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去了

今天是愚人节,

我们不感兴趣

这个季节十里桃花,我们不感兴趣

我们感兴趣的是

wen

hua

yi

shu

fan

今天上午,我们30多名志愿者一同来到了江口,拜访一位神秘名人

江口虽然没有江南名镇的水乡风情,也没有乌镇的厚重文化底蕴,但也不乏千年小镇的风采。行走在前正街上,狭窄的小巷只有一车宽,两边都是具有明清特色的老屋子,虽然很多老屋子都快倒了,残墙断垣,杂草丛生,但是扑面而来的是厚重的历史气息,原本调笑风声的我们,一下子安静了下来,用心聆听鞋底踏在青石板上的历史回音。

听同行的老江口人、党委工作部的姚主任介绍道,附近还有一条李家巷,小巷里用青条毛石铺成的石板路,经过几百年的风雨冲刷,光滑透亮,下雨天时,李家巷的石板路都能照出人影来。

江口清真寺附近的一户老房子前,我们停止了脚步,这就是此行的目的地——杜有喜老人的家。

人物介绍

杜老,1935年出生,退休前是江口制帽厂的美工设计。这位小镇上的普通人物1992年就入选了《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名人辞典》。爱好美术的他,其实是个“半路出家”的人。

他上过四年小学,13岁时跟人学医,14岁那年,在江口解放的前三天,在林彪的第四野独立师十三团当卫生兵,1952年转业后被安排在卫生部门工作。先是在外科,后来学血防,从事水系调查。虽然专业是学医的,又因为爱好漫画,人也长得帅气,就有姑娘看上了杜有喜。可能他太有才了,又交上了桃花运,难免遭人羡慕忌妒恨,1957年杜有喜被无端地划成了“右派”,于次年宣布开除,在江口劳动管理站拖板车,当运输工。这期间,还时不时地被“喊话”。1961年,江口举办解放十周年庆典,文化馆干部黄和平发现杜有喜有绘画才能,推荐他参与庆典活动的布展。后来又做舞台美工,杜有喜在江口镇上的名气越来越大。1959年3月,杜有喜得知武汉东湖举办梅花画展,他自费到东湖去看画展,很想去开阔眼界,直到自筹的150元费用花得一干二净,才恋恋不舍地从武汉回来。1961年成立江口红光工艺美术社,杜有喜成为其中一员。原以为可以专心搞美工创作了,1962年,他被下乡到百里洲高山村。下乡期间,他在农活之余,为百里洲的学校、医院、供销社等单位画了不少画。特别是为学校画的“雷锋”、“王杰”、“邱少云”等英雄人物深受师生们喜爱。直到1979年才回到江口,先是在江口美术工艺制品厂工作,后调入制帽厂。1984年,杜有喜设计的系列草编工艺走俏北京,其中“和平信袋”,是利用秸杆编织成和平鸽形状,既可以当文件袋用,又可以当工艺品放在办公桌上,既美观又环保。他设计的草编艺术品十二生肖参加中国到意大利的文化交流活动,广交会主动找杜有喜要订单位,那时为他所在的单位好好赚了一把,直至1995年退休。

杜爷爷是枝江的文化名人,他的家是那种马头墙的老房子,是清朝时保留下来的。

在杜爷爷和老伴儿的热情接待中,我们跨过了雕花的古木门门坎,来到了前厅,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尊木质的凤凰鼓,还没有上漆。

走过前厅,我们就来到了一处有天井的四方小院,小院里种满了花花草草,还有一处小池塘,鱼儿嬉戏,赏心悦目。

穿过这个小院,便是后院,也就是杜爷爷自己命名的“自悟堂”,两侧挂了木刻对联,表明了老人的心志。上联是“因天之序以形领气”,下联是“省吃俭用以从其庚”。

在“自悟堂”里,杜爷爷和我们相谈甚欢,不仅给我们介绍了这些历史古迹养生修性之道,还给我们翻看了他用小楷毛笔抄写老子的《道德经》和《周易》。

杜爷爷的老伴叫罗钧碧,他们1962年结婚,算来有52个年头了。杜奶奶碧温婉贤淑,对人非常亲热。老夫妻俩养育了三儿一女,省吃俭用供孩子们读书学习,四个孩子长大以后都有所作为,这是让老夫妻俩最为宽心的事情了。大儿子杜道子是荆州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的修复专家,在国内享有盛名,大孙子杜可竹大学毕业后又子承父业,也成为了一名荆州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师。

在闲聊中,杜爷爷跟我们讲道,闲暇时光,他就这样在天井里、小巷里散散步,颐弄花草,或者在“自悟堂”的四方桌上练习着他的书法,和妻子罗钧碧平平淡淡地过着属于他们的日子。他们的孩子们会经常回家来看望二位老人,想把老人接到城市里去住。但是他们拒绝了孩子们的请求,坚决不搬到外地去,想在江口老街度过人生最后的日子,他们在这里已经生活了这么多年,他们的生命已经长进老街的砖瓦木檩里,他们已经离不开这个老街了,这里才是他们真正的“家”!

在我们与杜爷爷聊天时,杜奶奶找出了过年的瓜子糖果,一把一把地塞给我们,并且把我拉到一边,小说地说着:“家里好久没来过这么多孩子了,我们老两口能跟你们合个影留个纪念吗?”于是,在“自悟堂”前,我们有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今天,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能到杜老这样的枝江名人家中做客,能一睹清朝古居的风采,倍感荣幸。杜老夫妇对我们的盛情款待更让我们受宠若惊。但我们更多的是感动,因为他们在耄耋之年,对人生的大彻大悟,对艺术的执着坚守与不断追求。

82岁的杜现在其实还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恢复江口老街的文化建筑,再显江口的昔日辉煌和繁花。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爱好,都有追求和梦想,但又扪心自问,有多少人能做到遇山开山、遇水塔桥,有多少人能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站在“自悟堂”前,杜老看着檐上落下的雨滴,他清楚地知道他的梦想要实现还需要时间,但是只要坚持,总有一天,青石板上又会车水马龙........

后记

Hash:69bff604eac859bb5036d0f3a2684bd784022778

声明:此文由 三宁化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