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清朝八旗军被过度神化了?看看这场大战就知道了

关于明清历史的讨论总会出现一种现象,那就是对于满清八旗军战斗力的神化,似乎每次战斗他们总是付出很少的代价就能击溃数量多出己方数倍的大顺大西军和明朝军队,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出现这一奇怪的论调最典型的就是关于山海关大战的讨论和研究,在大多数人的眼里似乎李自成大军一见到八旗军就四散奔逃,然而李自成大军的主力是之前投降的前明军,哪怕是老营也是以因为欠饷而哗变明朝边军士兵居多,换句话说李自成的主力是非常具有战斗力的,如果说大顺军仅仅因为看到了八旗军就一溃千里,这个说法是十分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我们可以首先捋一下山海关大战的时间:李自成大兵四月十三号从北京出发,而在早些时候大顺军的先锋已经到达山海关和吴三桂军队接战,《明季北略》说“时自成前锋四万,先至关,三桂与之十三战,胜负相当。”当然这里的大顺军先锋人数是不太靠谱的,包括《明史纪事本末》在内的都记载大顺军征讨吴三桂的人数大约在六万人左右,怎么可能派出四万多先锋?而且这里还说明了一个问题,李自成的军队人数远远少于清吴联军,吴三桂军队大约五万人左右,而清军则是“统领满洲蒙古兵三之二及汉军恭顺等三王续顺公兵”光是满洲兵和蒙古兵就出动了三分之二,可见此战清军主力绝对在十万人以上,以15万人攻打6万人,而吴三桂在与李自成接战之前就已经和清军取得联系,所以说此战开始之时,李自成已经处于人数上的劣势。

四月十七日,李自成大军到达永平,与吴三桂开仗,吴三桂抵挡不住退回关城内,不久,李自成又“又从门西一片石,出口东突外城,薄关内”吴三桂见李自成大军势猛,再次派人突围向关外的清军求援,清廷终于同意出兵,命吴三桂之兵以白布缠头与大顺军区分。四月二十二日,吴顺双方再次交战,而在前一天夜晚,清军击溃了唐通(明军投降李自成的将领)迂回吴三桂军的一只小部队,并且进入山海关关城,并且在第二天的战斗中配合吴三桂军出关迎敌。

但是清军实际上在4月22日这天的大战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动,而是坐视大顺军围攻吴三桂,吴三桂部下兵力仅五万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居然是战斗之前当地地主豪强招募的乡勇,面对由原明朝西北边军士兵所组成的大顺军根本不堪一击,而吴三桂本部的关辽边军在前几日的交战中也是死伤惨重,所以很快被大顺军压制住,在吴三桂形势极其危急的时候,清军突然发兵,八旗骑兵直冲正在鏖战的大顺军将士,很快将其打垮,李自成见己方军队已经无法招架,于是下令撤退,大顺军一路溃退回北京,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称帝,并且将滞留北京的吴三桂家眷全部杀光,四月三十日,李自成退出北京。

可以从这里总结一下,纵观整个山海关大战,李自成面对复杂的敌情没有做出正确的决策,仅仅派出六万人与吴军惨烈拼杀,而清军则趁两军鏖战之时,突然偷袭大顺军,并将其打垮,从这里可以看出李自成在四月二十一日晚唐通溃败之前虽然未必没有意识到清军的威胁,可以肯定的是,他并没有对清军的威胁作出应对计划;吴三桂作为明末的一员大将,不能在李自成围攻北京的时候,及时前来救援,导致崇祯皇帝自杀身亡,明朝北廷覆灭,对李自成又先降后叛,最后像个丧家之犬一样向和自己互相攻杀十几年的清军投降,其军阀唯利是图之嘴脸昭然若揭;清廷贵族合理的利用了大顺军和吴三桂军队的矛盾,在合适的时机发兵,以最小的代价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可见当时的清廷实际统治者多尔衮的政治军事手段之高,同时也可瞥见八旗军之战斗力并没有后人吹嘘的能让大顺军一见之就四散奔逃那么恐怖,导致大顺军彻底溃败的是之前数天的鏖战造成的兵力损失和疲惫以及清军的突然突击。

山海关大战是明清之际的一场重要战役,此战之后,原先已经投降大顺政权的明朝地主官绅纷纷发动叛乱,大顺政权在北方一带的统治几乎崩溃,明朝残余势力龟缩南方自相残杀,毫无进取之心。而清军则乘胜占领北京,迈下了进攻中原的第一步。

Hash:03b64b209e7d830ae01c71b4dd7118ef1744f6c7

声明:此文由 历史经典说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