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县地名史话之二 ‖ 说古道今,话濮阳春秋

(编者按:地名如人名,与生于斯长于斯的一代又一代人息息相关。地名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承载着千百年的情感传承。著名作家李辉说,一个长期形成的地名,其实就是那个地方的符号,是那个地方所有人情感所系的标志。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即便远在他乡,故乡的名字在心中永远不会忘记。有着悠久历史濮阳,地名文化十分丰富,濮阳县文化学者谷令法,精心撰写了九篇有关地名的文章,“濮阳说”特对其进行连载,愿我们从地名中珍爱乡愁,寻找乡愁,记住乡愁。)

古道今话春秋

谷令法/文

1 春秋卫国名邑

浚此名最早见于《诗经》。《诗经·干旄》:“在浚之郊”“在浚之都”“在浚之城”,《诗经·凯风》:“爰有寒泉,在浚之下”,这两首诗中的“浚”,是春秋时期的卫邑。《水经注》:浚城“西去濮阳三十五里,城侧有寒泉岗”。从以上诗文场景描写中可以看出,浚城为卫国南部重镇,四野广阔,筑有城垣,城大如都,与寒泉岗毗邻,泉水穿城,是人烟稠密的富庶之地。因此,《干旄》中才写卫文公到此地招贤纳士,《凯风》中才赞美那位养育了七个儿子的辛勤持家的母亲。据《宋书》:南北朝时“魏主嗣遣万余人过河,於濮阳城南寒泉筑垒”。春秋至此时已过千年,寒泉依旧,浚地仍是要冲。据考,古浚城在今海通乡与庆祖镇接壤地带。海通乡有个团堽村,今丘岗还在,明初在此大土岗旁立村而得名。宋代浚城故址上曾建有兴福寺,规模宏大,名闻百里。明、清时期诸姓移民散居于古寺遗址旁,环城傍寺而居,村庄皆用“环城”命名。今庆祖镇有大小8个称“还城”的村庄,即刘、梁、安、张、孟、孙、王、罗诸姓还城,只不过把“环”字讹为“还”字了。

咸作为地名,它在古代典籍中出现的频率颇高。《春秋》杜宇注:“咸,卫地,东郡濮阳县东南有咸城。”《后汉书·郡国志》:“濮阳县有咸城,或曰古咸国。”咸国之“古”难考,夏商方国众多,夏禹涂山大会诸侯“执玉帛者万国”,商汤三千诸侯大会于亳,“古咸国”应是夏商时期的一个小方国,咸邑为都城。春秋战国时代有了确切记载,咸是卫国重镇,春秋卫大夫食邑于咸丘。咸邑处战略要地,为诸侯会盟之地,鲁僖公十三年(公元前647年),齐桓公会诸侯于咸,是春秋诸侯在卫国会盟最早的一次。鲁定公七年(前503年)秋,齐侯、郑伯盟于咸,是春秋诸侯在卫会盟最晚的一次。古咸城即今梁庄镇西咸城村一带,咸城地名传承数千年,可谓濮阳地区最早的古地名之一。咸城古遗址,今称霸王台,几十年前,土台还明显高出地面,今已完全削平。明嘉靖开州志》载:“霸王台在州东南距城四十里,秦围赵,楚怀王遣宋义、项羽救赵驻军于是。”可知霸王台得名于汉代以后。该遗址总面积21万平方米,比戚城遗址面积略大,经探测,文化层距地表70~130厘米,含有仰韶、龙山、商周文化遗存。咸城遗址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丘今名青古庄,属濮阳县习城乡。该地历史上有座清丘寺,据清光绪《开州志》载,清丘寺始建于元代,为开州府所建六佛寺之一,官办性质显示了清丘寺的古老和知名,也透露了清丘这个地方历史的厚重。相传,上古时期,黄帝联合炎帝涿鹿蚩尤进行大战,蚩尤兵败南逃,黄帝在清丘斩杀了蚩尤。至春秋,清丘成邑,同戚城、锁城一样繁华。《春秋》:鲁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晋人、宋人、卫人、曹人同盟于清丘,商讨互相救援共同讨伐之事。《左传》载:鲁昭公十一年(公元前531年),鲁国泉丘(今山东宁阳泗水间)一大家女子,梦到其床帐覆盖在孟僖子(鲁国大夫)的家庙上,于是私奔到孟僖子所在的清丘,女子与孟僖子在清丘土地庙前跪拜盟誓,如生子,不相弃。后果生二子,长子是懿子,次子是南宫敬子,均就学于孔子考古证实,清丘有龙山文化、商周文化遗存。至今,清丘寺庙会一直延续,闻名四乡。

锁古地名,春秋卫国帝丘西南边境重镇,南濒濮水,扼要津,固南疆,后称锁城。《左传》载:鲁襄公十一年(公元前562年)六月,“诸侯会于北林,师于向,右还,次于锁”。又载:鲁定公七年(公元前503年)秋,“齐侯、郑伯盟于咸,征会于卫……齐侯从之,乃盟于锁”。两段历史均与“锁”有关,一写诸侯军队攻打郑国,在北林会面,在向地屯兵,驻扎在了锁城。一写齐、郑两国先在咸城结盟,后卫、齐两国又在锁城结盟。孔子周游列国,四适卫地,曾数次路经此地。濮水湮没,卫国灭亡,锁城渐成废邑,不过伴随着移民迁居,村落形成,锁城之名得以承传。至今,海通乡东部有宋、许、李、何、商、乔、殷、曹8个锁城村,多是明初由山西洪洞迁徙于此。从乡镇地图上看,8锁城村落群呈椭圆状,恰似一城址地形,可以想见春秋锁城定然是城阔池深,拱卫着卫都帝丘的“南门锁钥”。

2 “和圣”“盗跖”在柳下

中国历史地名辞典》:“柳下春秋鲁地,即今河南濮阳县东柳下屯(柳屯)。”“柳下”见之于文字记载始于春秋,其时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座鲁卫边城,属鲁国。柳下地名闻名于世,与春秋中期的“和圣”柳下惠与春秋末战国初的“盗跖”柳下跖关系很大。

柳下惠(前720~前621) 又称柳下季,展氏,名获,字子禽。春秋中期鲁国士师(典狱官),柳下是其封地,晚年他在此隐遁,成为“逸民”。死后谥号为“惠”,称柳下惠。柳下惠以居官清正、执法严明而称道。鲁僖公时,曾三次遭到贬官而不离开鲁国,风节可赞。孔子曾为他鸣不平,在斥责鲁国大夫臧文仲有三件不仁的事时,“下展禽(使展禽屈居下位)”是第一件不仁之事。柳下惠足智多谋,“授词却敌”传为美谈,授意族人展喜劝退了攻打鲁国的齐孝公。他“坐怀不乱”的故事历代传颂,被称为正人君子。《论语》中,孔子与其弟子对话,数次称“柳下惠之贤”,“直道而事人”。《孟子》说“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即圣贤中天性和善之人。因而,柳下惠有“和圣”之誉称。明代,柳屯村南建有柳下惠祠,春秋祭祀。《大名府志》:“柳下惠墓,在开州东南柳村里。”柳村里古称柳下堆,即今八公桥镇刘堌堆,村东有柳下惠墓冢,今建成和圣陵园。柳下惠道德学问名满天下,战国时在各诸侯国即有较大声望。秦国攻打齐国,途经柳下惠墓地,秦军下令“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在柳下惠墓地五十步以内砍柴的军士一律处死,柳下惠去世后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清开州知州李符青有《谒柳下惠墓》诗一首,其中“昔闻柳下风,今官柳下里”,“遗碣表墓门,俎豆春秋祀”,表达了崇贤慕义之情。

柳下跖(生卒年不祥)原名展雄,因居于柳下,赤足行走(跖,脚掌,赤足之意),所以人称柳下跖。《濮阳县志》:“周敬王四十五年(公元前475年),柳下跖在柳下发动并领导一次规模大、时间长、影响深远的奴隶起义。”《庄子·盗跖篇》说他“从卒九千,横行天下,侵暴诸侯……所过之邑,大国守城,小国入堡”。义军声势浩大,转战河济流域,攻城池,夺要地,杀贵族,救奴隶,各诸侯国望风披靡,沉重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统治阶级对柳下跖恨之入骨,污蔑他为“盗跖”。在奴隶主统治阶级的镇压下,起义失败,跖也在作战中牺牲。柳下跖起义影响巨大,《荀子·不苟篇》赞扬他“名声若日月,与舜禹俱传而不息”。柳下跖的故事至今仍在河南、山东的一些地方留传,柳屯村中的马道街、拴马柏、东场、西场、箭沟、旗地等名称,相传就由柳下跖在该地屯兵练武而来。濮阳还有多处村庄传为柳下跖的屯兵地。明嘉靖《开州志》对柳下跖墓有记载,说“展雄墓在州南展邱里,距城六十里”,即今濮阳县郎中乡展邱村,现该村展邱墓地仅存遗址。

《庄子·盗跖篇》中曾假托跖与孔子对话,误导了后人,就连有的史书和志书也说柳下惠和柳下跖是兄弟,实为讹误。从柳下跖起义的时间看,两人相隔150余年,根本不相关涉。孔子与柳下跖对话与论辩,本是寓言故事,内容是虚构的,两人也相隔一百余年,没有瓜葛。不过,柳下惠和柳下跖生前都与柳下结缘,去世后又都葬在濮阳县境内,不能不说也是一种机缘巧合。柳下惠因和善贤达而闻名,柳下跖以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奴隶起义领袖而传扬,濮阳县的百姓以自己家乡历史上有这样两位名人而感到自豪。

3 “至圣”“亚圣”留足迹

孔子居卫在孔子看来,鲁卫同为姬姓,鲁国首任国君是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代父赴任),卫国首任国君是周武王的同母弟康叔封,两国是兄弟之国,卫国是推行他政治理想最为适宜的地方。公元前497年,55岁的孔子与弟子一行数十人,自鲁抵达卫都帝丘,开始了长达14年周游列国的生涯。卫灵公以隆重的礼节迎接孔子,在帝丘城中为其安排有奢华的府邸,每年供给有六万斗小米的薪俸。在卫国,孔子与灵公谈论治国策略,但没有得到采纳;结交贤大夫,与蘧伯玉等名士的交往成为佳话;收徒讲学,传道授业,弟子盈门;整理《诗》《书》等典籍,如他所言“吾自卫返鲁,雅颂各得其所”。其弟子也闻名于诸侯,子路任蒲(今长垣)邑宰3年,政绩卓著,为师三称其善;子贡出使齐吴诸国,开创了存鲁乱齐强晋霸越破吴的新的政治格局。孔子周游,入卫4次,在卫国待了10年,直到68岁才从卫国返回鲁国,卫国成为他的第二故乡。后世,孔子被尊崇为“至圣先师”,可以说,孔子博大精深思想的形成与传播,儒家学说的发轫,作为“卫”地的濮阳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孟子访卫战国后期,距孔子在卫时隔近200年,被称为“亚圣”的大儒孟子到访卫国。与孔子一样,孟子也率领弟子周游列国。他踏着孔子的足迹自鲁至卫,先是寻访卫国先贤蘧伯玉的故里。蘧伯玉,春秋卫国大夫,孔子的朋友,相传他“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是一个急于求进善于改过的君子。孟子瞻仰了蘧伯玉故居的遗址,祭扫了蘧伯玉墓。蘧伯玉墓“在州南蘧村”(《开州志》)以东,蘧村今名渠村,同音演化而来,濮阳县渠村为蘧伯玉故里。孟子南行还寻访了闵子骞、公西华旧迹,闵子骞故里在蘧伯玉故里西南,后世称大闵城,公西华客居的村庄与大闵城毗邻,后世称公西村,此二人皆孔门弟子,同列七十二贤人,二人的墓在两村之间,相隔二十余步。今天这一带有大闵城、刘闵城、公西村、公西集4村,皆因纪念两位贤人而得名。公西村南尚有唐明皇御封公西华和闵子骞同奉的二贤祠,经复建成为一处名胜。孟子在卫国还开馆讲学,至今有两个地方与此有关,一是华龙区的孟轲集,明清时称大贤店,一是濮阳县渠村乡的孟居村。孟子追步先师孔子,在卫地传播儒家文化,后人感念不忘,取村名铭记。

Hash:acae70485171fd1b226a00934076569b1665d46e

声明:此文由 濮阳说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