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杜半仙古庙遇险

许昌杜半仙古庙遇险

【民间传说】

许昌杜半仙古庙遇险

文‖魏东周 图‖网络

乾隆年间,有一年冬季大雪已过,暖阳高照,有一男子推辆小车艰辛地向前赶路。车子上有个荆条筐,筐里躺了一个三岁小孩,车后跟着一个40来岁的女人,少气无力地向前走着。

杜半仙从叶县出来,走着走着,就赶上了推车的,答腔问话,才知道男子42岁,李姓叫柱子,女人40岁姓张叫桂花,许昌南屯李村人氏,夫妻俩推车步行沿路串村讨荒要饭到了南阳,碰到乡邻捎信说:你的父母亲说,孙子闹着找爹叫娘,每天哭闹不止,怕哭出毛病来,管着费劲,冬寒岁月里讨荒要饭的也不易,让你们回去。(想看看魏东周老师上回写了啥美文?欢迎点击以下链接:1. 大集体时的困难户咋照顾?听75岁的许昌老人聊聊 ;2. 许昌此地有座意义非凡的桥,饱含一段艰辛火热的往事! )

父母之命不可违,昨天晚上得到的信,夫妻俩今早就从社店动身,到这里走了一百多里路,已经精疲力尽,天色已晚,打算到前边村子里找个地方住下歇歇脚,明天再走。可是没到村子,妻子已经累得走不动了。

杜半仙四下张望,见前面不远处有座古庙,回头对李柱子说:“住前面庙里怎样?”柱子点头同意。杜半仙进庙查看,这庙宇香火不旺,庙房失修,神胎缺色少饰,无人问津。

大家进庙后,小孩唤妈叫饿,柱子找柴生火取暖,杜半仙则寻水进村里买鸡蛋,准备晚饭,听村里人讲,这庙是玉皇庙,敬的是玉皇大帝,很是古老,早些年香火很旺,庙里老道收留信女,不知因何事那信女半夜上吊死了,从此庙里经常闹鬼,老道走了,香火不好,庙里没人敢进好多年了。你们几个胆子真大,今晚可一定小心啊。

听了村民们的劝说,杜半仙心里有数,他把水和鸡蛋拿到了庙里,李柱子已把火点燃,庙堂里温度升起来了,张桂花找了麦秸打了地铺坐在上面,孩子立即扑到她怀里找奶吃。庙堂上点燃了神像前不知什么时间遗留下来的蜡烛,大家有说有笑好不热闹。

杜半仙支锅做饭,张桂花上前帮忙,把红薯洗净放入锅中,快熟时放进鸡蛋,很快鸡蛋红薯汤就烧中了,李柱子吃着红薯鸡蛋说:“谢谢杜先生,今天碰到你,是我们夫妻俩的造化,说良心话,我上有老下有小,自从结婚成家立业有小孩,就是逢年过节,也从来没有吃过鸡蛋。”

他叫儿子给杜半仙磕头,小孩很听话,跪在杜半仙面前磕了几个响头,杜半仙上前将孩子抱起来亲了又亲。

夜静了,杜半仙紧靠玉皇大帝神胎半坐半躺和衣而睡,李柱子只带一被,怕杜半仙冷,就脱了衣服给杜半仙盖身上,又向火里加了些木柴后躺在了妻子旁边,不一会就进入梦乡。

夜深了,火不时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李柱子梦中挖地,累的大汗淋漓,最后一下一撅头,挖出一罐子金银财宝,他激动不已,高声喊叫:“我发财了!”这一声惊醒了妻子和杜半仙,杜半仙站起来出门看了看夜空,进庙继续睡觉。柱子夫妻俩说起了梦中事,都嘿嘿笑了起来。

杜半仙似睡非睡,他想,庙里常闹鬼是何原因?有一女子上吊死了,是因何事殒命?老道又因为什么离庙而去?……正想着,突听到“哈哈哈”一阵怪笑,有一白胡子老汉手持白色招魂幡,满身白衣服,飞进了庙门,直扑杜半仙。

杜半仙早有准备,闪身跃站在神台之上,大喝一声:“何许人也,为何装神弄鬼吓人?我乃许昌杜半仙……”

一听见“杜半仙”三个字,白胡子老汉即收住身形,上前叩拜:“原来是杜半仙亲临庙宇,本人原是本庙老道,今有一事相托……”正说着,他警觉地看了一眼柱子夫妻俩,杜半仙说道:“他们是我的同路人,家境贫寒,是个孝子,为人忠厚老实,是好心人。”

原来老道在此庙四十多年,收些香火钱,要重修庙宇,结果被当地恶霸知晓,利用女奴上吊假死讹诈钱财,老道被迫离开隐居,把钱财放到了庙中一隐秘之处,并时不时装神弄鬼以防他们进庙。老道说自己年龄已大,希望杜半仙能用这些钱财助困救济好人并整饬庙宇,以望它重放昔日光彩。说罢,他给杜半仙李柱子指明埋藏钱财的地方。

看着老道,杜半仙很是感动,他决定开春动工,同李柱子一起把庙宇重修一新,再塑玉皇大帝金身!李柱子一家从许昌南屯李村搬到当地置买了田产,落户安家,过上了幸福生活,而那老道,也在庙里安享晚年,91岁善终,葬于玉皇庙左边岗上。

2021.11.23日写于许昌

【作者简介】魏东周,男,现年75岁,共产党员,原许昌县外贸局畜产公司退休职工,曾在空军六五四部队宣传科工作,在《空军报》《战斗报》《工程兵报》发表宣传报道多篇。退伍后任农村支部书记。爱好写作,多篇诗歌、民间故事作品发在省市报刊及“老家许昌”新媒体等网络平台,现为魏都区作家协会会员,许昌市诗词学会会员,“老家许昌”新媒体优秀撰稿人,著有《老家故事》一书。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本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Hash:70e008f42519c8d0cf272b4d3ca4946e3bf46c97

声明:此文由 你知我知交通事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