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枚奇怪的钱,它们的“画风”和其他钱币不一样!
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生前喜好收藏,尤其喜欢收藏钱币,章太炎先生的钱币收藏包罗万象,上到春秋战国,下到清末,各个朝代各个时期的钱币无所不有,简直是一个钱币博物馆,钱币,除了把玩,章太炎先生对上面的字体、铭文都下过功夫深入研究,写过不少论证的文章。
在章太炎先生的钱币收藏里,有三枚奇怪的钱,它们的“画风”和其他钱币不一样,并非中国钱币的方孔圆形,而是椭圆形的。
上面这两枚钱,叫“天保通宝”。天保可不是中国的年号,而是日本仁孝天皇的年号(1831-1844),当时统治日本的江户幕府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天保六年(1835),在幕府的金座负责人后藤三右卫门的建议下,幕府开始铸造这枚新货币。
在此前,日本发行的是“宽永通宝”钱,新货币的面值为“当百”,意思是能当一百文宽永通宝使用,而新货币的实际兑换是80文宽永通宝,新货币的实际重量只有8枚宽永通宝重。
这就是天保通宝背面的样子,上面写当百,下面刻着铸造人后藤氏的花押。
这枚钱从天保六年(1835)开始铸造,在天保年间就断断续续铸造了近4000万枚,幕府用不足分量的钱币,换回流失在市场上的铜,获利甚丰,可以说,这是财政危机的幕府用铸钱法创造出的敛财法子。
这一枚钱,在江户幕府末期又大量铸造,一直使用到明治维新以后,到近代的明治二十四年(1891)才宣告停止使用,见证了半个世纪的日本经济的沉浮,影响巨大。许多日本人后来还把不足量的货币戏谑地称呼为“天保钱”。
而下面这一枚,叫琉球通宝,是日本仿照天保通宝的法子,在琉球发行的货币。
琉球,位于中国和日本之间,从中国东南沿海出发,顺风而东,经过钓鱼岛,越过古代称之为“黑水沟”的冲绳海槽,看到久米山时就进入了琉球境内。历史上的琉球和中国保持着朝贡关系,凡琉球国王更替,必定接受明清中央政府使节的册封,而琉球历年以硫磺、马匹等物上贡,换取中国政府下赐的生丝、绸缎等。
日本的庆长十四年(1609),日本九州岛南端的岛津氏派兵入侵琉球,其后,琉球国从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变为岛津萨摩藩下的一个附庸。琉球从此变成了"清国为父,日本为母"的一仆二主状态。
在日本幕末时代,野心勃勃的萨摩藩意识到日本将有大变故,因此积极筹备军务,暗中积蓄财力,应对变化。琉球成为萨摩藩的剥削对象。
文久二年(1862),萨摩藩获得了幕府许可,以三年为期限,铸造了这一枚钱。其基本形式就是模仿天保通宝钱。
在琉球,官方的货币是“鸠目钱”,这是一种质量低劣的钱,因此在市面上很少流通,只有在上国天使,也就是清国使臣到来的时候,琉球官方才会从库房里取出鸠目钱来应对。而在平时的市面交易,琉球人用的全是日本的宽永钱。
宽永钱有铜钱和铁钱之分,在琉球市场,两者和鸠目钱的兑换比例是:一枚铜钱=一枚铁钱=50枚鸠目钱。由于鸠目钱不通行,所以市场上的标价都是“五十文”作为基本单位,意思就是一枚铜钱或一枚铁钱。
而萨摩藩为了敛财,在1861年颁布了“文替令”,即货币兑换令,将铜钱和铁钱的兑换比例改为1:2,一枚铜钱换两枚铁钱,理由就是为了铸造琉球通宝,他们把铜都收走了,铜钱在市面上稀少,所以价值上涨。在此后,琉球王国在萨摩藩的要求下,一再下达文替令,铁钱继续贬值,到1865年2月,已经降到1:4,8月甚至降到1:6,到明治元年(1868),铜钱兑铁钱已经跌到了1:24甚至1:32。这个时候,市面上已经没有人用铁钱了。
这种频繁的人为的不顾市场规律的金融调整,带来的后果往往是极其恶劣的。一方面,萨摩藩并非老实地按幕府的规定“铸造琉球通宝,只限于在琉球境内流通”,而是利用这个命令趁机铸造了一大笔假铜钱,通行于市,事实上,上面的天保通宝,也早因为地方上的滥铸私铸而大大贬值。所以琉球市场上的铜钱根本没有因为“文替”而减少。另一方面,在美国舰队打开了日本国门以后,日本金银外流,本身就已经引起了能影响到琉球的通货膨胀,何况萨摩藩和琉球王国一起,借助文替来盘剥琉球百姓。
琉球将“诸商品定价表”以铁钱价格标记,这就使得百姓在用物品上缴代替劳役的“夫役钱”时,往往因为铁钱定价的缘故比以前多受好几倍的剥削。而琉球政府和萨摩藩在购买黑糖等物资时,可以借助铁钱定价,强行以原本价格的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六分之一、二十四分之一乃至三十二分之一购买,再转手牟利。
三枚特殊的椭圆铜钱,见证了日本近代的经济史,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收藏非常值得研究。
编辑:陈志华 周何燕
微信号:westlake_china
新浪微博: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
Hash:1a10e75f4fc62d5553db6c930cbabfba17bc1e65
声明:此文由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