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历史(四)较早迁入的姓氏

陈圳煜

.看看岁月那一边

(四) 较早迁入的姓氏

葵潭一带,最早迁入的到底是哪个姓氏?这个问题跟 “最早有 人定居”一样,确切的“第一个”、“第一户”是无法考证的。另外,葵潭的姓氏上百,先祖的来源地少说有好几百,笔者走访的、翻阅族谱的、上山考察墓志碑文的,只有几十之数,实难得出一个确切答案。这里只说说“较早迁入,且人口形成一定规模或产生过一定影响”的姓氏。

公元 1265 年,魏、杨从福建漳浦迁移到千秋镇,是现存考证得到的最早来葵潭创祖的记录。其后,1368 年,王姓从潮阳仙溪到头屯地界创头屯村(《惠来县志》)。这是周边各村最早的记录。

葵潭镇区里边,基本上在明末清初期间迁来。

长春村的“盐坑黄”、吴、马、郑等姓氏来得较早 。“ 肇居张”、 “德惠黄”则来得更早些,大概在明朝中期 。“肇居张”,也即通常说的“姑婆张”,始祖为肇居公。实际上,乃肇居公之孙无逸公第一个来葵潭创业,时为明朝成化年间(成化一年为1465年。现在肇居公墓葬北侧的山头上立有一块高约 1.6 米的石碑,刻着“宋葵潭始 祖肇居(基)张公墓道”几个字。这个“宋”字,不代表墓葬年代, 估计只是因为肇居公不承认蒙古人建立的“元朝”,自认乃“宋之遗民”的缘故。也不排除肇居公不承认明朝,或是不知道有明朝,像 “世外桃源”的人“不知有魏晋”的可能)。第四世乐叟公时,已颇有家业,其时,有地十八方(注:此处“方”有“片”、“处”之意); 九世祖宏宇公,于崇祯年间联合“德惠黄”及吴氏两姓共围葵潭寨。 “德惠黄”即通常说的“进士爷黄”,始祖为德惠公。德惠公的子孙辈也大概于明朝成化前后移居葵潭,六世祖成轩公参与围寨;进士 爷黄英黄乃元是十一世,主要生活在康熙、雍正年间。围寨的吴姓,是明代状元、詹事府内阁大学士赠太子太保,也即现在新光(溪沙) 祠堂村的一世祖吴宽派系的分支(围寨的吴姓先祖,原在“盐坑黄” 大房祠左侧有一祠堂,大小与惠祖祠相仿,1927 年农民运动中被烧 掉。该祠后厅为平房式盖瓦的建筑)。吴姓还有其他先祖,如“敦伦 堂”善士公,其派系也有一些分支较早来到葵潭。长春的“盐坑黄”,也称“石鼓巷黄”、“原祖黄”,始祖伯原公于清朝康熙年间来到葵潭,及至孙辈,就颇有建树。如前文的黄有赞,官至江西新城县正堂; 黄有郁,为吏部候选县左堂。后者也即现在后辈称为“郁祖公”的,在葵潭留下了较多的实物及文字资料,如“原祖祠”、“大房祠”;乾隆三年(1738)为其母官氏修建 “节孝亭”的“天褒节孝 ”碑(亭 于文革期间毁,碑存,仍有“石亭巷”的称呼);建“植葵轩”训导子弟的大石碑及碑文等。

玄武一带,绝大多数人都认为“石锣(罗)鼓(古)”、“阎(严) 罗王”来得较早。很可惜,五个姓氏的族谱,也跟葵潭其他很多姓氏一样,在土改、破 “四旧 ”期间上缴或烧毁,现在只能从墓葬的碑文上看出较早的是“康熙”字样。严姓还有“严公山”、“严厝围”、 “严厝池”、“严厝埔”等地名流传至今。林姓来的先祖也有多人,比如“河田林”、珠勤公的洛洲世系林,等等。不过,据考证,都不是前文“林厝乡”的林氏。“林厝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现在已经查不到资料。现在的林姓,以 “林厝底”的林姓来得较早。这一派系,是仲玉公于明末从河田迁移来的,通常也称为“河田林”。仲玉公来的时候,“林厝底”这块地方还称为 “兵营园”,意思指兵营虎头寨占山大王的队伍在这里转运粮草的一个地方。若以仲玉公为第一世,则第五世浩祖,于雍正前后就已经使家业发展得大为可观,现在保留着的“山祖祠”等大批建筑基本上由他所建。据说,林姓到这里的时候,前面五姓已经先到了。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山祖祠”修建的时候,“佛祖庙”已经建成。也就是说,比“山祖祠” 更早一些,雍正年间,修建 “佛祖庙”的时候,庙主高姓,已经在葵潭创下相当规模的家业了。此外,卢、侯、苏、陈等几个姓氏,来得也较早。

吉成古称“旧铺”,是目前镇区三村最早有人居住的地方,但那个时候到底居住哪些姓氏,现在已经很难考证,能够找到较为确凿的证据来证明迁入年代的,是王、庄、刘这些姓氏。其他,如原来老牛皮寮的“黄洋黄”,来的时间在三百年左右。现在“邱厝园”的祖先“河源邱”,听说在“黄洋黄”之前已经到来。“黄洋黄”和“河源邱”,可以说,也是目前吉成来得较早的姓氏。戏院东侧的“杨桃脚黄”,据说祖先在明朝期间就已经来此创祖。

葵潭来得较早的姓氏,还可以从一些石碑上查证得到。现在葵阳街头玄武牌楼下有一块题为 “周道如砥”的石碑,刻于雍正十一 年(1733),记录了当时修建葵阳段官道的情况。碑上除了以上提到的各个姓氏,还有“许、谢、冯、傅、巫、邓、曾、李 ”等。乾隆 四十八年(1783),重建佛祖前面“葵埠正门”的碑记上有“戴、蓝、 连、邹、周、钟、徐、詹 ” 等姓氏(这块碑记还有一个时间是同治 十二年,1873 年,估计是重建的时间)。

实际上,正如《惠来县志》记载的,明末清初,来葵潭创业的人口,是从“福建漳州等地”“大量涌入”的。也就是说,早期来到葵潭的,并不仅仅是以上谈到的这些姓氏,限于篇幅,本文只能简单列举上面一部分。

主 编:陈圳煜

百花文艺出版社

新大陆丛书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本公众平台经著作权人书面授权转载

Hash:a500d8e2d4fc7ea160f90201f4e95169b2bbf916

声明:此文由 葵潭之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