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纪录!60万尾

2022年1月4日,中华鲟研究所传来喜讯。

2021年,三峡集团“子二代”中华鲟全人工繁育工作创历史最好成绩, 共孵化鱼苗60万尾,培育10至20厘米规格幼鱼25万尾。

相关部门资料显示:中华鲟研究所培育成功的中华鲟幼鱼数, 占到全国当年中华鲟幼鱼总数的60%以上。

本文摄影:汤伟、毛翔春

“2021年中华鲟全人工繁育规模创纪录,主要是因为我们不断进行总结和创新,提高了培育技术,所以成熟的亲鱼更多了。另外就是我们的中华鲟催产技术有了新的提升。”站在苗种培育池边,望着密密麻麻、来回游动的小鱼苗,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宜昌实验站站长张德志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2021年度“子二代”中华鲟全人工繁育工作自当年9月份开始,9月18日第一尾雌鱼产卵,最后一尾雌鱼于11月5日产卵。本次繁育分4批进行,参与繁育的亲鱼数量为历年之最,共13尾,其中雌鱼4尾,雄鱼9尾,均为中华鲟研究所2006年繁殖培育的“子一代”个体,且都为首次参与繁育。

1984年,中华鲟研究所人工繁育中华鲟取得成功。2009年,该所全人工繁育中华鲟获得成功,“子二代”中华鲟的繁育工作由此开启。经过多年人工繁育与技术攻关,中华鲟研究所建立了完善的中华鲟人工种群梯队,开展了包括亲鱼培育、催产繁殖、梯队建设等全生命周期保护研究,掌握了中华鲟全人工繁育等技术。

“水中大熊猫”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距今已有1.4亿年历史,是长江珍稀特有鱼类的旗舰物种,具有重要的科研、生态等价值。1988年,中华鲟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10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国际极危物种。

放流水精灵,共护长江美。自1984年首次放流中华鲟以来,截至2021年,三峡集团已实施65次中华鲟放流活动,累计向长江放流中华鲟超过504万尾,其中放流“子二代”中华鲟4万余尾,为补充中华鲟野生种群资源、实现中华鲟可持续繁衍生息发挥了重要作用。

小科普

人工繁育:指参与繁育的亲本(即爸爸妈妈)为野生鱼,所得鱼苗称为“子一代”。

全人工繁育:指参与繁育的亲本为“子一代”,所得鱼苗称为“子二代”。中华鲟全人工繁育的实现,使中华鲟种群延续摆脱了对野生中华鲟的依赖。

繁育:指繁殖和培育。繁殖是指亲鱼产卵繁殖,培育是指对繁殖产生的鱼苗进行培育。

相关链接

▲ 又到一年中华鲟放流季!还有两天! ▲ 中华鲟放流丨快来回顾这些放鲟的精彩瞬间

▲ 中华鲟放流丨10000尾!子二代中华鲟放归长江 ▲ 闻|今天,700尾中华鲟回家了 ▲ 让中华民族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2018年中华鲟放流,来了!

Hash:90315e39ebc2948ee79ff912cb813e592b5c0f0b

声明:此文由 生活记录家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