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应芬:这个广州老人不简单

古应芬(1873—1931),字勷勤,亦作湘芹,祖籍广东梅州,生于番禺东山寺右村。父亲古介南是个商人。古应芬自幼好学,经史词章,莫不用心研治。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古应芬考取秀才。他这时已有反清的革命思想,史坚如谋炸两广总督德寿,古应芬曾从旁协助。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古应芬与朱执信、汪精卫、胡毅生等人在豪贤街西庵书院组织群智社。光绪三十年(1904年),古应芬考取广东留日官费生,与朱执信、汪精卫等人同赴日本,入读东京法政大学

左图 古应芬 右图史坚如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古应芬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当时同盟会同志公认孙中山最重要的助手有六人,所谓“上三”与“下三”。“上三”指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下三”指朱执信、邓铿、古应芬。在这六个人当中,四个都是在仓边街长大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惊叹的现象。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古应芬毕业归国时,已成为坚定不移的反清革命者。他历任广东法政学堂编纂、广东咨议局秘书等职,秘密开展同盟会工作。广州新军起义、“三·二九”起义、辛亥广东光复之役,都有他活跃的身影。

辛亥革命后,胡汉民任广东都督,古应芬任都督署秘书长,在越华路都督署工作。其后又参与二次革命、讨袁护国、护法、东征、北伐等重大事件,历任广东政务厅长、大元帅江门行营主任、大本营行营秘书长。“六·一六”事件后,孙中山指挥海军与粤军对抗,古应芬冒着枪林弹雨,登上军舰,随侍孙中山左右;1923年粤军进攻广州,许崇智在东江顽强阻击,但孤军深入,岌岌可危,孙中山亲赴博罗督师,古应芬又随侍左右,在炮火纷飞之间,经历了九死一生的险境,事后撰有《孙大元帅东征日记》一书。

上 左图 胡汉民 右图 廖仲恺 下 左图 朱执信 右图 邓铿

1925年7月,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古应芬是16位国府委员之一,兼广东省财政厅长。后历任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长、文官长等职。1931年,蒋介石与胡汉民在约法问题上发生冲突,蒋介石把胡汉民软禁于南京郊外小汤山。这一事件,引起全国政治形势的剧变。

古应芬以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名义,联合林森、邓泽如、萧佛成三位国民党元老和监委,从广州发出弹劾蒋介石的通电,历数其违法乱党、窃夺军权、潜植羽翼、养兵自重、剿共不力、操纵金融、迫害功臣等七大罪状。广东第八路军总指挥陈济棠率先通电响应。李宗仁、白崇禧、张发奎、唐生智等几十人,先后通电拥护四监委,声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汪精卫在香港号召以辛亥、丙辰(讨袁)两役为样板,辛亥革命的目标就是推翻清朝;丙辰革命的目标就是推翻洪宪帝制,这次的目标就是驱蒋。

反蒋的国民党政治势力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准备另立国民政府。宁粤双方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恰在此时,“九·一八”事变爆发,国难当头,古应芬毅然放弃反蒋主张,同意宁粤双方举行和谈,以解决纷争,共同抗日。蒋介石也承诺只要宁粤合作,他可以下野,并把胡汉民释放出来。最后双方决定在上海举行谈判。古应芬是谈判代表之一,但因患牙疾而不能北上。1931年10月27日,宁粤和平会议预备会在上海开幕;28日,古应芬因拔牙发生血液中毒,经抢救无效,在广州逝世。

上 左图 李宗仁 右图 白崇禧 下 左图 张发奎 右 唐生智

古应芬在广州的寓所,位于仓边路与越华路口交汇处,是他祖父在当清朝守备(官职)时置下的产业,原地址为“东岳二约48号”,因附近有东岳庙,越华路东段民居自别为约,分首约、二约等。朱执信去世后,古应芬在自己家的后面,为朱执信妻儿购置一所房屋,并且开了一道横门,让两宅可以相通。古应芬去世后,政府在仓边路古宅兴建三层骑楼建筑,在中座(古应芬父亲古芥南的房子)建古勷勤先生祠。该建筑于2009年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广东省政府在中国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表决,成立广东省立勷勤大学以纪念古应芬。1934年,广东省政府将广东工业专门学校、广州市立师范学校合并为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工业专门学校改为工学院,市立师范学校改为师范学院,另增设商学院。1937年工学院并入中山大学工学院,1940年师范学院独立为广东省立文理学院,1945年商学院更名为广东省立法商学院。1951年,广东省立文理学院改为华南师范学院(华南师范大学)。

Hash:ddc59392e839ae59df1bd89c853a5043a3f61373

声明:此文由 历史现场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