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革命的摇篮:休宁石屋坑

《红色石屋坑 初心映丹心》

黄山休宁县西南边陲、皖赣交界处的怀玉山脉腹地,有一处红色的革命圣地——石屋坑。这里曾是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转战地,皖浙赣红军独立团的根据地,更是中共皖浙赣省委常驻地,被人们称为“皖南革命摇篮”。在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石屋坑精神,是这块红色热土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

▲革命老区石屋坑

▲红军烈士纪念广场

三年革命斗争铸就石屋坑精神

石屋坑始建于明朝末年,村落依山而建,一条山涧顺着山势从村中流过,飞瀑流泉、落英缤纷,在国内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石屋坑是中共皖浙赣省委的常驻地,是皖浙赣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活动中心,是坚强跳动的红色心脏。

▼皖浙赣省委旧址

▲省委办公厅旧址

就是这个小小的村落,关英、刘毓标、李步新、倪南山等革命先辈同敌人进行着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斗争,留下了与人民血肉相连的深深情感。1936年4月,中共皖浙赣省委成立并常驻石屋坑,在省委的领导下,皖南红军独立团和地方游击队,在这里播下革命火种。

▼机要室、缝衣室

▼瞭望台、刘毓标住处

英雄的石屋坑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就像他们所居住的石屋一样坚不可摧。三年革命战争时期,石屋坑人民和红军团结一心,奋勇抗敌,为革命胜利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筹办军需物资、带路、传送情报、掩护红军,和红军血乳相融、患难与共,取得了累累战果,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据统计,三年游击战争中,牺牲在以石屋坑为中心的皖浙赣边游击区的红军战士达到两千余人。为了掩护红军,在敌人的清剿中,村民三次被迫迁徙,当时仅36户98人的小村,竟有7人为革命献出了生命,20多名群众被抓坐牢,余成圭一户就出了三位烈士,然而石屋坑人民革命的赤诚之心终未动摇,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革命赞歌。

▲倪南山夫妇

▼余成圭

烽火远去 鱼水情长

1984年10月18日,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的李步新写给石屋坑全体同志的书信,信中勉励大家在“四化”建设中,要发挥山区优势,要勤劳致富。

红色石屋坑

1985年,当年的红军独立团政委、原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刘毓标少将1985年10月10日深情写就《忆休宁西乡战斗岁月》一诗:

▲碑文照片

当回忆起三年游击战争时,刘毓标说:“在三年游击战争中,我们就是‘三靠’——靠党、靠山、靠群众。”“石屋坑当时全村都红了,这个村的党支部和群众,为扩大游击根据地、掩护省委、支援红军等作了很大的贡献。”

▲刘毓标夫妇和邹志成夫妇在石屋坑合影

▲刘毓标、李步新等亲属与石屋坑人民来往

2019年12月15日,方志敏烈士唯一女儿方梅、原中共皖浙赣省委领导人刘毓标将军长子刘华苏少将、原中共皖浙赣省委领导人李步新将军女儿李晓帆大校参观了红色圣地石屋坑。

▲将军后人回到石屋坑

追寻红色印记 初心辉映丹心

烽火已远去,精神永流传。党管武装、政治统领的核心原则;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革命信念;无私奉献、鱼水相融的党群关系;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创新精神,这就是石屋坑精神。石屋坑中共皖浙赣省委旧址如今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徽省廉政教育基地、黄山市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黄山市各级党员干部和群众纷纷前来瞻仰革命先烈,重温入党誓词,实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围绕理想信念、党性修养开展研讨,沿着革命前辈足迹继续前行,坚定不移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省委党校中青班开展“三同”社会实践活动

▲重温入党誓词

▲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不畏艰难 无私奉献”的石屋坑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休宁人民,激励着广大干部群众传承精神,用生命践行誓言,用忠诚坚守担当,在追梦的途中奋斗出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中共皖浙赣省委成立80周年纪念仪式

▲六股尖无名烈士墓

▲六股尖烈士陵园祭扫先烈

来源/ 黄山先锋网

Hash:bce64616525050965c85025dbb168b8d731c0106

声明:此文由 发现休宁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