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溪数一数二的名门望族 五代末年迁入敕封“义门”极为荣耀

金溪青田陆氏是一个从中原几番南迁的名门望族。春秋时齐宣王封田通于平原般县陆乡,后裔遂改陆性,田陆通曾孙陆烈汉初为吴令(今江苏吴县),其子孙遂为吴人。陆烈39世孙陆希声曾为唐昭宗宰相。

陆希声的孙子陆德迁于五代末年避乱而举家再南迁,搬到抚州金溪青田里置田治生,赀高闾里,为金溪青田陆氏之祖。从陆德迁到南宋陆九渊兄弟,陆氏居金溪已历6代,约200年,这段时间陆氏家族无人入仕,占有田地也很少,可谓家道中落,困顿于乡里。

政治地位和经济状况大大下降,和显赫的吴郡先世不可比拟。但从陆德迁起,陆家就义不分家,保持着一个族党宾客、诗礼簪缨的大家族余风。他们完全实行儒家的诗书礼仪之教,以家国同构的理念,宗法家长制的形式管理一个大家庭,家规象朝廷制度那样由家长一人主持家政,数代同堂,不分灶吃饭,不分土地财产,由家长组织生产,众子弟各司其职。

南宋庐陵人罗大经,曾在抚州做过推官,详细了解金溪陆氏情况,所著《鹤林玉露》丙编卷五《陆氏义门》是这样记载的:

象山家于抚州金溪,累世义居。一人最长者为家长,一家之事听命焉。逐年选差子弟分任家事或主田畴,或主租税,或主出纳,或主厨爨,或主宾客。

公堂之田,仅足给一岁之食。家人计口打饭,自办蔬肉,不合食。私房婢仆,各自供给,许以米附炊。每清晓,附炊之米交至掌厨爨者,置历交收。饭熟,按历给散。宾至,则掌宾者先见之,然后曰:家长出见。款以五酌,但随堂便饭;夜则卮酒杯羹,虽久留不厌。

每晨兴,家长率众子弟致恭于祖祢祠堂,聚揖于厅,妇女道万福于堂。暮,安置亦如是。子弟有过,家长会众子弟责而训之;不改,则鞑之;终不改,度不可容,则告于官,屏之远方。

晨揖,击鼓三叠,子弟一人唱云:“听听听听听听听,劳我以生夭理定。若还惰懒必饥寒,莫到饥寒方怨命,虚空自有神明听。”又唱云:“听听听听听听听,衣食生身天付定,酒肉贪多折人寿,经营太甚违天命。定定定定定定定。”又唱云:“听听听听听听听,好将孝悌酬身命。更将勤俭答天心,莫把妄思损真性。定定定定定定定,早猛省!”食后会茶,击磬三声,子弟一人唱云“凡闻声,须有省。照自心,察前境。若方驰骛速回光,悟得昨非由一顷。昔人五观一时领。”乃梭山之词也。

陆氏一门的诗礼传家著闻乡里,九龄、九渊两兄弟又先后考中进士,陆氏家规礼法终于引起了朝廷的注意,淳熙四年(1177)孝宗赵昋曾说过:“陆九渊满门孝悌者也。

淳祐二年(1242),理宗赵昀下诏旌表金溪陆氏义门,诏书曰:皇帝制曰:江西金溪青田陆氏,代有名儒,载诸典籍,聚食逾千指,合爨二百年。一门翕然,十世仁让。惟尔睦族之道,副朕理国之怀。宜特褒异,敕旌尔门,光于闾里,以励风化。钦哉!淳祐二年壬寅九月日。

可见陆氏义门从五代末年陆德迁举家南迁定居金溪青田起(约960年),到淳祐二年(1242)陆氏家庭合灶义居已是十代,将近280余年,全家人口逾“千指”(一人十手指,千指即100余人)。前后跨越南唐、北宋、南宋三朝。在数百年的家庭同居中,陆家形成了一整套完善严密的治家制度,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大力表彰,享受到“义门”的殊荣。

当时,任传运判官兼知建宁军的南城人包恢为此特撰《敕赐旌表陆氏门闾记》,认为金溪陆氏义门值得旌表的地方有五点:一是一般义居只三世至六世,而陆氏则是十世同居。二是九渊兄弟人品之高,道术之明,特起东南,上续道统,师表四海。三是家规齐全,大纲小纪,为歌寓教。四是世世师圣贤,人人知理义。五是清白传家,处贫若富。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封建家庭制度历来被视为封建国家制度的基础,历代儒家都力图将儒家的仁义礼孝”之说灌注于家庭之中,使家庭稳定不乱,进而稳定整个社会。“义门”即尚义之门族,由最高当局敕封“义门”,是极为荣耀显赫的事。

获此殊荣的家族甚少,有确史记载只南唐德安陈氏义门,南宋金溪陆氏义门,元明时浦江郑氏义门。可见十世同居(有史料称十二世同居)的陆氏义门是儒家伦理文化的自觉实践者,是比较罕见的中国家族史上的一个典型。

陆氏义门对子弟的教育和治家的基本精神,根据罗大经《鹤林玉露》的记载,可以归纳为:要勤劳节俭,不要懒惰,不要多贪酒肉享受;要敬畏天理天命,不要经营太甚;要孝悌酬身,不要妄思损性;要谦恭仁让,自心醒省,自我约東,不要放纵驰鹜等。这些都是儒家伦理哲学提出来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个人修养准则和公共生活准则,其中除有些乐天安命,不思奋进的消极思想外,无疑都是民族文化、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Hash:d6702e7cf37d17c0c5e55b465fa953869a8dcf8f

声明:此文由 金溪小城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