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游子找到家乡的站牌 |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龙门雕像再研究

西方学者调查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余波之后的二十世纪初,这一著名遗址的雕像始遭盗凿,并流散于商人与藏家之间。龙门雕像以及据传出自龙门的雕像,在1918年首次入藏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下文简称大都会),其自此成为了各展览及学术出版物中的主题。本文通过对其图像、风格、来源地、真伪甚至周边环境等因素的探讨,为我们溯源流失文物——特别是流失的不可移动文物,提供了一种研究范式。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国馆,有一处独特的院落,曰“明轩”。

大都会有两尊龙门雕像可追溯至其石窟原址。一尊是佛陀弟子迦叶的头像(下图一)。虽然前辈学者们确认迦叶头像是出自龙门,但关于其确切位置仍存疑惑。

图一 迦叶头像 河南龙门石窟药方洞 北齐,公元6世纪下半叶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迦叶

头像具有古代老僧方颐、微笑、深皱纹的特点。1981年当这尊头像在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展出时,它被描述为“罗汉”。

图二 一佛二弟子造像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方洞 北齐,公元6世纪下半叶

(图片采自Edouard E. Chavannes, Mission Archéologique dans la Chine septentrionale, Paris, 1909, plates part Ⅰ, no.350.)

1960年,当这尊弟子头像入藏大都会时,即有学者观察到其与沙畹1909年出版的《北支那考古图谱》插图V窟中心主尊坐佛左侧立胁侍弟子的头部极为相似(上图二)。

1965年,大都会东方艺术馆助理策展人周方(Fong Chow)认识到V窟即药方洞,位于大卢舍那像龛与古阳洞之间,并进一步确认该头像为迦叶头像。

图三 佛陀及其胁侍像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药方洞 北齐,公元6世纪下半叶

(图片采自龙门文物保管所编《中国石窟:龙门石窟:第2卷》,文物出版社,1992年,图144)

据龙门石窟研究所研究员王振国介绍,药方洞内流失的迦叶头像受损部位高53厘米(上图三)。这一数据与大都会所藏迦叶头像尺寸恰好匹配,由此可证实其确实出自龙门石窟药方洞。

同迦叶头像的情形一样,通过观察样式与风格,确认了另一尊头像的原始出处(下图四)。

图四 菩萨头像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擂鼓台中洞 唐代,约公元684~704年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借展私人藏品(1967-73)

菩萨

椭圆形的饱满面颊和耳垂下的两个小球状饰具有唐代菩萨的特征。头像略向右倾,表明菩萨原应立于主尊左侧。

作者发现常盘大定和关野贞于1926年前拍摄的照片中,有一张菩萨头像与这尊头像一模一样(下图五)。该菩萨立于未来佛弥勒左侧,而该弥勒佛则位于龙门石窟东山擂鼓台中洞东壁(正壁)中央。现在该窟的弥勒佛头部为晚期复制品,其低劣的品相说明了这一点。

图五 弥勒及二菩萨像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擂鼓台中洞 唐代,约公元684~704年

(图片采自龙门文物保管所编《中国石窟:龙门石窟:第2卷》,文物出版社,1992年,图256)

东壁的弥勒佛及二胁侍菩萨是擂鼓台中洞的主要造像。南、西、北壁下部是一组二十五尊罗汉。这座洞窟原名“大万五千佛龛”,题于入口上方,得名于窟内四壁密刻的一万五千尊小坐佛。

老照片(上图五)和新照片(下图六)中都表现了该菩萨立于主尊佛陀右侧,其左臂下垂,持净瓶的方式与龙门石窟的唐代观音像相似。

图六 菩萨像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擂鼓台中洞 唐代,约公元684~704年

(图片采自Tokiwa Daijō, Sekino Tadashi, Shina Bukkyō shiseki: vol 2, Tokyo, 1926-38, pl.74.)

大都会收藏中有数尊雕像可追溯至龙门石窟,但尚且无法确认其具体位置。有一尊被二狮胁侍的交脚坐姿菩萨像表现的是弥勒(下图七),他在兜率天宫生活,将在未来婆娑世界降生成佛。

图七 交脚弥勒菩萨坐像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 北魏,约公元493~504年 石灰岩 高45.7厘米,宽26厘米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1939.190)

弥勒

头戴高冠,脸型及身躯修长,帔帛交叉于腹前,右手施无畏印,左手垂于膝上。所有这些均是古阳洞上部所见北魏弥勒菩萨像的典型特征。

这尊菩萨像的特征与493年北魏孝文帝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至504年宣武帝在位期间,雕凿的弥勒菩萨像相似。

早在1944年,大都会东方部策展人普爱伦(Alan Priest)就提出这尊雕像是出自古阳洞。而据王振国称,古阳洞约有79尊弥勒菩萨像遭到了毁坏,其中约有50尊被从洞窟上部完全凿走。该弥勒像横跨其下方的两个拱形佛龛,但笔者并未发现古阳洞佛像的受损部位有与其下部佛龛断面相合者。不过洞窟崖壁上部有少数几处崖体被完全损毁,该弥勒菩萨的原始位置可能就在这些被毁崖面的某一处。

图八 弥勒菩萨头像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 北魏,约公元493~504年 石灰岩 高34.9厘米,宽17.1厘米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1941.98)

大都会的另一尊菩萨头像(上图八),同样展现了古阳洞崖壁上部的交脚弥勒像的典型特征。根据这尊头像高约35厘米的规格,可推测其原来的弥勒像一定比图七所示弥勒像体量更大。

除图像特征之外,雕刻痕迹也能帮助我们鉴别原属龙门的雕像。一尊浮雕的交脚弥勒胁二狮像被认为是龙门石窟五世纪晚期或六世纪早期的作品(下图九)。

图九 交脚弥勒菩萨与二狮像 公元20世纪早期(?) 石灰岩 高45厘米,宽34.9厘米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1985.214.139)

其坐姿、手印及服饰,胁侍的动物及造型清瘦风格,都让学者们想起古阳洞的北魏交脚弥勒菩萨像。

图十 交脚弥勒菩萨与二狮像(局部)

不过这尊弥勒像的冠顶部并无装饰,相反,在冠正面上缘可见一个半月形图案。冠中间的小坐佛以一种不常见的方式双手施禅定印(上图十)。小坐佛所在的尖拱形龛两侧是两个花瓣,但它们与弥勒头冠常饰的忍冬花(下图十一)或圆花不同(如古阳洞所见)。

此外,该像身上还可见到未抛光的刻痕。这些特征表明其雕刻的年代要晚得多,可能是二十世纪早期,而不是一千五百年前。

图十一 古阳洞高树龛释尊佛首

资料来源:《美成在久》2017年5月刊,第105页;《殊途能否同归:文物回流背后的现实与省思》

古阳洞是龙门石窟群中开凿年代最早、雕刻装饰最为精美华丽、造像题记最多的一窟,遭受的破坏最为惨烈。该佛首高32厘米,雕刻刀法洗练,具有典型的北魏后期龙门造像“秀骨清像”的艺术风格,处于云冈风格转为龙门风格的过渡时期。经勘查,该佛首与古阳洞高树龛中释迦摩尼佛身的盗凿痕迹吻合,从而证实为高树龛释尊佛首。

菩萨头像 公元20世纪早期(?)

石灰岩 高24厘米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1921.175.406)

雕凿于北魏晚期至唐代早期的龙门石窟,代表了中国佛教艺术繁荣时期的都市风格。石窟内现存造像的特征,是鉴别据传出自龙门石窟雕像的标准。由于文献记载有限,如若无法确定某尊造的原初位置,那么将其研究细化至一个可能的出处亦十分必要。另一方面,厘清据传出自龙门的存疑雕像的周边环境,同样有助于我们理解一件作品的特殊性。

相信

我们掌握的原属龙门雕像的信息越多,就越能清晰地显现遗址的原始特征。而溯源西方藏品中的雕像正是这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节选自7月新刊《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龙门雕像再研究》,作者Chang Qing (常青)为美国达拉斯亚洲艺术博物馆研究员;原刊于ORIENTATIONS 英文版2007年1~2月期。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本文作者常青继佛利尔美术馆后展开龙门石窟雕像研究的第二家西方博物馆。两篇研究均刊载于《美成在久》2017年7月刊,总第18期。

7月新刊热卖中

Hash:02c4463624c55a82855ea86639600614a3ea4fa4

声明:此文由 楠书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