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龙县“三水同治”惠民生促发展
卢龙县把“防洪水、治污水、抓节水”作为服务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接力治水,建成了贯通县域南北的引青主干渠、遍布全县的12条分干渠和121座水库,有效发挥了水利设施的综合效益,先后被评为“全国水利先进县”、“全国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示范县”、“全国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固塘筑堤防洪水,防灾减灾显成效
卢龙县牢固树立水患意识,着力加强了引青渠、水库与河道联通建设,优化工程布局与运行方式,充分发挥水利工程体系的综合防灾减灾作用。 一是除险固坝,减少隐患保平安。该县水库多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土坝库,建设标准低、时间跨度长,且多是头顶库、病险库,每逢汛期都成为下游群众的一块心病。对此,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近年来累计投资1.9亿元,完成了80座水库的除险加固,恢复兴利库容100多万立方米,总库容达到5766.3万立方米,雨季对上游洪水起到拦蓄缓冲作用,年平均集聚地表水2000万立方米。 二是整治堤岸,兼顾防洪与生态。坚持河道治理与环境保护、堤岸景观和水系绿化相结合,投资2亿元对龙凤河、饮马河、教场河、西洋河等4条县内主要河道进行了综合整治,治理河道67.86公里。同时,结合“历史文化旅游名城、山水园林生态新城”建设,在县城教场河、青龙河整治中合理布局景观景点,修建了青龙河森林公园、孤竹文化公园和滨河带状公园,打造“防洪、景观、生态”三位一体的水利风景线。 三是打通经络,调节洪水保畅通。总长782公里的主、干、支、斗各渠盘错田间,121座水库星罗棋布,旱时可调水浇田,雨季可沿库、渠引流,减少农田冲毁和渍涝,使工程洪灾事故损失率下降69.7%,形成了集拦、存、调水于一体的农田灌溉网络体系,全县28.23万人受益。今年“7.20”、“7.25”特大暴雨中,上述水利工程为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巨大作用,全县未垮一库一塘一渠,没有发生一例人员伤亡事故。
固本清源治污水,水净岸绿生态美
水是生态之基。卢龙县着眼于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不断提高科学“治水”能力。 一是落实推行“河长制”,责任监管无缝隙。严格落实河长责任制,全县共设立县级河长25名,乡村级河长358名,做到每条河、每个河段、每米河道都有专人管理。同时,对全县121座小型水库、6条中小河流及堤防工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等进行确权颁证,明确主体,并形成由县河道水库工程管理处、所在地流域片站、各乡镇政府、村集体、用水者协会及个人组成的六级管护理责任体系。 二是购买服务做保洁,一把“扫帚”管到底。针对农村垃圾清理过程中垃圾向河道搬家、污染水源等问题,该县创新思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2015年在全市率先实现548个行政村的环卫市场化运作,今年又将集贸市场、河道、学校等重点区域全部纳入市场化保洁,解决了垃圾搬家、保持性差问题。目前,全县65名保洁员不间断巡查保洁24条主要河流,仅7月25日暴雨过后就及时清理垃圾300余吨,确保垃圾不入库、不入河、不出境。 三是推进“三集中”处理,有效治理污染物。为破解环境治理资金瓶颈,将22项污水处理及其他市政工程包装成一个总投资约20亿元的PPP项目,目前已完成社会资本方招标,正在进行竞争性磋商。同时,扎实推进垃圾集中收运集中无害化处理、甘薯集中加工粉浆水集中生物处理、畜禽集中养殖粪便集中有机处理“三集中”。现已谋划养殖小区49个,投资2.9亿元的领先康地农业技术有限公司已试生产,年可处理粪便40万吨,生产有机肥50万吨;计划的187个甘薯加工废水收集池正抓紧建设,建成后不仅能有效解决粉浆水污染问题,还能实现变废为宝。
综合利用抓节水,效益效率双提高
水是生命之源。卢龙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457立方米,属于严重缺水地区。为科学合理使用水资源,该县坚持建管结合,大力发展节水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一是因地制宜,多种节水灌溉齐开花。成功探索出适宜卢龙地形地貌的多种节水灌溉模式:在平原区发展网格式管灌和喷灌;在山区发展管池并用,分层用水,实现高水高用,低水低用;在百库下游巧用势能布设管道,发展自压式灌溉;在益通农业、柳河山庄发展风光互补提水,解决水电配套难题;在高效农业区发展微、滴灌,铺设地下节水管道96万延长米。节水灌溉面积占全县有效灌溉面积的79.6%,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获得了“全国节水重点县”荣誉称号。 二是多元利用,“水+”业态现雏形。依托得天独厚的“一渠百库”资源,沿河、渠、库大力发展植树造林,仅引青灌渠沿线栽植苹果、黄桃等经济林木就达8000多亩,建成了陈官屯双矮苹果、段家沟李子等多处优质果品基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同时,围绕新兴康养旅游产业,推出了“一渠百库”环线旅游项目,打造了柳河溪谷、六峪山庄、润杨山居等一批亲水农业旅游项目,其中鲍子沟、柳河山庄被评为省级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并申报了“一渠百库”国家湿地公园项目,初步构建了“山水花田”旅游格局。 三是改革引领,节水体系更加完善。2015年7月,在全省率先运行了县级灌区信息化管理系统,可通过掌上EIDS系统,对渠道的防汛、调水、工程、雨情等情况实现实时监控和处理,渠道水的利用系数由原来的不足0.32提高到0.45,年减少输水损失1400多万立方米。积极探索用水管理改革,推进水资源费改税,建立了“总量控制、定额管理、节奖超罚”的宏观调控和微观用水指标体系。同时,推行用水协会管护模式,小型水利工程由协会明确专人负责管理,并根据用水定额制定了阶梯水价向用水户收缴水费,确保水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
Hash:be08429a08323002e172b8850711bfbc1f005ba5
声明:此文由 长城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