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历史最悠久的古镇,建于唐代,一条古街道被誉为福建第一街
和平古镇位于闽西北的邵武市,始建于唐朝,是一座独特的地堡式大村镇,保留着数量众多的古建筑,是我国最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群。和平镇不仅古建筑丰富,民俗文化遗存同样精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比如被称为活化石的傩舞,极具特色的龙灯——烛桥,以及和平三绝:摆果台、观星茶、游浆豆腐,都是和平古镇珍贵的民俗文化遗产。
和平古镇最大的看点就是这里保存了最完整的古街巷,古城堡内有两条连接东西城门和南北城门的街道,街道两侧则排列着纵横交错、大小不一的巷道,街巷中间都用青石板铺成,两边是河卵石,古朴美观。贯穿古城南北的街道叫旧市街,这条街被誉为“福建第一街”,全长六百多米,宽六至八米,街中心是青石板,因地势形成了独特的“九曲十三弯”,犹如一条腾空欲飞的青龙。
古街两旁的卵石巷道呈网状纵横交错,或长或短,或宽或窄,高墙窄巷,古朴悠远,巷道之间是鳞次栉比的古民居,这里的古民居兼具中原古风和本地特色,是不可多得的古建筑瑰宝。一条长半公里的青石板街和十多条卵石古巷道上,坐落着两百间青砖琉瓦、雕梁画栋的明清民宅,这些宅院豪华气派。
和平古镇保存着众多宗族祠堂、家庙,如岐山公祠、赵氏公祠、廖氏宗祠、丁氏家庙等等。还有黄氏峭公墓、聚奎塔、光源寺鞥遗迹。和平古镇曾出了一百三十多位进士,有进士之乡的美誉。而培养进士的就是镇上的和平书院,该书院有千年历史,始创于后唐,创始人是黄峭,黄峭祖籍河南,他的父亲来到邵武做官,看中了和平镇的风水,在这里安家。
黄峭十八岁就考中进士,做官做到了五代时期后唐的工部侍郎,他的最大梦想是恢复大唐盛世,但是这个愿望在当时已经实现无望了,因此就回到和平镇隐居,创办了和平书院。黄峭共有二十一个儿子,经过千百年的繁衍他的后裔遍布世界各地,数量超过四千万,因此,和平古镇也成了联系海内外黄氏后裔的纽带。
和平书院最早创办时只供黄氏宗族子弟在此读书,从宋代开始成为本地的一所公办学校,还吸引了一批历史著名文人前来讲学,如理学大师朱熹、杨时等人都曾在此讲学。书院东门的“和平书院”四个字就是朱熹所题。书院北大门设计最为讲究,顶部像一顶官帽,三扇门组成一个“品”字,寓意要做有品级的高官。
谯楼,是和平古镇最重要的一处古迹,古镇保存着两座谯楼,东门谯楼和北门谯楼。东门谯楼是三重歇山式,门洞用石条砌成,墙体用大块的卵石砌筑,墙脚有一块石碑,是和平镇“禁止搬运,保固地方”的石头,为镇上“旧市三禁碑”之一,是清代所立。北门谯楼也称武阳楼,因为面对着武阳山,城门洞也是石条所砌,比东门门洞高大一些,城门两边都保存了卵石筑成的一段明城墙,经历数百年风雨的谯楼见证了古镇的悠悠岁月。
李氏大夫第,是和平镇众多明清大宅中的代表,位于东门,这座大宅是晚清李氏“一门九大夫”的李氏豪宅,建于清同治年间,是当时的奉政大夫、知州李春江和奉直大夫、直隶州州同李奇川的府邸,俗称“李恒盛”,寓意永远繁盛。李氏大宅门楼的砖雕是彰显品级和品味的艺术杰作,雕刻精致细腻,人物形态栩栩如生,八字面墙上雕刻着《三国演义》中的典故和松、竹、梅、鹤等画面,整座宅院规模宏大,为四合院式天井院建筑,豪华气派。
除了李氏大夫第,和平镇还有李宅、黄氏大夫第、廖氏大夫第、旧市三宫、谢氏粮仓等多处古建筑。和平镇古称禾坪,禾代表禾苗,粮食,坪意为地势平坦,这里自古就盛产粮食,是一处风水宝地。新石器时期就有古越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唐代时人口已经相当稠密,形成繁华街市,就有了旧市街,明代修建了坚固的和平城堡,曾有八座城门,四大四小,建筑材料大部分为本地的卵石,独具匠心,为我们留下了这座珍贵的古建筑群。
Hash:590806fef451f8bbacb8f5e7bd732a9957e31a63
声明:此文由 行者老张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