严,为重楼歇山式建筑,灰筒瓦顶,涌金门城墙高12米,倒U字形的门洞高约8米,宽约5米。清代城楼上有一副楹联:“长堞接清波看水天一色;高楼连闹市绕烟火万家”,形象地概括了涌金门在当时的重要地位和繁荣景象。

涌金古城门于1912年修筑南山路和湖滨路时被拆除,雄伟的城楼在旧时的照片中尚依稀可见。公元936年,吴越王引西湖水入城为池,称为涌金池。他曾亲笔题了“涌金门”3个大字,立石在池旁,池名旁还刻有“清泰三年,丙申之岁,建午之月,特开此池”。

据老人家说:清朝时杭城古城门的钥匙,多掌在旗人手中,没有一点通融。汉人很少走涌金门,因为城门之内有旗营。清初,满汉隔阂较大,汉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宁可绕道。到了晚晴,旗人自顾不暇了,每到农历六月十八晚上,因次日是观音娘娘的诞辰,浙江的巡抚、布政使、按察使三大宪要需在黎明时赶到天竺烧头香。都要起得很早,表示对观音菩萨恭敬。所以,杭城的一府两县,佐杂贰甲,都必须得先一步赶到寺庙站班。众人也借此进出,乘坐夜船。于是,农历六月十八的晚上,涌金门就灯笼高照,火把通明了。要是浩月当空,水落繁星,那更是画船如鲫,笙歌满湖。直到民国初,拆了城墙,找了湖滨路,夜夜都可以出城玩了,但六月十八晚上的热闹,还是照旧。

西湖向东突出的一块就是涌金池。这一块,正对着从前的涌金城门,一个天然的港湾。如今这湾上有一座长曲桥,就是当年的湖岸。据老人家说,这就是游船码头的旧址,老杭州人称“第一码头”。

“第一码头”这个说法是在拆除城墙之前,那时候从城里出来坐游船,这是惟一的码头。后来城墙拆除,沿湖建起了六个公园,各处都能下得游船了,这个说法才慢慢淡去。那时候船民各以居住地为帮,有茅家埠帮、丁家山帮、岳坟帮等,各有地盘。涌金门属于郭家湖头帮,所以,各处过来的游船,到了涌金门码头,见到当地郭家湖头的游船与游客谈不拢价钱,都不敢轻易上前压价接客。

查阅各种西湖诗作中,也找了几首关于“古涌金门”的诗,从那时的诗作所描绘的画面来看,我们一定能感受到当时的热闹和风雅。

涌金门外小瀛洲

寒食更风流。

红船满湖歌吹,

花外有高楼。

晴日暖,

淡烟浮,

恣嬉游。

三千粉黛,

十二阑干,

一片云头。

柳丝舞困起炊烟,

罗绮相催欲上船。

贵冶亦知春有夜,

暖沙还付白鸥眠。

涌金门外雨初晴,

多少红船上下趋。

龙管风笙无韵甚,

却挝战鼓下西湖。

摄影:雁冰

Hash:d4a7b62115b3108b243ed50dca7a139c36ba75c1

声明:此文由 杭州旗袍沙龙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