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印迹丨旗顶山炮台的前世今生

编 者按

古人云:“读史可明鉴,知古可鉴今。”刘公岛,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见证和缩影。爱来刘公岛微信公众号推出“历史的印迹”栏目,深入挖掘刘公岛的历史文化资源,带您穿越时光隧道,品读历史,传承奋进。

第十八期

旗顶山炮台

作者:孙圆圆

在“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所属28处文物遗址中炮台遗址的数量最多。这些遗址分布于威海湾南北两岸及刘公岛上,成为人们追寻北洋海军与甲午战争历史、凭吊甲午英烈、增长近代海防知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旗顶山炮台便是众多炮台遗址中海拔最高、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一座。

旗顶山炮台位于刘公岛海拔153.5米的旗顶山主峰,是北洋海军为加强威海卫基地海上防御而设置的。1888年,北洋海军宣告成军,选择刘公岛为舰队驻泊补给基地。其指挥机构所在地刘公岛除海军公所、铁码头、船坞与基础设施外,还修筑了六座海岸炮台,旗顶山炮台是其中规模较大的一座。炮台由北洋海军军事顾问德国人汉纳根设计,1890年建成,设24厘米口径平射炮4门,由总兵张文宣统率的北洋护军驻守。该炮台居高临下,可俯瞰刘公岛周围海面,位置十分重要。

英租时期的旗顶山炮台

炮台由地下掩体和地上炮位两部分组成。兵舍、掩体及弹药库倚崖而建,位于炮台南侧底部。兵舍由石块砌筑,设完好的通风系统,冬暖夏凉。为解决饮水问题,还修筑蓄水池。各炮位所需炮弹可由弹药库内直接提升到炮位,兵舍内炮手可沿外部阶梯迅速到达炮位。该炮台装备的4门24厘米口径平射炮,均为德国克虏伯厂生产的先进后膛炮,其火力可支援岛上其它炮台,还可与南北两岸炮台配合封锁海口。整座炮台设计合理,构造独特,坚固实用,具有海防炮台大型化和近代化的特点。甲午威海卫之战中,旗顶山炮台充分发挥其地理优势,与北洋海军及两岸炮台密切配合,击退日军多次海上进攻。

炮台内石砌建筑

而今,旗顶山炮台上4个炮位及兵舍、掩体、弹药库等仍保存完好,规模如旧。这些历史遗迹,为研究清末军事防务设施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

为真实地再现当年古炮台原貌,炮台遗址的管理保护机构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投巨资复制了一门24厘米口径德国克虏伯大炮,安装在炮台旧址,为炮台增添了浓厚的历史色彩。

航拍旗顶山炮台 摄影/邹本东

“昔日古炮台,今朝更好看”。炮台遗址浓厚的历史氛围及周围幽静的自然环境,使其成为刘公岛上一处独具特色的景点。登上旗顶山炮台,极目东眺,浩瀚大海,令人心胸豁然开朗;西面望去,威海市区的美景尽收眼底。海风阵阵,松涛澎湃,置身其间,使人仿佛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找到了一个最佳的坐标。

来源:《甲午纵横》

● 历史的印迹 | 倔强耿直的刘步蟾(上)

Hash:42771ffe88e282c925bb51844f2ee22fd1ae33cb

声明:此文由 爱来刘公岛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