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海炮台现状和保护修复探讨

广西北海炮台现状和保护修复探讨

北海文物局 蔡安珍

摘要:炮台是古代沿海的海防设施,在清朝,为了防范海盗、抵御倭寇及外来侵略者的入侵,增强我国南疆沿海海防的防备,就修建了大量的海防炮台,其中北海现存的就有四个。由于岁月的变迁及战争的洗礼,现存的北海炮台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本文从北海炮台的历史、现状和保护修复技术进行了探讨,阐述了北海炮台在古代海防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

关键词:北海 炮台 保存现状 保护修复 技术探讨

1. 前言

炮台是我国古时候主要的海防设施,是用来放置大口径、远射程的火炮的台基,是伴随着火炮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战时军事防御工事体系。一般都是在江海口岸和其他险要之处构筑的军事措施,比较坚固。早在1716年,清代朝廷就下令“沿海炮台,足资防守,明代即有之,应令各地方设之”。[1]那时候起,在我国沿海就开始大规模地修建海防炮台。早期海防炮台的设置是为了防范海盗,保障本国在海上运输和贸易的安全及抵御倭寇的入侵,到了鸦片战争时期,西方侵略者就通过海上作为入侵中国通道,由于中国没有强大的海军队伍,海防战略和防务就显得更加重要,朝廷也是从此时开始以沿海岸作为布防的重点,根据海岸的地理特点、沿海的地理形势来构筑炮台,以加强沿海地区的防御工作。这些遍布祖国大江南北的沿海地区海防炮台就在中国人民抵御西方侵略者,保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斗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至于后来在每次中外战争,中国朝廷战败后,被攻陷的炮台都会遭到侵略者的大肆破坏,甚至还在之后所签订的中外和约上规定我国不能设炮台,由此得知海防炮台在抵御西方侵略者时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经过岁月的变迁,这些海防炮台尽管不同程度地遭到了破坏,而作为西方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及当前对文物的保护利用来看,深入开展对这些海防炮台的研究、现存问题和保护修复进行探讨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2. 北海炮台的重要价值和地位

广西北海地处祖国南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非洲和欧洲的海上主要港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南面连着北部湾,海岸线较长,一直以来都是祖国南疆防御外敌的重要屏障。两广最早设立炮台是由于清代广州滨海,常有贼寇作乱。清政府在其地各属海口要隘,船舶登岸之处,依地势之险要,设立炮台城垣,以防贼寇,“通省(广东省)一百一十有六,内廉属合浦冠头岭、八字山、大观港东岸”。[2]除此以外,还有地角炮台如今都在北海地区。清代合浦县的西边是冠头岭,再往西是大观港,其面积达数百里,海面辽阔,海舟倏忽,都是守卫的要隘之处。因此,清政府在此区域设立炮台,用来加强海域的防范。后来,随着西方侵略者的入侵,特别是在中法战争之后,西方侵略者千方百计想侵占我们中国的领土,这些炮台就成了防止外敌入侵中国的主要海防设施。有的炮台甚至延续到了抗日战争时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36年9月3日,北海驻军刺杀日本间谍中顺三引起了中日交涉,6艘日舰来到北海港寻衅,企图武装登陆,到了1939年11月,日舰又炮轰冠头岭作登陆之势,但最终因北海炮台的威严而未得逞。可见炮台当时成为我军御抗战的堡垒。因此,地角炮台、冠头岭炮台实为北海市近代反帝斗争的重要史迹。

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侵略者把侵略的重点从我国北部的陆上边疆转变成了用坚船利炮去侵犯东南的沿海疆域。为了巩固我们南疆的海防,清政府就下令让两广总督张之洞和广西提督苏元春修建了军事防御工事体系,这就是连城塞。连城要塞建于1885年,止于1896年。要塞长约1000多千米,宽约15千米,含关卡66处,关隘109处,炮台、碉台165座,有“南疆小长城”之称。整个连城要塞由东至西,由分布在中越边境线上的北海市、防城港市、凭祥市宁明县龙州县靖西县大新县那坡县所构成。在整个连城要塞防御工事体系中,据调查统计,广西沿海就建有防御工事45座,其中炮台34座,烽火台9座,战垒2座。多数炮台有文献记载,但并未注明建成的时间。各炮台建筑形式和年代在资料中有详细记录,其建筑年代应为清康熙中后期至光绪中期,弃置年代为清末。在北海有明确记载的,就是建成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的冠头岭炮台、八字山炮台,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的地角炮台。北海的炮台一般都建造在靠近海的高地上,根据实际情况修建,不是千篇一律的,主要是作为海上的防御作用。

北海炮台是我国沿海地区时代较早的炮台,也是我国早期有代表性的炮台,具有特别重要的历史价值。目前所见,广西沿海地区保存的炮台已为数不多,尤其象地角炮台、冠头岭炮台等保存原貌相对完整的炮台更少。它的存在,对揭示我国早期炮台建筑的平面布局、建筑形式和建筑结构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也为研究我国清代海防建筑和军事设施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地角炮台、八字山炮台、冠头岭炮台是昔日戍守边疆、巩固海防的设施,具有特别重要的军事价值。以上炮台在我国边防上,凝聚着抗击侵略者以及反帝反封建许多爱国爱家的动人事迹,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生动的教材,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爱主义教育基地,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3. 炮台的历史记载及保存现状

3.1北海炮台的历史记载

3.1.1冠头岭炮台

冠头岭炮台位于今北海市银海区冠头岭西岸半山腰,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冠头岭炮台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据史料记载“周围八丈,高一丈,厚一丈五尺,垛墙宽三尺,高三尺五寸,垛口十六个。”门楼一座,兵房五间,火药局一间,一千斤砲一位,七百斤砲一位,五百斤砲三位”,由“廉州营发官兵二十名防守”。 [3]分管村庄四处,“下村离台八里,上村离台十里,新村离台一十里,王屋村离台二十里”。[4]这样的火力、兵力配置在当时主要起缉私防盗的作用。冠头岭炮台坐东朝西,面向大海,用石块与石灰砌筑,内填夯土,现仅存炮台一座,平面呈圆形,台高3.5米,底部直径13米。占地面积133平方米,炮台用片石垒彻而成,顶部有凹槽,是原来放置大炮的地方。冠头岭炮台在海中突起,临海的一面是海边悬崖下一个狭扁的平台,有着极其重要的海防位置,也对敌人起到了很好的防御作用,在敌人入侵时,驻扎在冠头岭的军队就可以很快到达增援。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俞大猷在带领水师到廉州剿灭安南的贼寇时,就是在冠头岭将安南的贼寇打败。冠头岭炮台所处的一理位置决定了其重要的防御作用,清代张之洞在光绪十五年(1889年)九月二十日,上呈给光绪皇帝《建筑琼廉海口炮台折》时,就已提出“冠头岭、马天岭、石龟尾渚山,择要居高,筑台五座,配二十四生炮五尊,扼击敌人巨舰。廉州平衍,向可行车,其平沙一带,拟练车炮五队,配八生七车炮三十尊,用马运架,以各敌人近岸等来驰骤攻击及援护炮之用”。[5]

乾隆末至嘉庆初年,由安南西山政权武装资助的海盗船队频频在中国沿海进行抢掠,中国粤闽浙沿海治安又再次恶化。海盗首领张保仔、乌石二屡屡率船队冠头岭海面游荡,对来往的商船进行抢掠,冠头岭炮台的存在,对于维护周围海域的航运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光绪十一年正月(1885年2月),中法战争镇南关战役打响,法国军舰频频威胁北海港口,曾炮击冠头岭。两广总督张之洞急调原署廉、雷、高、罗四镇总兵官梁正源(名安真,出身于北海疍家)驻北海主持防务。梁正源改造包括冠头岭在内的各处炮台,新建多处军事防御工程,法国侵略者见我军作好了准备,就撤军离去。法国侵略者对北海进行封港,除了军事目的,也有经济目的,是不甘心《中英条约》签订后,北海列入了开放口岸,被英国人取得了通商和关税等特权,他们也想通过把北海变作他们的殖民地,从中获取利益。

图一:冠头岭炮台

3.1.2地角炮台

地角炮台位于北海市区西部的地角岭,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炮台共有3座,分别位于北海市区西部的地角岭主峰、正北以及西南峦之巅,主峰海拨45.8米,东北、西南峦头海拨均为14米,分布面积约1300平方米。三台鼎足相峙,俯控北海港内外港之间的航道,形势险要,因炮台处地角岭,故名地角炮台。在1885年抵抗法国入侵和 1936年因刺杀日本间谍中野顺三而引起的“九三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角炮台为半地穴式,平面呈梯形,台墙面由三合土加糯米浆分层夯筑,外墙厚4.7至5.2米,高2米。炮台的西北、东北和西南三面墙上居中各开一个炮口,外大内小呈梯形。台内有墙体分割。炮台根据地形以石块、三合土构筑,属于半隐蔽的地壕式炮台。主峰炮台平面呈圆形,有地壕与炮台相连,直径9.6米,通道长13米,宽2.3米,中心筑一圆形台基,已毁,其余两炮台形状大致相同,平面呈半圆形,半圆形地壕,均为菱形露头式,内筑“个”字形通道,高2.7米,外墙内沿宽5米,左右边线内沿长11米。地壕外沿上面有3个射击口,从炮台圆心起有一宽为46米的主地壕直逼主炮射击口,另有宽3.7米的两条地壕分别通往主炮两侧的射击口,各地壕相连贯通。 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为连城要塞遗址和友谊关的一部分。

清朝光绪十年阴历岁末,中法战争准备发起之前,外电传法军准备袭击钦廉以突袭南宁。两广总督张之洞就预先在农历2月19日开始赶紧修筑炮台,果然在三月间就有两艘法舰到此,在十一年(1885年)入侵,封锁北海港航道,作为边防前沿的地角炮台和冠头岭炮台都已设置炮和布兵设防,严阵以待。法舰看见我方守备严密,知难而退。7月,在镇南关取得胜利而名震中外的冯子材老将军到此地视察,对地角炮台的构筑也给予肯定。因此镇南关的第一炮是在北海打响的,北海作为广西的海上门户,是与越南毗境捷通,在镇南关战役打响前,法国侵略者如果攻破北海,就会把北海或钦州作为突破口,直逼南宁的后方,就会取得战场上的主动,会对整个战役都取得对他们有利的形势。再者,当时清政府购买军火也主要是通过海上的渠道,封锁了北海港就可以切断军火运输的渠道,也可以了解北海边防的虚实,可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图二:地角炮台

3.1.3八字山炮台

八字山炮台位于北海市合浦县乾江镇城乡八字山村西门江旁的乾体八字山上,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1984年被公布为合浦县文物保护单位。据史料记载,“高一丈,周围十二丈,厚两丈,垛墙宽三尺,高三尺五寸,垛口二十四个。门楼一座,官署三间,兵房八间,火药局一间。二千斤砲二位,一千斤砲二位,五百斤砲四位”。其兵力部署为,“廉州营发总把一员,带兵三十名防守”。[6]八字山炮台分管村庄八处:“乾体村离台一里,村尾村离台十里,蔡龙村离台十里,杨家山离台十二里,独江村离台八里,禁山村离台八里,下禁山离台八里,盐坡尾离台三里”。[7]该炮台现在仅存一座平面略呈圆形的炮台。炮台高约3米,外围用青石砌筑,中间夯筑黄土。

自古以来,乾江在南方沿海都占有比较重要的军事地位,《方舆纪要》中曾有记载:“合浦南濒大海,西距交趾,固两粤藩篱,控夷蛮要地”。由乾江海口西过大观港、乌雷岭、便到越南。过去,中国自秦汉以来,历经晋、唐、宋、明、元以及到了清朝,其对外军事,尤其是对越南,都涉及到乾江。西汉元鼎五年(112年)南越吕嘉造反,汉武帝派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朴等进行征讨,师出合浦。东汉建武十七年(41年),交趾女子征侧、征贰造反,汉光武帝命伏波将军马援、楼船将军段志进行讨伐,也师出合浦,沿海而进,大战浪泊上,剿灭征侧、征贰。三国时,吴孙皓三次伐越皆失败,其后建衡三年(271年),苍梧太守陶贲,从合浦海上进军出击,才大破交趾。《新唐书》载高骈征南诏,由中原出发,过灵渠,越桂门关,沿南流江南下,到乾体港,然后西达交趾,宋宝枯间,倭船入寇,理宗诏廉州沿海,严申防遏。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太祖朱元璋下诏命廉州防倭。到了清顺治时,更在乾体高乾体营,置游击(相当于现在的旅长)、守备(相当于现在的团长),康熙时,乾体营官兵定额1518员名,有大小兵船十一艘,灰斗船四艘,艚船七艘。康熙五十七年(1717年)申海禁,在乾体八字山建炮台。光绪十一年(1885年),法军侵越,法舰窜南万,炮轰北海,合浦戒严,乾体又筑土堡红坭城以防守,这都是八字山炮台在中国史上作南方军事要塞的记载。

图三:八字山炮台

3.1.4大观港东岸炮台

大观港东岸炮台位于北海市合浦县西场镇官井村委新铺村大观港东岸,又称官井炮台,建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1984年合浦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料记载,大观港东岸炮台位于廉州府西,“周围四十四丈,高一丈,厚一丈五尺,垛墙宽三尺五寸,高三尺五寸,垛口八十八个。北门一个,官署三间,兵房一十四间,火药局二间。二千斤砲二位,一千斤砲二位,五百斤砲四位”。“由廉州府营发兵五十名防守。”[8]分管村庄五处:“观井村离台二里,大江村离台十五里, 沙江村离台十六里,黄荆村离台十五里, 红面寮离台十五里。”[9]

大观港东岸炮台是清代北部湾重要的海防军事据点之一,与位于钦州的大观港西炮台只是一海之隔,互成犄面向海面,平面形状为正面略弧形的石规则正方形,长、宽约50米,占地面积约250平方米,原为砖石围筑的夯土台,为抵御西方殖民势力威胁,清政府设立了龙门水师协保卫北部湾外海区域的安全,当时,龙门协下设从西至东共有12处炮台,东、西炮台分倚于合浦与钦州交界的大观港两岸。大观港东炮台遗址现存炮台围坪基本完整。

图四:大观井东岸炮台

3.2北海炮台保存现状

冠头岭炮台、地角炮台、八字山炮台、大观井东岸炮台这4处炮台都属于夯土炮台,经过长期的风吹雨打及战争的洗礼,炮台大部分的设施都已经消失殆尽,仅存的部分也是大多都开裂、风化、剥落、甚至坍塌,经过现场勘测,都普遍存在以下残损:

3.2.1台基地面:三个炮台的炮位地面凹凸不平,生长杂草、灌木;炮台周边被杂土掩盖;炮台原有踏跺掩盖;而地角炮台情况更为严重,地面后被抬高,且地面生长大量杂草、藤蔓植物

3.2.2墙体墙面

(1)冠头岭炮台:冠头岭炮台由于建于山顶之上,常年遭受风吹日晒,雨水侵蚀,生长树木根系扰动,缺少养护等因素,导致墙体大部分坍塌,地面散落大量墙石。炮台上生长树木,且根系覆满墙体,植入炮台内部。墙体多处开裂,勾缝老化、脱落严重。墙体上部缺失,夯土流失严重。

(2)八字山炮台:八字山炮台由于常年遭受风吹日晒,雨水侵蚀,生长树木根系扰动,缺少养护等因素,导致墙体多处坍塌、缺失,局部后砌灰砖墙。炮台殘存挡土墙,墙体破损、开裂严重。墙石破损、松动严重。在残存的墙体上后砌红机砖墙,搭建房屋。

(3)地角炮台:地角炮台墙体生长杂草,布满落叶,局部破损、松动严重。墙体开裂,局部缺失和坍塌,内部夯土流失严重。墙基受雨水冲刷,水土流失严重,影响墙体安全与稳定。

(4)大观井东岸炮台:大观井东岸炮台受自然界风雨侵蚀,年久失修,水土流失严重。炮台上生长树木,且根系覆满整个炮台,植入炮台内部,夯土台基基本完整,现作耕地种植木薯,表面由砖石构筑的墙基早年已被村民撬作他用。

4. 北海炮台保护复修的思路和技术探讨

4.1北海炮台保护维修的思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广西连城要塞遗址和友谊关保护规划》和国家现行有关设计规范,严格遵守不改变文物的原则,尽可能真实完整地保存各炮台的历史原貌和建筑特色。在修缮过程中以炮台现有传统做法为主要修复手法,尽可能多地保存旧有炮台的建筑材料,采用传统材料和工艺做法加固补强部分要与其关联的结构构件连接可靠。按照工程规模,减少工程量,先对工程量及难度小的炮台部分进行施工,再对工程量及难度大的炮台部分进行施工。对原状和做法不详的应暂保持现状。在施工过程的每一阶段,都要做详细记录,包括文字、图纸、照片甚至录像,留取完整的工程技术档案资料。如果发现新情况或发现与设计不符的情况,除做好记录以外,须及时通知设计单位,以便调整或变更设计。

4.2北海炮台保护修复的步骤

在炮台保护修复过程时,首先要做的是清除炮台地面覆土,恢复至原有地面标高,清除炮台上生长的树木、杂草,用化学剂杀死并清理深入炮台内部的根系,平整地面。重做炮台灰土封顶。接着清理炮台周边的覆土和补配炮台缺失的踏跺。另外地角炮台原地面高度不详,在施工时,根据地面情况,另作补充设计。

其次,对于炮台墙体墙面的保护修复是先清除炮台上生长的树木,用化学药剂杀死并清理深入内部的根系,补砌上部缺失的墙体。在这个过程中,要对墙石进行编号,拆砌开裂的墙体,补砌上部缺失的墙体。修整轻微破损、松动的炮台墙体;拆砌破损、松动严重的墙体,重做炮台墙体勾缝。然后,再根据各个炮台的不同情况再针对性地进行修复,如八字山炮台要拆除在墙体上后砌的红机砖墙及后搭建的房屋,按原形制补砌缺失的墙体拆除八字山炮台后做的水泥平台,还要拆除后砌的水泥平台和灰砖墙;冠头岭炮台要重做内部夯土,补砌坍塌的墙体;地角炮台要回填墙基沙土,外侧砌厚240的灰砖(240*115*53)挡墙,用灰泥(白灰、黄土、沙子)填充地角炮台开裂的墙体,外部用生石灰粉、面粉、黑烟子、桐油按1:2:0.5:适量(重量比)比例调配的油灰进行石构件勾缝,表面做旧,使其与炮台建筑相协调。

最后,为防止炮台周边生长的杂草、树木根系对炮台进一步破坏,清除炮台周边5米范围内的杂草、树木。另处,在保护修复的过程时,对严重残损和缺失的石构件进行补配时,补配石材应用原石材、原规格石料,对石料要用原做法加工处理,做到与周边石构件协调。

4.3北海炮台保护修复的技术探讨

冠头岭炮台、地角炮台、八字山炮台、大观井东岸炮台都属于夯土炮台,而夯土技术作为一种古老的建筑技术,因为其取材和施工的过程简单便利,所以这项技术广泛应用到古代军事工程建设上。再加上当时的炮弹都是实心或空心的铁弹,而砖石结构的炮台墙则会砖石乱弹,很容易打伤炮台的守军,造成人员伤亡,而打在凝固坚实的炮台夯土墙上,只留下一个个的坑洞,就对炮台上的守军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夯土修筑从用料、构造、夯筑都非常讲究。一般夯土技术所用的材料就是用黄土、白灰和砂子搅拌分层夯筑,按比例白灰30%,黄土和砂子70%泥混合拌成,一般会选用无杂质黏性较好的黄土,甚至为了增加夯土的坚硬程度,还会在黄土中加入红糖和糯米浆,其比例没有固定的标准,完全凭施工的经验去控制。白灰要用块状生石灰,灰块占灰量的比例不得少于50%,不能使用经粉碎加工后的生石灰粉。用这种方法做成的夯土墙很坚固,铁钉都无法钉进去,历经千百年都会完好无损。另外,在夯土时,土中水的含量控制也是夯土墙质量保证的关键,水放少了,夯土的黏性差,夯筑出来土墙就不够结实,质地松散。水放多了,夯筑出来土墙就夯不实,况且水分蒸发后会造成墙体的收缩开裂。平常在施工中根据经验去控制放水量,以夯土捏紧能成一团,而松手抛下就散开,以此作为夯土时水量控制的标准。拌好的黄土要均匀地倒入厚木板作的模板,用木椿作工具来夯实。在夯筑过程中,也要在各层之间都错开,墙的厚度是从下往上逐层减薄,从外往内逐层递收,每层一般会减去10到17厘米,这样的结构既减轻了墙身的重量,又更加稳定,再加上拖骨和墙骨的拉结,就大大增强了墙的整体性。

5. 结束语

北海炮台作为祖国南疆主要的海防设施,也是连城要塞组成的一部分,从最早防范海盗、倭寇等小规模的侵略势力,到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西方侵略者企图用坚船利炮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入侵,来掠夺他们利益及后来的抗日战争时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侵略,这此炮台起到了防御和震慑的作用,是中国海防建立和发展及抵御外来侵略者的重要军事史迹,也鼓舞了北海人民反帝斗争的信心和勇气。这些炮台是西方侵略对中国进行侵略的历史见证,同时,也让我们明白加强海防建设,维护国家的海洋领域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开展这些炮台的保护修复,具有重要的文物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军事价值和社会价值,另外,在进行炮台的保护修复时,针对炮台本身筑建的特殊性,重点把握好夯土技术的运用,针对每个炮台的不同情况进行保护修复,把炮台的真面貌还原出来,让人们领略到炮台当年的风采,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生动的教材。

参考文献

[1]《清圣祖实录》:卷270[M],中华书局,1986年印本,第650页。

[2](清)周硕勛:《廉州府志》:卷五,乾隆二十一年刻本。

[3] (清)徐成栋:《廉州府志》:卷六(武备志),康熙六十一年刻本。

[4](清)周硕勋:《廉州府志》:卷十(兵防),乾隆二十一年刻本。

[5](清)张之洞:建筑琼廉海口炮台折,鄂版《全集》第二本,第273页。

[6] 同[3]。

[7] 同[4]。

[8] 同[4]。

[9] 同[3]。

Hash:43cfffb1df643d9573c7f51141d5d92fece8251d

声明:此文由 北海中西文化系列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