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的范围布局:东西两侧依山而葬,九帝十王诸将拱卫

范围

最初的金陵,范围并不大。海陵王把从上京迁来的皇帝陵、诸王陵分别葬到以太祖、太宗陵后云峰山为中心方圆百十余里的一带山区。后经金世宗至卫绍王60余年的经营,金陵的范围不断地向外扩大,几乎占据了整个大房山区,中心还是云峰山。明朝天启年间砌底拆毁了金陵,到了清代只是重修了云峰山下太祖和世宗两个陵。所以,人们习惯上称金太祖和金世宗的陵为“金陵”,那范围当然小多了。实际上金陵的范围要大得多,这方面的资料主要载于《大金集礼》。

大安元年十一月,承省札奏帖近奏,差秘书监丞温迪罕、胡土三司知事,边源勘坟山以西银洞事云云。今据所差官胡土等检勘得止合龙泉河勾禁界,西界XX(原文缺),等商量。若准所申是为相云云。为此,于十一月二十九日闻奏过,奉圣旨封堠得分朗者。余并准奏行。”

金陵坟山西面的山,出银矿,金代曾在那里开矿炼银,故有“银洞”之说。

封堠”,就是在陵区周围垒上—座座石堆,作为边界线。

“封堠”在金陵东界,羊头岗、朱各庄北坡、望日台等处都有遗迹。“堠”高约3米,直径约15米,各处的“堠”都是就地取材,如望日台附近的堠就是河卵石砌成,因年代久远,历史的沉沙已弥满了石缝,而朱各庄北坡上的封堠,是用山石砌成,当地人传说这里是穆桂英大破天门阵之处和假粮仓。每个堠周围都残留着—些砖瓦,当是守陵驻兵之处的遗存,目前地表还有很多遗迹,羊头岗北坡、羊头岗村南、小洪寺北坡等处都残留着一些堠的遗址,人们称之为大石堆,黄土台。

《大金集礼》接着记了大安元年(1209)时金陵的范围。

“坟山,禁界封堠四至周围地里,东至万安寺西小岭一十八里,南至黄山峪水心二十六里;西至辘轳岭二十三里,周围计地一百二十八里。

“坟山以西过辘轳岭有南郊涧道隔断山势,以西过木浮岭下至龙泉河又隔断木浮岭。其龙泉河身阔处约五十步,窄处十余步,水深三四尺,自陵寝红排沙至此三十二里。以西又过烟熏岭松片山数重,才是接连银山。其坟山与银山不是一带山势。

“银山在坟山西北,其山东西形势,岭南属奉先县。有银洞五十四处,岭北属宛平县,有银洞六十二处,两县银洞止是一山。自陵寝红排沙以西最近银洞四十二里,最远银洞四十八里。

“取责到将去司天台,阴阳人张庆渊等三个状称,相视得自陵寝红排沙,以西过涧,辘轳岭道隔断山势,以西又过木浮岭,下有龙泉河身,深阔隔断地脉,按地里新书五音地脉篇,凡隔坑潭临河地势之绝不相连。按兼山陵至此已三十二里,若将龙泉河便为禁限,西界委是别无窒碍,其东南北三面禁界止合依无定界堠为限。

“大安二年(1210)正月初七省官刑部主事薛万亨并提点山陵涿州刺吏完颜璋,同衔申取责到司天台张庆渊、魏器博、卢世明等三人状称:合自坟山西北系奉先县所管神宁乡土冶村,龙泉河为西界为头排立封堠.沿龙泉河至南羌弧岭,其龙泉河水流正西南去,离坟山八十余里,止合于羌弧岭东南下坟。按坟山旧南界封堠是周围四至别无窒碍。呈省,一起自万安寺西小岭为头,打量至西面尽北南效涧口,旧封堠,计地六十二里令二百四十四步。自南郊涧口旧封堠以西上冶村接连排立,沿龙泉河南至羌弧岭密排讫封堠—百一十六个。接连赤石峪旧封堠计地五十八里令二百二十八步。自赤石峪口旧封堠至万安寺西小岭计地三十五里令三百步。周围计地一百五十六里令三百一十二步。”

对照上文,可以看出现在的金陵范围。

以云峰山(坟山)为中心:

向东——至万安寺西小岭一十八里。

从坟山向东一十八里(按金里和现在的华里相差不多)是房山朱各庄羊头岗村北坡,其山势一高一低,高者现称鲇鱼坨,低者无名号。这一高一低的两座山应就是西小岭,它就像一堵围墙向北,向南经太祖、太宗陵延伸到坟山南端,直到钓鱼台止。钓鱼台是金朝山神堂下—小山岭,因明代冯全曾隐居此处钓鱼而得名,现此地修成小型水库。西小岭到此呈半圆形环卫着陵区。东端有一圆形的小山头,—面就是龙泉河,金陵的东端就是以此为起点的。万安寺已无从查找了,但这里残存的金代封堠遗迹还能看出来,燕山办事处的东流水村,羊耳峪村都在封堠禁界线以内。

向南——至黄山峪“水心”二十六里。

到房山区孤山口车站附近的山势,大约是二十五六里,这—带的地名有黄山店儿、长沟峪、娄子水、黄院儿、栓马桩,应都属金代陵区。黄山店儿、黄院儿可能是黄山峪的变异,“水心”大概是指黄山店儿沟的中心。

向西——至辘轳岭二十三里。

辘轳岭这个名称至今没有访问到,从坟山过杨家岭,下去即是安街、南窑,东北方向可出南窑沟口,东北方向可出南窑沟口,二十多里处到大石河、黄山岩一带。“南郊涧口”可能就是现在的南窑沟口。木浮岭、羌弧岭、赤石峪这些地名既不见后来史籍记载,也未从民间访问出来。

龙泉河是大石河的旧称,又称“圣水”,它发源于大安山老龙窝尖,一路弯弯曲曲穿过山山岭岭,又汇集了—些山泉,依山势出坨里进入琉璃河,自古以来未曾枯竭。它曾造成了古燕国的文明,在金陵区又是一个标志,即陵区的西界。

布局

金代的皇帝陵以云峰山为中心,埋葬的比较集中。包括真正当过皇帝的人(金太祖、金太宗、金熙宗、金世宗、金章宗、卫绍王),追谥的三人(海陵王父德宗、世宗父睿宗、章宗父显宗),这九人的葬地是金陵里面的皇陵区。具体方位就是大房山东南侧左右两条山脉之中。

它的东侧不超过上店。上店现属北京市燕山石化办事处所辖,村中有一关帝庙,内有一块明嘉靖年间的石碑,石碑刻制时,金陵还未遭到破坏,此碑记载上店沟曾开采煤窑数个,这可以说明这条山沟中没有皇陵,否则是不会让在皇陵边上打洞采煤的。而从上店往西的大楼沟附近也储藏着大量煤炭,而且离地表很近,有路,开采和运输都很方便,却没见到开窑的记载,证明上店以西地区属皇陵禁区。嘉靖后,经隆庆、万历、泰昌到天启年间,经57年金陵才遭破坏,从那时起“圣土”才变为凡地,百姓才允许随便出入樵采。由此,可以把皇陵的东北界定在上店。

云峰山西侧是大房山脚下的十字寺沟,西南是车厂村、石门沟、康乐寺沟、断头峪,再向南是长沟峪凉水泉及其发源的坎河,“隔断山势”,断头峪出土过金代王墓,石门沟埋着“十王”,而这“十王”有帝称,也就是说石门沟往东应是皇陵区的西界。

这样,我们对整个金陵地区的入葬形势就能理出脉络,有章可循了。

800年前,海陵王迁葬金代诸陵,巧借大房山的两条山脉设陵,太祖、太宗放在中间,完颜子孙们环列两侧。太祖陵背倚云峰山,前方有坟山为屏,坟山就像一个半圆形的帐逢,坟山下葬着太宗陵,“恭陵”葬于坟山,诸史有载。在这个圈子内葬着德宗顺陵和景、兴、裕、道四陵,还有思陵和卫绍王。

东侧:蓼香甸坤厚陵区;

西侧:鹿门谷诸王兆城。

踏遍全陵区,站在太祖陵所依的“主龙脉”顶观察整个陵区,令人不禁浮想联翩:

这东西两侧依山而葬的完颜子孙多么像古代战争场面,左右众将环卫着金太祖。

这两条沟望去,虽山石草木掩眼又视力所难及,但仍能想像得出,这两沟就像“金”字上边的“人”字,坟山、老虎山就象“金”字下面的两个横道,我们则站在上面的中心点上。海陵当年纵马入山,毁寺建陵时是否也这样想,进而这样规划呢?

历史的情趣在于它有“谜”,而旅游的情趣也在于有所发现。

Hash:a1d1f93d1d07cff9d16e083c1fcfd939a0468997

声明:此文由 小冯军情说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