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物活起来之凤凰山篇 | 感花岩
感花岩
苏东坡的“感花岩”刻诗,看起来文字清晰,诗句不难理解,就连其中的典故也明明白白。但是这块摩崖,却同样被称为“西湖之谜”,这到底是为什么?
这块摩崖的正中位置是苏东坡写的《赏牡丹诗》,诗文如下:春风小院却来时,壁间唯见使君诗。应问使君何处去,凭君说与春风知。年年岁岁何穷已,花似今年人老矣。去年崔护若重来,前度刘郎在千里。
落款是“熙宁壬子芳春吉旦东坡题。
注:正中位置石刻内容
开始集中精力
第一个“谜”来了~~~
两侧有“岁寒”“松竹”四个大字,明代吴东升所写。那么为什么“岁寒三友”只有“松竹”却不见梅么”? 其实梅花也是有的,但不是字,而是这块岩石上一块天然的纹路,看起来就像老梅树的枝丫。因为有了这道“石梅”,才有了吴东升后来的题字。
说起来,吴东升是明代的一名百夫长,就是低级武官,但是这个人在他所处的年代是个很前卫的人。他活到了80岁,临终时留下一首诗,写了自己的丧事要从简。诗中写道:“嘱咐儿孙送我终,衣裳棺木莫丰隆。停尸只好径旬外,出殡须行马蹄中。你我行藏无大过,请僧超度嗜何功?掘坑埋了平生事,休信出家吉与凶。”
注:“岁寒”和“松竹”石刻字样
~别眨眼~
第二个“谜”又来了
在苏东坡的诗里也有一个谜。
传说苏东坡是因为在宝成寺内赏牡丹,想起了唐代诗人崔护“人面桃花”的故事,于是有了这首赏牡丹。也有人说,因为苏东坡是贬官来的杭州,在吴山上,他想起了自己和刘禹锡被贬的相同经历,才写下了这首诗。
注:《赏牡丹诗》石刻
“前度刘郎在千里”用的典是当年刘禹锡的两首诗。刘禹锡二度到长安,见到玄都观的许多桃花.写了一首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再到长安时,玄都观里桃花已尽,于是他又写道:“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不过,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并不是发生在杭州,怎么看都不能成为苏东坡在吴山写下这首诗的引子。
这首诗在《苏轼诗集》中是熙宁九年(1076)的作品,全名为《留别释迦院牡丹呈赵倅》,当时苏东坡正在密州任知州,根本不在杭州,本诗应写于密州之作。既然这首诗是苏东坡的密州之作,为什么阴差阳错为吴山“感花岩”的题诗呢?清代《两浙金石志》中注释,完全是“好事者”因吴山宝成寺旧称也叫释迦院,就在此重刻了苏东坡在其他地方赋的《赏牡丹诗》,而且将诗的落款改为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期间的熙宁壬子即熙宁五年(1072)。苏东坡曾两到杭州,熙宁四年(1071年)至熙宁七年(1074年)任杭州通判,元祐四年(1089年)至元祐六年(1091年)任杭州知州,期间为杭州百姓做了不少好事,这也是杭州人民对他的怀念吧。
对此,也有不同的考证结果。不管这是否一场美的附会,都是吴山珍藏的一份瑰宝,是苏东坡、崔护、刘禹锡和吴山的一段缘分。
注:苏东坡画像
第三个“谜”揭晓
这块石刻的第三部分,是“感花岩”三字,明代人朱术珣所刻。
至此,桃花、牡丹、梅花及松、竹均已出现,那么,此处为什么被称为“感花岩”就了然了。
注:“感花岩”石刻字样
END
来源:凤凰山管理处
编辑: 陈志华 范雨涵
Hash:7a3bb97f11a5a60363ed695a811cb22f4957ee7a
声明:此文由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