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个大日子!增城这些红色印记你应该知道...

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两个决定,分别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一个伟大的民族,一个伟大的国家,总是在对历史的一次次回望中不断汲取前行的力量。

2016年9月3日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1周年纪念日,在不少孩子心中,都有一个做英雄当兵的梦,是慵懒的呆着家里一部接一部的看抗战神剧,还是出门自己亲身去实地一探究竟呢?

增城曾是1938年广州保卫战的前线战场,也是抗日期间粤东地区一个重要的抗日根据地。在这里,曾发生过激励抗日军民的正果阻击战,也涌现出众多抗日救国英雄事迹。金秋九月,让我们缅怀英烈,走读历史,探访八一人民军队的足迹,同时了解全面抗战的故事。

1

荔城街马屋

弘扬民族精神的红色基地

湘赣边纵队增城大队部纪念馆位于荔城街庆丰村马屋社,是一座独具规模的仿古建筑,布局为深16米,广九间44.5米,面积为712平方米。陈列着中国人民游击队粤赣湘边纵队东江三支队六团增城人民常备队第二大队各个时期的战绩和重要人物(如谢光团长和王国祥副团长)功绩历史。

纪念馆内设有中共增城市党史研究室、增队史陈列室。城党史图片展览、增城人民常备第二大队队部(旧址)办公室、增城人民常备大二大队。堂门正门挂一铜牌,镌刻阴文红子:“粤赣湘边纵队东江三支队六团增城人民常备队第二大队旧址。增城人民政府二零零零年十二月十八日”。

2

正果镇白面石村

华南抗日第一枪战场遗址

于正果镇东部的白面石村,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现村内乱石坑、老虎石山一带存有中共增龙博中心县委旧址、东纵北江机关遗址、华南抗日第一枪战场遗址、抗日将士纪念亭和烈士墓等,是难得的缅怀革命先烈,弘扬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旅游景区。

白面石村,虽然只是一个只有200多居民的小村落,但据考证所知,华南抗日的第一枪就是在这里打响的,众多中华儿女在这里承担起民族存亡的重任,充当保家卫国的先锋。而这里的抗日指挥中心,就是增龙博中心县委旧址。后当地政府把县委旧址进行重建,作为抗日事迹的纪念馆。更重要的是,要把它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以告诫后人,勿忘国耻,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中共增龙博中心县委旧址

中共增龙博中心县委旧址位于增城正果镇白面石村,一个建于半山腰的小院建筑,院内有东西两排,每排4间瓦房,院子四周有围墙。曾于1940年4月~1942年5月,作为增城、龙门博罗三县中共县委所在地,主要领导增城、龙门、博罗等地党组织开展工作,为广东东江地区抗日斗争取得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2005年,中共增龙博中心县委旧址被定为增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白面石抗日烈士纪念亭

增城白面石抗日烈士纪念亭位于正果镇白面石村,白面石与乌头石交界处,该亭是爱国人士王雁门为纪念1938年10月国民革命军独立20旅二营官兵在抵抗日军侵略军第一阻击战中鏖战阵亡的官兵而倡建。战役结束后,当地爱国民主人士王雁门发动群众捐资,殓葬国军阵亡将士,并建“抗日烈士纪念亭”,亭内有王雁门的题词:“黄种图存,群英抗日;沙场战死,烈士留芳。”

华南抗日第一枪战场遗址

据考证,华南抗日第一枪是在正果白面石村打响的。1938年10月12日,日军在大亚湾登陆后,分三路进攻增城。19日,中国守军在增城、博罗交界的白面石村布防阻击,翌日即在该村的老虎石顶(山名)与日军鏖战一昼夜,国军阵亡130多人。

目前,在往昔的华南抗日第一枪战场遗址上,当地政府修建了一座宏伟的抗日烈士纪念碑,四周修建浮雕,刻图并说明,重现当年的战争纪实,纪念碑四周建有小广场,用木棉树包围四周,刻一牌匾,简介英雄事迹。对百人墓重新修葺,绿化美化,四周种上杜鹃花凤凰树,营造一片染红的主色彩和烈士洒血的全景。

3

增城革命烈士纪念碑

城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念馆在东湖公园对面荔枝山顶驼。碑高1.1米,巍峨耸立在1.2米高的石米弥座之上。全碑由下而上逐渐收分,上小下大,显得庄严肃穆。碑的底部镶嵌一块黑色大理石,镌刻有介绍增城县自1937年“七·七”事变后建立起中共增城县委和革命武装队伍,先后与日寇、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殊死斗争,终于在1949年配合南下大军131师,解放增城全境的丰功伟绩的碑文。1981年当地人民政府为了缅怀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而竖碑永志。

4

派潭镇小迳村

革命老根据地

潭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到1993年止就有18条村被上级批准认定为革命老区村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小迳村。早在1937年9月,小迳村就成立了由共产党领导的抗日自卫队,一边配合正规军对日作战,一边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小迳村还是东纵北撤复员人员自卫队驻地、东纵四支队基地及中共增城县委(1948年)的旧址、中共增城县地下交通联络总站、1948年县委带领军民进行“小迳反击战”的战场、1949年东江纵队第三支队二、六团增从边办事处旧址,在东江革命斗争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小迳村革命根据地已被广州市委党史办和增城市委党史办确定为“党史教育基地”,派潭镇将在小迳村建设革命斗争史展览馆,张挂近百幅珍贵革命史料照片,再现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历史。

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洇过正义之血;这里的每一块砖头都铭刻过不朽之诗;这里的每一株草木都疯长过野性的传奇。尚不知有多少忠骨埋在这苍翠的青山下啊!小迳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这个当时仅有几百人的小山村,就有81人参加革命。这里曾经全民皆兵。

增城县委旧址

增城县委旧址是一栋当地普通的建筑,青砖墙体,屋顶为木质结构,屋面为黑色燕子瓦。尽管它的周围是残垣断梁,荒草萋萋,却仿佛可以听到当年那金戈铁马之声。

旧址的门楣正中为三个苍劲的大字:山海镇,两侧雕刻着宋刚、宋岳、宋博等英雄的名字,他们曾率部队驻扎在这里,浴血奋战,为解放战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增城县地下交通联络总站

增城县地下交通联络总站设在小迳村。它建于20世纪40年代,前后相距200米有两处联络站,都是比较典型的客家围屋,门口仍挂有解放后颁发给宋刚、宋博的“军属光荣”和“工属光荣”的纪念牌。宋刚的故居现仍有人居住,宋博的故居经过翻新,现保存完好,成为广东红色旅游景点之一。

5

派潭解放纪念园

十七烈士墓园

1949年10月12日,南下大军四野一三一师抵达龙门永汉,分两路向增城进军,一路经正果向增城进发,另一路由浪拔折向都田直插派潭,再进军增城。当夜,直插派潭的四野一三一师三九一团已进驻围园、马村、鹅兜等派潭圩周边村庄,对驻守派潭圩的国民党保安总队张毅大队作了钳形包围。晚上9时,南下大军向敌据点发动进攻。起初,敌人还以为是“土八路”骚扰,负隅抵抗,后见信号弹在夜空闪亮,又有大炮轰击,知道我南下大军已经抵达,便无心恋战,缴械投降。但敌大队长张毅仍带一队人马在博爱堂的炮楼负隅顽抗,后遭我军炮火猛烈轰击,敌人防御工事大部分被摧毁,部队发起冲锋,敌人走投无路,被迫投降。

战斗仅进行半个小时便结束,敌保安大队长张毅、联防中队长温汝钦等官兵全部被俘。拂晓,南下大军又解决了大埔村反动自卫队,派潭宣告解放。在解放派潭的战斗中,南下大军全歼国民党守敌1个保安大队和1个联防中队以及1个地方反动自卫队。为了派潭人民的解放,我南下大军牺牲了17名战士。解放后,派潭人民政府在派潭圩修建了烈士纪念碑,以志纪念。

派潭解放50多年来,派潭人民一直没有忘记为新中国的解放而英勇献身的17位烈士。为了让后辈永远记住他们的事迹,派潭镇决定规划建设“派潭解放纪念园”,使之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增城红色旅游的一个亮点。“派潭解放纪念园”占地面积约13000平方米,除了对原烈士纪念碑进行修缮外,还将增设烈士纪念馆、烈士雕像及烈士纪念林等。

*本文资料来源:《增城文史》

铭记·中国抗日战争71周年

致敬峥嵘岁月

Hash:cf4bc111b7445499dcc926848e5c692c2eea8ad6

声明:此文由 发现增城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