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中心藏着近200岁的听王府,即将焕然新生
小营巷61号,太平天国听王府。
如果没有墙门外矗立的石碑,这里可能很少有人会驻足。有人说,当传统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建筑还在说话。
一起来听听,听王府里的那些故事。
“四度易主”的听王府
听王府曾有四个主人。
第一个主人,是杭州乡绅顾鸾之。
当时这里遍植竹子,修拔挺立,顾鸾之一见就爱上了。他是个乡绅,在杭州几次赈灾行善。因为雅好林泉,就筑屋于小营巷篁庵之右,叠石疏池,栽花艺树。院落里最宏大的是客厅,史料说“中有厅事,轩敞宏丽,纵横可设百筵”。
1862至1864年,太平天军攻入杭州,管理杭州政务的听王陈炳文把指挥部设在这里,人称听王府。
陈炳文对篁庵大兴土木,拆营砖围筑外垣,使本就宽敞的宅院更显大气,又垒土作台,设置高座,起造龙亭,雕镂雅致。小营巷61号的听王府乃当时太平军在杭的最高指挥部。
不过,听王府只存在了三年。
1864年,左宗棠卷土重来,对杭州形成围城之势,共同守城的比王钱桂仁率部千余人献城投降。陈炳文见大势已去,撤往德清,不多久带着6万余人及洋枪队7000余人向清军投降。
民国时期,“听王府”的主人又换成了诸暨籍富商齐克明。他是裁缝出身,定制衣服不用量尺寸,完全靠目测,有一手绝活。
解放后,这个占地四亩多的庭园建筑,被分割成居民住宅。现在,步入听王府前厅,右侧墙上挂着一组大幅照片,那是1958年1月5日毛泽东主席视察小营巷情景,听王府也是主席曾经亲访的墙门之一。
上世纪90年代,中厅曾一度被改建成陈娟英第二敬老院。
2000年7月9日,听王府被杭州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七十二家房客”的尴尬岁月
仲向平是老房子研究专家。
他说,听王府分为前厅、中厅、后厅三部分,在梁柱、斗拱、窗楹、门格中,到处都有精雕细凿的雕花构件,无一不辉映着当年的富丽堂皇。
走进小院,葡萄架绿意盎然,屋檐下挂着鸟笼子,这样惬意的生活,却让居民叫苦不迭。
在这件巨大的“文物”里,凌大妈一家人已经住了40多年——
瓦片时常掉落,下雨时厨房的房顶开始频繁漏水,墙面因为年久失修而渐渐剥落,老鼠蟑螂泛滥成灾。厨房破损得厉害,两年多没有生火做饭。
邵阿姨也是上世纪80年代搬来的。“老底子单位是杭州电工器材厂,单位分房住进来,当时算是效益很好的。”可房子越来越破,她说每天都是煎熬,“烧饭要走10米路。”
汤大姐儿子三十好几了,至今仍是单身。之前谈过几个女朋友,一带回家就“黄”了。女方进门总要问一个问题是:20多平方,结婚怎么住?
撇开舒适度,安全问题也是“顽疾”。
中厅走廊东墙挂着大大小小的电表,互相缠绕的电线一边绕出宅子,另一边通过天花板绕进每户人家,庭院里挂放着5支灭火器。
“保姆式”的征收工作
为改善民生、消除隐患,保护市级文保建筑,今年,上城区小营街道下定决心征收、修缮、保护。
征收办的主力邵国榕和赵卫新,已经当了足足两个月的“保姆”。遇到纠结的住户,在“要搬”和“不搬”之间,一天变换三、四次。他们一趟趟往居民家跑,最多一户人家跑了30多次。
两人跑遍小营地区20多家中介,帮住户找过渡房、货币购买房源。“‘扎进去’才能把群众工作做好,住户要搬家,我们一起帮他打包物品。让做通工作的群众再去做邻居们的工作,有时征收办说十句还不如邻里间的一句话。”
正是有了如此细致、深入、全面的服务式征收,小营街道在这一特殊的文保征收工作中不断取得突破——网签未启,完成率已达86.95%。
值得一提的是,6月20日听王府征收令颁发当日,就有5户腾空交房,截至目前已有20户签定草签协议,腾空交房,贴上了封条。
征收完成后的听王府将全面启动文保修缮,换句话说,这个近200年的“巨大文物”将迎来新生。
如何新生?
文保专家有建议。
杭州市文保所副所长王光斌说,我们对文物有一个原则,就是不改变文物原状。建议听王府能多用于展示太平天国时期历史信息,成为公共教育的一个场所。类似钱学森故居一般,如今已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老房子上的壁画依稀可见。
仲向平也表示,优质的老房子就应该得到优质利用。就拿小营巷听王府这座大宅门来说,就应该用看待稀世宝贝的态度来看待文物,最大程度恢复原有听王府面貌。
END
图文来源:读城杭州
Hash:7d292ee31402b0d4fd0c630bb7203ed3154a044f
声明:此文由 杭州历史建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