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竹管山兼管水,宜游宜醉更宜眠——解读龙潭村古建群落,诠释龙潭河流域文明

龙潭河是天柱山东北坡皖水中上游河段,发源于大别山腹地,盘绕在崇山峻岭之中,蜿蜒二十余里,由西北向东南奔腾而下,沿途接纳鸳鸯河、逆水河、放马淌、祝家河、万涧河等十多条河流,两岸青峰入云,悬崖壁立。每逢夏雨季节,湍急的河水呼啸其间,浊浪翻滚,携雷带电,吞云吐雾,苍苍茫茫,蔚为壮观。

彭湾以下,山开峰退,豁然开朗,龙潭河暂时收起了她桀骜不驯的野性,但见两岸良田肥沃,屋舍俨然,竹树蓊郁,好一派明媚旖旎的田园风光!这条龙潭人的母亲河孕育过所有南迁来的家族,哺育过我们的祖先,滋养着我们的生命。据《杨氏宗谱》记载:明代末期,“四知堂”支系从北方迁到江西,再转徙潜山,落户龙潭;清代中期以后又有黄、方、彭、李、汪、严诸大姓氏陆续迁入,亦商亦儒,耕读传家。其居所沿河流呈带状分布,单体组群,逐渐形成古聚落。

黄家老屋位于龙潭村下街组,建在龙潭河右侧河岸台地上,依山傍水,坐西朝东,建筑面积约930平方米。门前这条锃亮锃亮的石板路,古旧而安静,原是龙潭老街的通商巷道,人来人往,所以沿街的房子一律采取重檐结构,卷草纹撑拱,菱角墙,披水檐一直伸出山墙之外,为往来行人遮风挡雨。

从现存建筑材料和建筑工艺判断,黄家老屋是一幢典型的清中期建筑。站在大门外我们可以看到里面的萧墙斑斑驳驳,正中一个一米见方的行书“福”字,笔酣墨饱,端庄浑厚,据说是当时临摹的乾隆皇帝的手迹。进大门左拐是轿厅,站在轿厅中央,中轴线上的两井三厅一览无余。中厅立六根圆柱,五架梁加通雀替承重,两边木板墙保存完好。中厅照壁的砖檐施建斗拱和墨绘。门额上“箕裘丕振”四个字厚重稳健,神采依然。这里的须弥座式门枕石,一马三箭直棂窗,都颇具特色。四件匾额是清代道光到同治时期的旧物,也有很高的文物价值。黄家老屋是龙潭古建筑群的代表性建筑主体,2017年七月潜山县人民政府将黄家老屋公布为第六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同时被潜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是杨大屋。这座老屋原为苏家一个有钱的财主“苏百万”所有,明末遭兵燹被弃置,乾隆中期由杨氏七世祖光宗公的第四个儿子扬大宾重建,两井三进,坐南朝北,面向“笔架山”,建筑面积2007平方米,现有房屋103间,取名“德荫居”。房屋之间有巷弄和天井串联,木板墙、栅格门、支摘窗、门簪、大梁等构件纹饰华丽,古色古香,保存较好。这里的版筑墙和门栓洞也是较为少见的历史遗存。

这处两条山溪汇合的地方叫双河口石桥、水碓、老树、古道……蔚丽深秀,古意盎然,风景如画。杨家高楼屋依河而建,坐西朝东,占地约三公顷,现存房屋26间,建筑面积674平方米。屋宇平面布局较为简约,中轴线上一井两进,前后穿弄。前厅右侧是官厅,这是过去接待府县来往官员的地方,可见主人身份地位也不般般。台阶沿进深方向步步高升,照壁保存完好,天井内栽花种树,祖堂摆设着供桌和太师椅,古意盎然,蓦然回首,恍若隔世。这幢老屋是清代嘉庆年间由杨氏七世祖光宗公第五个儿子扬大馥所建,因为西头原有两层雕花木楼而得名,道光年间木楼毁于兵燹。屋顶上砌三列马头墙,昔日繁华依稀可见。

龙潭村西靠世界地质公园天柱山,东临皖水,西北高,东南低,气候温和,人多地少,村落选址和布局充分考虑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杨家老屋方家老屋,黄家老屋,汪家老屋、严洲老屋……白墙青砖黑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单座古建筑均处于较好的自然保存状态,点缀着龙潭的锦绣山色,如诗如画。“管竹管山兼管水,宜游宜醉更宜眠”,是晚清秀才方儗韶《杂选春联》中的一副对子,是龙潭人祖祖辈辈生产生活场景的生动写照,也是对龙潭河流域文明的最精粹的诠释。这文明,会在一代又一代龙潭人的手中接力!传承!演绎!

摄影:方春】

爱书爱画爱行吟,一脉书香伴你行!感谢你关注“书香悄然”!感谢你的每次阅读、赞赏、留言和转发!

Hash:ca5b294966286b68e498850545afb1078ec2df34

声明:此文由 书香悄然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