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台北故宫的学者告诉你,中国画应该怎么读

懂不懂艺术都能看懂的⇡象外

南宋,马麟,夕阳秋色图

那句“山含秋色近,燕渡夕阳迟”,真是大美。

中国文化很有意思,有时候一个字的差别,就可以看到内涵的不同。比如中国画,老一辈人往往用“读”,而不用“看”,来形容对画的欣赏。

看中国画,虽然不用“读”出声来,但至少也得像“读”书一样,透过画面“读”取诸多的信息。

中国画固然属于“视觉艺术”,但一个“读”字,表明它可不仅仅是为了你的视觉享受而存在的,也不是有眼睛就能“看”出个所以然来。进一步来说,要真的读懂中国画,你得有文化,知道从哪里开始读——

这就是为什么,今天我们要给你推荐这两本书的原因:

《李霖灿读画四十年》

李霖灿 著 / 中信出版社 / 2018年4月 / 68元

《中国美术史》

李霖灿 著 / 中信出版社 / 2018年4月 / 88元

先大概介绍一下作者:

李霖灿先生1913年生于河南辉县,原修业于杭州艺专(即现在的中国美术学院),1938年毕业后到云南丽江一带研究纳西文;1949年赴台,任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1965年台北故宫落成后,受台大历史系之邀请,开授“中国美术史”前后长达二十年;1984年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任上退休;1999年去世。

台湾大学陈葆真教授回忆说,当年李霖灿先生在台大的课盛况空前,原可最多容纳六十人的教授,往往挤得水泄不通,外面的人只能踮起脚尖,将上半身探进窗口旁听。

为什么李先生的课如此受欢迎?陈葆真认为,一是当时台大并无通识课程,这门课是唯一的艺术导论;更重要的是,台湾当时经济水平不高,一般人生活艰辛,全台北市只有台北故宫博物院、历史博物馆和省立美术馆有些展览,艺术图书更是稀少且价格昂贵,普通人哪里有条件去欣赏艺术。在这种情况下,李霖灿课上播放的幻灯片,包括他讲授的教材内容,便成为人们难得亲近艺术的机会。

演讲中的李霖灿先生

在《李霖灿读画四十年》的序言中,陈葆真写道:“李先生的声音沙哑,语调低沉和缓,言谈风趣,听者在自然愉悦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随他走进了中国古代艺术殿堂,随他神游云冈龙门敦煌的石窟艺术,历览古代书画和器物世界的多彩缤纷。”

时至今日,李霖灿的授课方式仍令人向往——他有时候安排学生到台北故宫看真迹,有时候配合当时展览,“更有一次带我们去坐在东吴大学旁边外双溪的大石头上,在哪儿都讲了一堂中国山水画”。而且他的课没有书目,没有讲义,也没有阅读作业和考试,只要求一篇期末书面报告。

换句话来说,那是以激发兴趣、陶冶情操为导向的“素质教育”,重要的不是让学生记住多少“知识”,而是让艺术真正走进人的心灵。就像他在给台大历史系开课时说的:

“来此上课有两个想法:一是搭建一座从台大到台北故宫博物院艺术桥梁;二是送给大家一副艺术眼镜,使大家都能看到艺术之美,造化之奇。”

看到没有?我给大家强调一下这两个词:“艺术之美”、“造化之奇”。

不过,这副“艺术眼镜”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这个时候就能看到老一辈学人的可爱之处了——

与很多教科书式的美术欣赏书籍不一样的,李霖灿没有一上来就跟大家讲艺术的定义、概念、历史,也没有按照从古至今的时间线索来梳理美术史,而是开宗明义就教大家:

慢下来——

《读画四十年》的第一讲,题目叫《忙迫与从容》,开头就借南宋马和之的《闲忙图》,来表达他对当今世界的惋惜:

“……现在的生活情趣,只剩有一个‘忙’字可以存在来,大家见面,第一句话总是近来‘忙’得如何?”

工作忙,生活忙,聚会忙,真是分分秒秒都在忙。但在古时候,“闲”才是主流。

中国士人追求隐逸闲适的传统,在诸如明代周臣的《闲看儿童捉柳花》,明代仇英的《松亭试泉图》,以及更早之前北宋赵克敻(这个字读xiong四声或xuan四声,“远”的意思)的《藻鱼图》,北宋刘寀(读“采”)的 《落花游鱼图卷》,南宋范安仁的《鱼藻图卷》等人的画作中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北宋,刘寀,落花游鱼图卷

鱼或许有闲有忙,但看鱼的人多半是不忙的

宋,赵克夐,藻鱼图

宋画的栩栩如生,关键不在形似的“栩栩”,而在表达生命的“生”

明,周臣,闲看儿童捉柳花

明,仇英,松亭试泉图

喜欢“试”这个说法

白石也在画中表达过对“闲”的态度,他有一张画,叫《三余图》(Sorry,找不到原图),画上题字云:

“画者工之余,诗者睡之余,寿者劫之余,此白石之三余也。”

齐白石的“三余”,并不是我们现代人理解的无所事事、killing time或者瞎耽误工夫,而是有着更深的意思。就像李霖灿在书中写的:

“他原本是木匠,木匠应该做工,但是工作之余,也来挥洒几笔水墨丹青。他原来并不想写诗,但是‘睡觉东窗日已红’之后,兴犹未尽,也偶尔来歌颂一下‘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四时佳兴与人同’,不亦是充满了生之乐趣吗?至于‘寿者劫之余’,那是对高年长寿的歌颂,在兵荒马乱的二十世纪中还能活到九十几岁的高龄,不是也可以来浮一大白吗?”

生活越是忙迫,内心越想追求从容。李霖灿引用宋代无门禅师那首著名的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并改之为“若无忙迫在心头,日日都是好时节”。

所以,老一辈学人,注重忙而不迫,“不疾而速”,这些基本态度也是欣赏艺术的态度和方法,大家不可不注意。

李霖灿的这本书,初版名为《艺术欣赏与人生》,因此处处强调艺术与人生的关系。这一主题,贯穿本书的所有章节。

讲完“忙与闲”,他的第二讲说的是中国文物上表现出来的幽默感,“用以增强我们的文化信心”;

内文的图片。图文并茂,也是本书的特色

第三讲,专讲苏东坡这个案例;

北宋,苏轼,寒食

第四讲,通过骏马图,讨论美学上形似与神似的问题,“破除形似主义的浅陋”;

唐,韩干(传),照夜白图

第五讲,论顾恺之的人生艺术和中国画的传模移写;

唐,敦煌壁画,维摩诘像

第六讲,论中西艺术思想之异同;

文艺复兴时期丢勒的兔子和北宋崔白的兔子,这样的“图像学”比较,在书中也不少见

第七讲,论诗情、画意、哲思;

南宋,马远,寒江独钓图

……

这样一路讲下来,读者就顺着老先生的目光,一一触及文物之历史,花鸟画、墨竹画、山水画之境界,书法之象征,石头、陶瓷之美,笔墨线条之层次,道释画之真意,作者最后还以纳西族象形文字经典之故事,论生死大义。

我们在一开头就说,中国的传统画不能只是“看”,还要懂得怎么去“读”,因为它不仅仅给你提供视觉上的愉悦,也为世人释放更多关乎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信息,值得现代人一再回望、凝视,重新发现“艺术之美”、“造化之奇”,并思索艺术与“我”的关系。

老一辈学人是可爱的,就像我们以前采访过的艺术史学者徐小虎先生(感兴趣的,戳这里:专访徐小虎:不喜欢中国古画?那可能因为你看的是假画),接人待物都让人感觉亲切——可以想象,如果现场听李霖灿先生的课,也会感受到他的和蔼可亲。

最新这一版本的《中国美术史》实物图

《中国美术史》这本书(原版名《中国美术史稿》),我们在很早前的另一条微信里有提及(戳这里:2018年,让这些书提升你的艺术品味(理想国专辑)),其实就是李霖灿给台大历史系授课内容整理而成,这次再版,亦可算是读者的福音。

与《读画四十年》相比,《中国美术史》更像是一本条理清晰的进阶书,它全面地介绍了中国传统艺术,名人、名作一网打尽,提供的插图之丰富,也足以让读者大饱眼福——不要忘记,台北故宫博物院里藏了多少精品,而作为研究员和副院长的李霖灿,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

值得额外一提的是,1960年代,李霖灿慧眼独具,发现了北宋名家范宽《溪山行旅图》中藏在树里的签名,这为鉴定此为范宽的原作提供了确凿的证据,揭开了近千年来艺术史上的一大谜团。

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以及隐藏在树木阔叶缝隙间的画家签名

作为纳西文化研究者和美术史研究专家的李霖灿先生曾说,自己“一生中只做两件事,一是玉龙观雪,一是故宫读画,足堪告慰的是,入两座宝山都没有空手而归”。

北宋,赵令穰,橙黄橘绿图

“橙黄橘绿”也是一个特别美的画面

《读画四十年》的上一个版本——广西师大出版的《天雨流芳:中国艺术二十二讲》,“天雨流芳”其实是丽江古城木府前一座石牌坊上的四个字,意为天降润雨,滋生万物。但如果以纳西语的发音来读,它的意思就变成了“去看书”——那是当年治理丽江的木姓土司,为了勉励纳西子弟读书向学,而设立的牌坊。

在此,我们也借“天雨流芳”这个美丽的说法,以纳西语来对大家说一声:要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艺术?要知道李霖灿这位台北故宫学者如何以诗意的方式,讲述他心目中的中国艺术之美之奇?去看书。

要买书的

越过下面这张海报后

.

END

.

你还可以在这里找到我们:

Hash:c264d8118411c10ed84d8d057713c538f3f5278b

声明:此文由 象外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