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考古又有重大发现!找到了……
160余件先秦遗物,
广州所见玉质最好、
保存最为完好的有领玉镯……
8月27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黄埔榄园岭遗址发掘现场介绍了此次发现的最新成果。
▲榄园岭遗址航拍图
2020年7月和2021年4月-5月,配合黄埔区国有土地出让,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出让地块中涉及的榄园岭遗址剩余部分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
并于2021年6月起对勘探发现的
先秦文化遗存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
实际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
目前已清理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早商、西周至春秋时期共两个时期的文化遗存,清理墓葬、灰坑、窖穴等遗迹200余个,其中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早商时期墓葬共6座、灰坑96处、柱洞47处、沟6条,西周至春秋时期墓葬52座、灰坑23处、柱洞4个,出土陶、原始瓷、青铜、玉石器等各类遗物160余件(套)。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强禄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本次发掘清理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早商阶段的遗存文化内涵与邻近的汤村茶岭-甘草岭遗址、沙岭遗址第一期遗存、黄田村陂头岭第一期遗存相近。
西周至春秋时期遗存以墓葬为主,
年代以西周早中期为主,
是本次考古最重要的发现,
填补了中新广州知识城区域
西周早中期遗存的空白。
发掘的墓葬中,
M100是目前榄园岭墓地等级最高的墓葬,
随葬品中的有领玉镯
是目前广州所见
玉质最好、保存最为完好
的有领玉镯。
▲M100出土器物
▲M100出土玉环
有领玉镯
是一种很有“故事”的器物。
张强禄在《从华南所见有领璧环看夏商礼制南渐》一文中指出,包括它在内的“有领璧环”当是从中原肇始,随着夏商周王朝的更替自北而南渐次传播。从它们的传播过程,可以“窥探中原夏商礼制如何波浪式地浸润岭南,推进岭南中国化的历程”。
有领玉镯也被称作“有领环”“T字形环”“凸缘环”“凸唇环”“有领镯”“凸唇璧”“凸好郭璧”等。
《尔雅·释器》有“肉(边宽)倍好(孔径)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的说法,但从当代考古实践中错综复杂的发现来看,很多时候“环”与“璧”并不总能很好地从形态上区分开来。
根据尺寸大小和墓葬中的出土位置分析,“环”多是可以戴在手上或脚上的,而“璧”显然是作为仪仗、祭祀或殓葬的礼玉而非腕饰来使用的。
强禄告诉记者,榄园岭遗址发现的这件东西位于墓主的腕部,所以可以判定为镯。与之类似的情况,是增城墨依山发现的玉镯。
有领玉镯(有领璧环)的起源
是考古界一个难解的谜题。
它们常与牙璋伴出,张强禄比较倾向于“牙璋和有领环起源于夏族发祥地的豫西晋南,与陶寺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夏文化的产物”。
张强禄表示,从玉环的使用方式来看,“与殷商墓葬出土有领璧环的情况相同,都是作为装饰用玉而非祭祀礼玉来使用的,而与川西平原三星堆文化和十二桥文化瘗埋礼玉祭祀神灵的风俗决然不同,至少从功能上说明岭南地区所见有领璧环不是古蜀文明影响下的产物。”
▲M62出土陶罐
▲M63出土玉玦
▲M70出土陶纺轮
榄园岭遗址所在的中新广州知识城地处流溪河流域与增江流域之间的河谷地带,结合近年来马头庄、陂头岭、茶岭-甘草岭、沙岭等先秦遗址的考古发现,可以明确先秦时期这一区域是一条重要的人类活动和迁徙走廊,在珠江三角洲乃至岭南地区早期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来源:广州日报综合中国广州发布、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维宣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陆凯声
Hash:5850183f228f2ec79b20a83496ace29df8e51163
声明:此文由 本地正经事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