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记忆 | 明礼躬行求经旨

金华,旧时简称“婺”,“金星和婺女两星争华”之地。素有“小邹鲁”之称。山清水秀,民风纯朴,人文荟萃,风华物茂。

两千年的婺城,悠悠岁月,漫漫春秋。数不尽的达官贵人、贤士豪杰、革命志士、达人名流:胡则、潘良贵、王淮、唐仲友、吕祖谦、李渔、王廷扬、邵飘萍、何炳松、陈望道、张书旂、朱壬葆、严济慈、千家驹、冯雪峰......这一串串的名字,如日月星空,璀璨辉煌,构成金华熠熠生辉的历史长卷,载入了中华光辉史册。

作者: 胡丰

编辑:金华综合广播

文史记忆 |明礼躬行求经旨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人称东莱先生,南宋著名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理学家。

官宦世家 荣登两科

吕祖谦原籍安徽寿州(治今安徽凤台),出身于十分显赫的官宦世家。从八世祖吕蒙正举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进士,在太宗、真宗两朝三度为相。七世祖吕夷简举咸平三年(1000)进士,在仁宗时也三度拜相。太祖父吕公著在仁宗时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读,英宗时加封龙图阁直学士,哲宗时任尚书仆射兼中书侍郎,后为司空、同平章军国事,是三朝元老,权倾一时。高祖父吕希哲在哲宗、徽宗两朝,历官兵部员外郎、崇政殿说书、秘书少监、光禄少卿等。曾祖父吕好问在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任御史中丞、兵部尚书,后在南宋高宗朝任尚书右丞,封东莱郡侯。伯祖父吕本中在高宗朝先后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兼侍讲。祖父吕弸中官至右朝请郎。父吕大器官至右朝散郎。其曾祖父东莱郡侯吕好问,于建炎年间(1127)宋室南迁时,携全家自开封迁居婺州。其祖父吕弸中始定居婺州。宋高宗绍兴七年三月十七日(1137年4月9日)吕祖谦生于婺州(今浙江金华)。

吕祖谦在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以祖致士,恩补将士郎。但他仍苦读不辍,一举登科。隆兴元年(1163),吕祖谦中博学宏词科,又中进士,一年内荣登两科。南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起历任太学博士、秘书郎、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等职。他极力主张抗金,恢复失土。

明理躬行 学以致用

吕祖谦博学多识,主张明理躬行,学以致用,反对空谈心性,开“浙东学派”之先声,金华学派得以创立。“一时士人倾心向往,道统学派灿然昌明,名儒蔚兴,踵武相接,天下称婺州为小邹鲁。”他所创立的“婺学”(又称“金华学派”),也是当时最具影响的学派,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朱熹、张栻齐名,并称“东南三贤”。

丽泽书院,原名丽泽堂,亦叫丽泽书堂,为吕祖谦讲学会友之所。建于宋乾道初(约1165—1166)。据宋·楼钥《东莱吕太史祠堂记》记载:“其地在光孝观侧(清金华县学后,今市内一览亭东北),四方学者皆受业于此。”后吕祖谦将此屋归还官府,另置新居于城之北隅,丽泽堂也随之北移,尔后又经多次迁建。

为何将书堂取丽泽之名?一是因屋前曾临二湖,故取堂名为“丽泽”。另“丽泽”之名取于《周易》“兑封”象义:“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丽泽”意为两泽相连,其水交流,犹如君子朋友通过讲会而交流知识、学说。吕祖谦以《易经》聚朋论道的典故,定名为“丽泽堂”。探讨学术、交流思想。吕祖谦为丽泽书堂制定了学规,并以“孝悌、忠信、明理、躬行”为基本准则,书院以“讲求经旨,明理躬行”为本。教学采用个别钻研、相互问答与集众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切磋、研讨之风甚盛。

吕祖谦的嫡传弟子即有吕祖俭、叶邽、楼昉、乔行简、王瀚、戚如琥、王深源、李大有等89人。

吕祖谦一生仕途平坦,但屡遭生活不幸,体弱多病,三任妻子早亡,二子一女夭折,中年患“萎痹”几近瘫痪。可谓世事无常,命蹇时乖!但由于坚韧不拔,努力抗争,他在学业上体现的那种宽宏涵容和兼收并蓄的精神,仍使他独树一帜,成为南宋一位重要学者和思想家。吕祖谦读史极下功夫,有《十七史祥节》273卷传世。他在任史官时,曾参与编修《徽宗皇帝实录》200卷,又曾奉旨校正《圣宋文海》并由他重新编选的《宋文鉴》。这部书共150卷,所涉诗文集 800 余家。其书“断自中兴以前 ”,保存了北宋大量的诗文。他著有《东莱集》(《东莱吕太史文集》)40 卷传世,另有《古周易》1 卷、《书说》35卷、《吕氏家塾读诗记》32卷、《春秋左氏传说》20卷、《春秋左氏续说》12卷、《东汉精华》14卷、《丽泽论说集录》10卷、《历代制度详说》12卷、《古文关键》2 卷 、《近思录》 、《易说》、《周易音义》《周易系辞精义》、《东莱书说》二种、《东莱博议》、《大事记》、《吕氏唐鉴音注》等。《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录其诗一卷,《全宋诗》亦录有其诗。

吕祖谦研究的涉猎之广,钻研之精令人咋舌。正是因为他学问的广博,才让他能够对各种各样的学说见解都抱着平等的态度,加上他为人平和,待人诚恳,让他在同时代的学者中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他与当时很多著名的学者士人交往密切,有着非常多的知心好友。

他与朱熹之间有长达数十年的友谊,两人经常跨越千里之远专程前去探望对方,还常常相伴着游山玩水。虽然朱熹与吕祖谦在学术方面有很多合的想法不,朱熹甚至也常批评吕祖谦,但吕祖谦大多都是虚心受教,然后再认真抒发自己的观点,两人之间很少有冲突。而朱熹在将自己的文字作品面向世人时,也会提前向吕祖谦征询一下意见。他还常常请吕祖谦帮他搜集资料,修改文章。而吕祖谦在朱熹的文章中发现错误时,也会及时提醒朱熹。吕祖谦去世之后,朱熹甚为悲痛,特地写了文章来纪念他,并表示了自己对吕祖谦人品的敬佩。

吕祖谦十分欣赏张栻教学的方法与他的学说。他也曾在为学方面多次帮助过张栻。张栻先于吕祖谦离开人世,当时吕祖谦已经重病缠身,听闻噩耗又深受打击,但在病中仍写了文章祭奠张栻。

薛世龙崇尚的是永嘉学派的功利之风。而对于薛士龙,吕祖谦认为他心胸坦荡。为人平和而不狭隘,并且十分勇敢善良,在许多方面都有研究,十分努力,又十分谦虚。所以吕祖谦认为自己在薛士龙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每次与薛世龙相见,吕祖谦都十分欣喜。每次分别,都会觉得落寞伤感。薛世龙英年早逝,去世的时候才刚刚40岁。吕祖谦感到大为悲痛,亲自为他撰写墓志铭。在墓志铭中,吕祖谦对薛士龙大加赞扬,歌颂了他许多的功绩。

吕祖谦和陆九渊两人第一次见面时,吕祖谦是考官,而陆九渊只是一位考生。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吕祖谦对陆九渊的为人以及他的文章都有了很深的了解,所以吕祖谦在众多的考卷之中一眼就认出了陆九渊的考卷。陆九渊的思想很符合吕祖谦的心意。正是因为这份欣赏与认可,吕祖谦将陆九渊带进了官场。并且将他举荐给当时各个学说的代表人物。陆九渊与朱熹之间的学术有分歧,两人之间有比较深的矛盾,而吕祖谦却经常从中调和。但因为吕祖谦在学术上实际是比较偏向朱熹的,所以有时会受到陆九渊的埋怨,但在陆九渊的心中,没有人能比吕祖谦更值得他信赖了。

吕祖谦和陈亮可以说是一对莫逆之交。陈亮这个人豪放不羁,执着坚持。当时朱熹企图用自己的学说去改造陈亮,所以引起了陈亮很大的不满,双方之间的争论长达数年。后来朱熹想让吕祖谦去说服陈亮放弃自己的学说,改去研究理学。由此可见,吕祖谦和陈亮的友谊之深,陈亮也认为吕祖谦是他的平生第一知己。吕祖谦死后,他感到非常的寂寞,认为再也没有像吕祖谦这样的知心朋友了。

淳熙八年(1181)七月二十九日(9月9日),吕祖谦病故,享年45岁。岳父南宋著名儒官韩元吉在吕祖谦死后有诗:“青云涂路本青毡,圣学相期四十年。台阁久嗟君卧疾,山林今叹我华颠。伤心二女同新穴,拭目诸生续旧编。斗酒无因相沃酹,朔风西望涕潸然。”

重修书院配享孔庙

吕祖谦谢世,丽泽书堂便由其弟吕祖俭主持。嘉定元年(1208) 经吕氏门人请求官府重修丽泽书堂和吕祖谦祀室,改称为丽泽书 院。端平年间吕氏门人又将吕祖谦祀室改建为吕成公祠。淳祐丙 午(1246)知州许应龙迁书院迁建于双溪之畔(今黄宾虹公园一 带),宋理宗赵昀御赐匾额。咸淳间又迁至旌孝门外印光寺故址。丽泽书院与岳麓、白鹿洞象山并列而称南宋四大书院。

丽泽书院历经风雨、战乱,多次遭大火,多次修缮,至元三 十一年(1294),官府还进行了大修,并由王龙泽撰《修丽泽书 院记》勒于石。大德年间(1297—1307),书院毁于大火,后至 元年间(1335—1340)曾重建。元末又毁于火。明天顺年间(1457—1464),吕代后裔吕济晟、吕重濂重建书院。到明代成化三年 (1467),浙江都指挥使司佥事辛访又命金华知府李嗣负责重修 丽泽书院,时人魏骥撰有《重修丽泽书院碑记》记其事。嘉靖十 四年(1536),巡按御史张景又命金华府通判汪昉负责重修丽泽 书院。并由丽泽书院供祀同创道学于婺州的朱熹、张栻、吕祖谦 三位理学大师。吕氏子孙又将原在光孝观北的吕成公祠迁建至分 守道右(清丽正书院后,今将军路道前北)。至明末,丽泽书院 终因遭兵燹而毁。自南宋始建丽泽书堂算起,历经元、明,丽泽 书院共存478年。

嘉定九年(1216)正月,宋宁宗赐吕祖谦谥号为“成”。嘉 熙二年(1238),宋理宗改谥吕祖谦为“忠亮”。后追封开封伯。景定二年(1261),配享孔庙。

吕祖谦的墓在金华武义县武阳镇明招寺南 300米。其墓丘长 约30米,下宽23米,上宽15米,有拜坛三级,墓碑尚存。此外, 还有其祖辈、父辈和兄弟的坟墓10余座,可辨者有吕好问墓、吕 本中墓、吕在器墓和吕祖俭墓。1989年12月12日公布为浙江省级 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 胡丰

监制:吴远龙、越华

金华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与金华综合广播 联合推出

Hash:cb9df8adb584efa3444cd87487615eb60670fd4c

声明:此文由 金华之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