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桥梁(二)
二、古桥梁与海外贸易
泉州古代各类桥梁的建设,与本地区经济,特别是海外商业贸易的发展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从唐代起到宋元时期,泉州发展成为世界性的贸易大港。贸易的繁荣给泉州带来巨量的财富。“舶交岛夷,而财赋本裕”。一方面是政府财税充盈,另一方面是商人私家财富与日俱增。从建炎元年(1127年)至绍兴四年(1134年)的七、八年间,泉州蕃舶纲首蔡景芳招徕商货,就使市舶司“收净利钱九十八万余贯”。绍兴六年(1136年)大食蕃客蒲罗辛运载乳香来泉州贩卖,市舶司“抽解价钱三十万贯”。③据说绍兴末,市舶司每年可得息钱近百万缗。民间经商发家致富的很多,如晋江林昭庆“往来海中数十年,赀用甚饶”;泉州扬客“为海贾十余年,致资二万万。”刘克庄的“朝为原宪暮陶朱”,“海贾归来富不赀”诗句应是有感于此而作。在对外贸易中积累下来的财富,无疑为南宋时期大批桥梁的建造提供了经济条件。在泉州139座有名称、地址、事迹可考的宋代大中型石桥中,有113座建造于南宋。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绍兴年间,时间不长而造桥最多。单是晋江一县,宋建石桥53座,造于南宋的有36座,而绍兴年间所建有13座,其中包括安平桥、石笋桥、苏埭桥、安平东桥、玉澜桥等大型石桥。在短短的三十多年间,造桥总长度在五千丈以上。永春县有33座宋桥,32座是南宋兴建的,而其中有22座建于绍兴年间。可见以海外贸易为主要增长点的经济发展与桥梁建设着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玉澜桥
两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桥梁建造提供经济条件还表现在建桥资金的筹集上。这一时期所建桥梁,大多是由民间商民募捐兴建的。洛阳桥“糜金一千四百万,求诸施者”是蔡襄亲口所言。安平桥是安海商人黄护于绍兴八年(1138年)“舍钱万缗倡造”的。近年修复安平桥时出土的石护栏上发现阴刻“浯洲屿(今金门岛)颜达为考妣施此一间”、“崇放里□头保□十六娘□□共施造一间”等字样。赵令衿在《石井镇安平桥记》中说:“经始之日,人咸劝趋,即石于山,依材于麓,费缗钱二万有奇”,是“因众志之和,资乐输之费,一举工集”据道光《晋江县志》记载:宋绍兴十六年(1146年)里人苏展建梅溪桥,又建甆市桥;淳熙元年(1174年)里人陈公亮建陈坑桥;嘉定五年(1212年)里人吴谦光建应龙桥;淳祐八年(1248年)蔡长卿建吴店桥,等等。宋代泉州商民如此热衷于捐资修桥,是以充裕的经济来源为基础的,虽然不能断言所捐之资由何而来,但可以推测有相当一部分与经营海外贸易盈利有关。南宋时曾两度出任知泉州府事的真德秀就说过:“惟泉为州,所恃以足公私之用者,蕃舶也。”
社会经济的繁荣为桥梁建设提供了资金来源,同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资金的流向起了引导作用。从唐代至宋元,泉州作为发展中的港口城市,必需不断改善周围的陆路交通环境,使商旅货物得以畅通,以扩大腹地,联络四方。两宋时期泉州大批石桥的建成,充分体现了这种需要。
大型桥梁多建在陆路交通的干线上,如洛阳桥、安平桥、石笋桥、顺济桥等。洛阳桥未建时,因万安渡凶险,泉州北上福州,一般由城北出,经河市入仙游,一路翻山越岭,十分艰难。洛阳桥建成后,就可以取道地形较为平缓的沿海路线,极大地改善了泉州与福州的交通条件。石笋桥和顺济桥,除了使南北交通干线得以贯通之外,对加强泉州城区与晋江、南安、安溪等县的联系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安平桥的建成沟通了南下漳州、潮州的陆路交通,其重要性不下洛阳桥。特别是该桥所处正是安海港区,给货物的吞吐和转运带来很大的方便。事实上,宋代泉州所造石桥,就有一些是建在港区的,明显地带有直接为海上贸易服务的性质。乌屿在洛阳江上,宋代曾是泉州港的支港之一,中外商船“岁舶于此”,岛上“商贾络绎”①南宋宝祐年间建起凤屿盘光桥,使乌屿港和泉州东门大道相连。另外,与乌屿隔着海湾相望的浔美村,现有断残石桥一段,伸向乌屿方向,相传是宋时乡中胡百万所建,但未完工,人称无尾桥。此桥如果建成,将使乌屿和后渚两片港区相接。又如蚶江桥,既建桥,又铺路,也方便了由蚶江港区进出货物的运输。
概而言之,两宋时期泉州对外经贸活动的繁盛,带动了经济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资金,而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把一部份资金推向修路造桥,改善了交通运输的条件,反过来推动了对外贸易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本是一种良性的循环,可惜的是不能长久持续下去。
Hash:deadddc7f23e28916e21d257b57ee330eb28382c
声明:此文由 人文泉州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