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利用“姑苏模式”,奥利给!

今天(10月18日)

苏州日报》头版刊发文章

聚焦古城文物保护利用

一起来看看保护区、姑苏区如何创新模式

赋能古城高质量发展!

近日,《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古建老宅活化利用蓝皮书》正式发布——

创建文物保护利用“姑苏模式”

《苏州日报》2021年10月18日A01

10月7日,国庆长假的最后一天,一场声势浩大的一年冲刺誓师大会在姑苏区举行。会上,《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古建老宅活化利用蓝皮书》正式发布,这是姑苏区作为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对 古建老宅保护利用工作进行的一次系统发掘与成果展示。

“‘蓝皮书’从 人文历史背景、建筑特色、活化利用模式、社会与经济效益等维度系统梳理、总结提炼30处古建老宅活化利用典型案例,不仅为姑苏区古建老宅活化利用成果‘代言’,也是姑苏区古保委深入推进一年冲刺行动计划的生动体现,更是姑苏区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一次主动作为。”姑苏区古城保护委员会规划保护处处长王永法说。

多维度协同发力

健全预防保护体系

“这里的木头立柱怎么越来越细了?”近日,姑苏区沧浪街道道前社区网格员王方在进行不可移动文物日常巡查时发现,位于庙堂巷16号忠仁祠走廊内的木头立柱,因周边住户电瓶车转弯经常发生剐蹭,导致立柱越来越细,存在安全隐患。他第一时间将该现象上报苏州不可移动文物巡查App,并汇报街道城市保护建设处,联系相关部门到现场进行勘察。目前,管理单位正在抓紧制定修缮方案。

文物安全是

文物工作的底线、红线、生命线

是文物保护利用的前提和基础

姑苏区拥有各级文保单位 18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23处。

作为苏州人文积淀最为深厚、文化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姑苏区常态开展文物安全网格化巡查。各属地街道充分发挥“铁脚板”作用,把辖区内的古建筑、古桥、古井按照网格划分至基层网格,利用基层网格力量针对文物安全、消防设施、私搭乱建等情况进行日常巡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市文物部门指导下,不可移动文物社区巡查逐步推进。2019年,姑苏区以双塔街道为试点,对该街道辖区 69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了11轮巡查;2020年10月,不可移动文物社区巡查推广至沧浪街道,该街道完成了对 16处不可移动文物的3轮次巡查。“社区巡查主要围绕 建筑实际、违章搭建、消防设施、电气管线、白蚁蚁害以及避雷设施等展开。”沧浪街道城市保护建设处处长周立帆说,不可移动文物大多存在居住人员复杂、房屋破损、环境脏乱、基础设施缺乏等情况,“开展日常巡查,一方面能够使相关职能部门实时了解不可移动文物的真实情况,并对存在问题作出及时处理;另一方面也能将不可移动文物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进行弘扬,使历史传统文脉得以延续。”

文物建筑保护

还需要各部门

密切配合,协同发力

据悉

作为直管公房文物建筑的管理部门,姑苏区住建委不断加强日常安全监管,创新管理途径。2018年以来,区住建委陆续对10多处文控保建筑实施修缮。2019年起,在非居住类文控保建筑中分类试点推行 “古建筑综合险”“财产险”“火灾险”等房屋租赁保险制度,并为39处居住类文保单位购买居住房保险,涉及建筑面积 近5.4万平方米,居民 1119户。

区国资办全面梳理区属国资公司管理、使用文保单位、控保建筑清单,为区属国资公司管理、使用的 34处文保单位、控保建筑 建立档案,组织完成了对冯桂芬祠、曹沧洲祠等文物建筑的 保护修缮。

此外,区古保委全面落实文物安全责任,组织相关街道签订区管文物保护单位责任书,先后完成了 横塘驿站的保护修缮以及 胥门南段城墙保护修缮、亮化提升。

数字化信息采集

提供文保精准依据

近日,位于盛家浜5号的舒适旧居文物建筑数字化保护项目悄然启动。工作人员借助全景照相机、三维激光扫描仪和无人机等现代科技设备,对建筑进行空间信息采集,后期将通过多源数据融合技术、色彩真实性还原技术、多尺度三维重建技术等进行采集数据处理,最终生成文保建筑三维全景模型。

据悉,舒适旧居建于清末民初,现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当代中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舒适先生童年时曾在这里居住。“通过数字化信息采集,全方位展示文物建筑风貌,原汁原味保留‘古城DNA’,为后续开展文物建筑保护修缮提供精确依据。”苏州市测绘院有限责任公司测量组组长赵亮说。

文物建筑数字化保护项目是古城历史文化遗存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姑苏区积极开展保护对象普查,对保护区范围内的文物保护单位、控制保护建筑等19类保护对象进行了全要素的信息采集,首次全方位摸清各类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底数,并同步建成了古城保护信息平台,实现了古城保护、文物保护的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全区启动文物建筑数字化保护,实施 “文物建筑DNA结构建模工程”,运用现代技术全方位采集文物建筑信息,构建文物建筑数字模型,建立文物建筑数字化档案,为日后文物建筑保护修缮、展示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据介绍,姑苏区文物建筑数字化保护项目首批选择了三茅观巷沈宅洪钧祖宅等4处居住类文保单位作为试点,目前已经完成的 三茅观巷沈宅、陆润庠故居叶天士故居3处文保单位共采集数据 114.2亿个,形成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94张,分别构建倾斜真三维模型、精细三维模型。目前,洪钧祖宅的信息采集工作已进入查漏补缺阶段,数字化模型构建以及其他相关成果正在同步制作。

舒适旧居是姑苏区文物建筑数字化保护项目中第二批文物建筑空间信息采集的首个项目。“到明年10月,我们还将完成对大石头巷吴宅、盛宣怀故居、吴梅故居3处文保单位的数字化信息采集及三维建模,为保护修缮提供数据支撑,为文物建筑研究、展示以及其他利用工作提供创新服务。”王永法说。

多途径活化利用

探索文脉传承新路

今年8月11日,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管委会与万科股份、园林集团三方举行战略合作签约,成为多方关注的“高光时刻”。签约仪式上,由市、区共同出资组建的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更新置业有限公司与万科股份全资子公司广东瞻云酒店管理有限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一期合作将聚焦古城32号街坊保护更新,依托畅园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畅园及其周边古建老宅活化利用为抓手,借助有熊品牌效应, 打造精品园林酒店,探索活化利用、动态保护新路径。

多途径探索

拓展社会力量参与渠道

多渠道展示

推动姑苏文脉传承

今年以来,姑苏区积极探索文物建筑保护修缮新模式、新途径。以钱伯煊故居、苏肇冰故居等为试点,纳入城市更新试点项目,并采用EPC模式实施保护修缮,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共同参与文物建筑保护修缮。同时,姑苏区不断拓展文物建筑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继苏州生肖邮票博物馆设立于吴一鹏故居“玉涵堂”后,2021年,姑苏运河文化展示馆在玉涵堂西二路开馆,展馆以运河文化为纽带,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巧妙地融入文物建筑,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今年,姑苏区还启动实施名人记忆延续项目,通过后人寻访、居民走访、古籍查阅等多种途径开展历史名人文化梳理,形成丰富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区古保委组织对曹沧洲祠等6处名人故居进行文化展示,梳理名人在品德、学术、治绩等方面的突出成就,总结和凝炼展示主题,讲述地方名人故事,宣传弘扬“以文报国”的家国情怀。 目前,沈瓞民故居等4处名人故居已完成文化展示布展。

姑苏区古保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区一年冲刺誓师大会吹响了“主动担当、奋勇争先、高效务实”的冲锋号角,姑苏区古保委将通过梳理典型案例基本情况、分析活化利用做法、总结活化利用经验,发挥典型案例示范带动效应,把优秀的文物建筑打造成为传播、展示江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吸引更多力量参与,赋能古城高质量发展,“将以示范区创建为契机,结合打造‘江南文化’品牌、做精‘苏式生活典范’,使保护成果更多惠及社会、惠及民生。”

姑苏发布出品

来源:苏州日报 胡毓菁 笪博

编辑:王秋倩

点赞+在看!

马上分享小伙伴 ↓↓↓

Hash:c5bc5443d8b26794c2fa44531a089b52622cd97e

声明:此文由 温州人的线上宝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