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龙门阵 | 从旧时重庆的官署说说道门口
从旧时官署说道门口
楼主:@俺老年痴呆病人
现今的重庆城(渝中区)有两个以旧时的官署命名的地名,一是巴县衙门,一是道门口。重庆城有三千年的历史,有国都,有郡、有州、有府、也有县,这些都、郡、州、府、县的治所都在今渝中区,为何只留下这两个地名呢?
古商周时有巴国,国都在江州。“巴国都江州”,说的就是巴国的首都设在“江州”。此江州的“州”不是州一级地方行政组织,只是水边的高地,即江州县县城。巴国虽说没留下一个地名,却有周巴蔓子墓留到如今,也算是巴国都仅有的一个遗迹。
到了元末,明玉珍在重庆城建立大夏国,都城也设在重庆(巴县)城。明玉珍死后,葬于今江北城。大夏国因为没有几年就没了,与国都有关的地名当然一个也没留下。不过,在南岸的长江边,有一座大佛寺,却是大夏国都察院一个叫周兴的官员奉旨修建的。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来重庆,定为陪都。国民政府门前的一条街,曾命名为国府路。五十年代初,改国府路为人民路。
除了国都,还有巴郡、永宁郡、南平郡。永宁郡的时间很短,复为巴郡。南平郡时间也不长,没几年又并入了渝州。这些郡治也都在今渝中区,也没留下过相关的地名。
重庆城还设过总督衙门,但时很短,还都借用原有的建筑。比如清顺治年间,四川总督李国英的总督府,就设在相对完好的石灰市的试院。清康熙九(1670)年,川湖总督又设在重庆试院。很快又改为陕川总督,移驻汉中。因为时间太短,同样也没有留下有关督府的地名。
还有州。梁武帝太清朝设楚州,西魏改楚州为巴州。几年后,又回复为楚州。隋代改楚州为渝州,唐代及宋代为渝州。到了宋徽宗年间,在渝州的赵氏宗族赵谂图谋不轨,想造反,结果被平定伏诛。朝廷以渝州从此恭顺大宋之意,改渝州为恭州。
南宋孝宗淳熙十六(1189)年正月,封其子赵惇为恭王。二月,孝宗内禅,赵惇登基,是为光宗。光宗以恭州为潜潘,升为重庆府。自此重庆得名。这些州府的治所,都在今渝中区,经历了千数百年,可都没有留一个地名给后人。
辛亥革命后,重庆府衙门成了蜀军政府的财政部驻地。1913年,袁世凯下令全国废除府制,重庆府遵令撤销。“府”是一级政权,“重庆府”的“府”没有了,“重庆”两字就没有附着点。重庆府没有了,只剩巴县还在。只好改回来叫巴县,重庆城又成了巴县城。官方文书上,不再出现重庆两字。
但在民间,叫巴县城的有,叫重庆城的也有,反正都是一个地方。好在刘湘在几年后设立了“重庆商埠督办”,又恢复了重庆一名,这是后话。巴县官方为了集聚财力,就把重庆衙门这座官产对外拍卖。巴县总商会与各商会商量,集资组建了一个大同公司,并拍买下了这座官产。于是,大同公司将府衙以及附属的行台、经历署等建筑,改建成了商业场。今天的西大街、西二街、西三街、西四街一片,都是原重庆府衙所在地。
为什么这些国、郡、州衙门没有留下个地名呢?想来与战乱有关。明末,张献忠攻入重庆,杀了从陕西逃来的瑞王、道、府、县官等人,将诸衙门放火烧了。致便史籍被毁,后人无从知晓前朝史事。且民众十有九死伤,逃离失所。清四川总督李国英到任后,方补筑通远门一段城墙,又命重建府衙、府文庙。随后复建巴县县衙、重庆镇总兵署等。
到了今天,叫了800多年重庆,也没有一个以重庆府衙为名的街巷地名。本来在重庆府衙前,有一条新丰街,是丰瑞楼和新丰楼两座计时用的谯楼而名。这条街,与重庆府巴得到点谱谱,但在重庆建市,扩建街道时一并拆除。新丰街也并入了南干道,抗战中,命名为林森路(今解放东路)。至于今天有重庆村一名,与当年的重庆府没有丝毫关系。
重庆以前为巴县。巴县之前有垫江、江州县之名。江州县在周时就有,南齐时永明五(487)年改江州县为垫江县,县治仍驻今渝中区。到了北周武成三年(561)年改垫江县为巴县。一千多年来,巴县衙门驻在下半城,就没动过。
直到抗战爆发,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的1939年,明令重庆市为陪都,为行政院直辖市。巴县政府此时尚属四川省管辖,这时才从下半城迁往土桥,最后定驻鱼洞。巴县政府迁出巴县衙门后,经历了数十年,大堂、二堂建筑多以毁坏拆除,但现今还保留的一座残破的后堂建筑,成了市级文保单位。说是准备维修复建,作为旅游景点。除此以外,还留下一条巴县衙门街,至今仍在。
道门口,是明清朝川东兵备道衙门的所在地。在元代、明代以及清代,都有道一级政权。重庆府在元朝时改称为路,属四川南道。明代属上川东道,清代属川东道。时而叫分守道,时而叫分巡道。但是,这些道台衙门只是省级督抚衙门的派出机构,并不是一级政权。
为什么要设立这叫川东兵备道这一座衙门呢?明代,重庆镇总兵为了整饰文案,整顿军备,设了一个中军守备,冯世修为中军守备,以辅助总兵管理军中事务。可以说,这可能是兵备道的雏型。明代的武官,大多没读过书,或者粗通文墨。打仗虽说勇猛,冲锋陷阵、排兵布阵尚可,但一接到上锋传来的公文,就有点看不懂。战后要写个奏章,也说不到点子上,因此常常误事。朝廷觉得长此以往,总要出点事。
于是就让朝中大臣下到各镇、卫总兵处,帮忙去整理军中各类文书档案,帮忙出主意,商讨军中事务。这些人并不参与军中的指挥、或带兵打仗。并且是临时性的,一旦事毕,就要离开军中。过一阵子,军中的事务又会死灰复燃,乱成一团。
重庆镇总兵马文升,考虑到军中老是这样子,总不是个办法,必须设法改变。他设想,在军中设一个副佥,来掌管军中这一类事务。佥,是全部的意思,副佥,是辅助主官管理军中事务的副职。他为此写了一个奏章上报朝廷,得到了皇帝的批准。这个副佥,即为整理兵备的道员,亦称兵备道。从这时候开始,重庆镇设立的这个兵备道,成了第一个。而王乾章,则是这个兵备道的第一任道员。
清随明制,也沿习官署的设置。清康熙八(1669)年,在东水门内的重庆府城隍庙一侧,修建了川东兵备道衙门。同时也指令川东道台兼管军备,称为川东兵备道。
川东兵备道管的是川东一带数十个县,比重庆府管辖的范围大得多。因此在重庆城内,是最大的一级衙门。建有大堂、二堂、三堂以及厢房、偏房、庖厨、茅房等建筑。一般官署多座北朝南,大辕门进去才是照壁。川东道道台衙门也不能免俗,道台衙面江背山,算是座“北”朝“南”。受地形的限制,大堂朝向的“南岸”。面对着南岸的龙门浩,实际是东方。大堂面对的照壁背后,就是莲花街,开不了大辕门。只好设东西两座辕门。东辕门对着的是大十字,即打铜街与陕西路、东正街交汇处。东辕门是主要通道,与大十字之间的空坝子,就叫道门口。这个名称一直叫到现在,也有三百多年了。西辕门对着的府城隍庙外的巷子,出门经巷子出状元桥。莲花街、状元桥是今解放东路靠道门口的一段。今天的市第一人民医院这一片,大致就是原先的道台衙门。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重庆民众也起来响应,重庆成立蜀军政府。之前,清川东道台已经逃走,道台衙门也名不副实。蜀军政府的行政部,就驻进了川东道台衙门。蜀军政府与成都的大汉军政府合并以后,将行政部改为行政司、又改叫川东宣慰使、观察使、道尹等等,走马灯似的换着名称,但都驻在道台衙门。
最后道尹也不设了,道台衙门又空了起来。后来的四川省长邓锡候、赖星辉,都把省政府设在道台衙门,随后不久迁往成都。刘湘以四川善后督办的身份来到重庆,因为实力有限,占的地盘也不大,只有巴县、壁山两县,人们嘲之为“巴壁虎”。为了扩充实力,他看到这道台衙门空起的,就把这一座官产接收过来,准备改造为一个市场。
道台衙门的建筑格式与市场的要求完全不一样,加上衙门已经破烂,于是全部拆了。空地中间的一块地,被世界书局购得,建了一座大楼。四周修建为宽阔的街道和房屋,用作商场营业场所。没几年,这座砖木结构的大楼被火神光顾,遭烧得精光。这家书商损失惨重,再也没钱重建。还是一家银行接了过去,改建成一楼一底的楼房,作银行的营业场所。以道台衙门改建的商业场,因为是第一个,就取名为第一模范市场。
川东道台衙门没了,却留下一个道门口的地名。
Hash:12cf45cf3cf63e1099191041857f768c8be44e7d
声明:此文由 天涯重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