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襄阳大事纪实|新中国成立前襄阳地区党组织沿革简述
从 1925年由程克绳建立襄阳地区第一个党小组到1949年5月解放后初建的中共襄阳地委,历经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我们的党组织从弱小到壮大,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屈不挠、英勇献身的精神,这是党领导襄阳人民在地方的生动实践。
大革命时期
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干部上做了准备。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在襄阳地区的传播,一靠萧楚女的讲学,二靠进步青年及进步书刊的宣传。
1920年9月和1924年初,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中国共产党早期理论家、教育家和无产阶级革命家萧楚女,先后两次来到襄阳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任教,在襄阳播下了无产阶级革命火种,给进步青年指引了革命道路,为后来襄阳建立党的组织奠定了思想基础,是襄阳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此外,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襄阳地区有一批青年在外地求学期间逐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走上了革命道路。1924年至1925年,在共产党人的指导下,襄阳地区爆发了震惊鄂北的二师学潮和声援五卅运动等示威游行活动,锻炼出了一批学生运动骨干,培养了一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为党组织在襄阳地区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组织基础。
襄阳地区的党组织都是由上级党组织派人来秘密建立起来的。早期党组织主要诞生在交通较为便利的襄(阳)、枣(阳)、随(县)三县,后逐步发展到其他各地。1925年6月15日晚,受中共武汉地委派遣回到枣阳开展革命活动的程克绳,在枣阳程坡三房庙建立了襄阳乃至鄂北地区第一个党小组——程坡党小组,发展党员5人,程克绳任组长。同年,谢远定受共青团武昌地委派遣来到襄阳开展建团、建党工作。11月,襄阳党团特支正式成立,谢远定任书记。特支下辖二师、十中和鸿文中学3个支部。
襄阳地区的党组织建立后,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得到迅速发展。1925年12月,程克绳等人在枣阳程坡党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共枣阳特支,程克绳任书记。特支担负接收外地回枣的党员、团员及团员转党工作,并着手在全县发展党组织,使枣阳党组织由一个小组发展为一个支部和5个小组,党员发展到40多人。1926年2月,襄阳党团特支派左觉农到光化开展秘密发展党员、筹建党组织工作。同年冬,建立中共光化支部,左觉农任书记,下辖4个党小组。1926年2月,高如松接替谢远定任襄阳党团特支书记后,对襄阳党团特支进行改组,成立了襄阳党团特支干事会。5月,襄阳党团特支实行分立,成立中共襄阳特别支部委员会,李实、马适安先后任书记。特支下辖襄阳二师、襄阳十中、樊城鸿文中学、邓城以及东津、双沟等27个支部和3个小组。此外,又向光化、均县、荆门、钟祥等地派遣党员为通信员,在各地开展党的工作。1926年8月,根据中共湖北区执委的决定,建立了中共枣阳地方委员会,程克绳被任命为枣阳地委书记。地委下辖城区、程坡、钱岗3个支部和10个党小组。1926年10月,根据湖北区执委的指示,中共随县支部发展为中共随县特别支部,李彩奇任书记。下辖的党组织发展到12个支部和4个党小组。1927年3月,中共湖北区执委派共产党员胡天经到宜城发展党员,建立了中共宜西支部。
到1927年7月,襄阳地区除南漳、保康、谷城三县外,共有枣阳县、襄阳县、随县、光化县、宜城县5个县建立了党组织,有党支部39个,党员达340多名。
土地革命时期
大革命失败以后,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和八七会议精神,在中共中央、中共湖北省委的领导下,襄阳地区党组织得到恢复和发展。从1927年8月中旬建立中共鄂北特委,到1933年5月中共鄂豫边区临时省委因叛徒出卖而遭破坏、鄂北地区党组织全部解体,襄阳地区党组织经历了恢复重建、发动武装起义、创建苏区和苏区沦陷后少数分散党组织坚持地下斗争的曲折过程。
八七会议后,中共湖北省委将全省划分为武汉、鄂东、鄂南、鄂北、鄂中、鄂西、京汉路7个起义区域。1927年8月中旬,鉴于当时鄂北有利形势,为加强这一地区的领导,中共中央先后派李富春、陆沉到襄阳,建立了中共鄂北区特别委员会。特委辖区范围为襄阳、枣阳、随县、宜城、南漳、谷城、保康、光化、均县、房县、郧阳、郧西、竹山、竹溪、钟祥15县,先后隶属中央、湖北省委管辖。1927年12月,中共湖北省委召开扩大会议。会上讨论了鄂北区的工作,改组了中共鄂北区特别委员会。新特委成立后,在襄阳地区各县先后建立党的县级组织,领导了这一地区长达一年的武装起义。起义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疯狂“清剿”,1928年11月特委解体。
其间,在1928年9月,由于当时中共鄂北特委管辖范围的扩大,特委书记廖划平指示李实等人,在均县、光化、谷城三县组建中共均光谷三县联席会。1929年2月,三县联席会发起召开了鄂北各县党的代表大会。会上,选举成立了中共鄂北四县临时特别委员会(亦称中共鄂北临时特委)。三县联席会和四县临时特委在极其艰难的环境里,保存了鄂北党组织的线索,恢复和发展了鄂北各县以及与豫南各县党组织之间的关系,为鄂北特委的重建和后来武装斗争的开展保存了革命力量。
1930年2月,中共湖北省委派遣聂鸿钧等人来到鄂北,于3月9日在光化北乡召开了中共鄂北四县临时特委会。会上,决定撤销四县临时特委,恢复组建中共鄂北区特别委员会(1932年2月改为中共鄂豫边区临时省委),下辖枣阳、襄阳、谷城、光化、宜城、保康县委(县临委)及随枣、河口特区委。基层党支部也发展到数十个,党员发展到700余人。6月,中共鄂北特委组织部长傅良驹在老河口车站被捕并叛变,所属党组织均被破坏,工作陷于瘫痪。与此同时,与鄂北毗邻的南阳中心县委因受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的影响,先后发动的“杨(虎城)部兵变”和桐柏、邓县起义由于各方面条件不成熟,均告失败。豫西南的党组织也遭到严重破坏。鉴于此,中央指示豫西南、鄂北两特委合并,成立中共鄂豫边特委。1930年10月初,正式成立中共鄂豫边区特别委员会,书记郝久亭。特委机关设在南阳,下辖南阳、襄阳、老河口3个中心县委,并在枣阳、宜城、钟(祥)北等地,建立了6个直属区委。其中,襄阳中心县委于1931年9月改为中共鄂北临时分区特别委员会(简称中共鄂北临时分特)。老河口中心县委于1932年4月与成立的中共襄阳特别委员会合并,活动地区除老河口中心县委原辖地区外,还扩大到襄阳、宜城等县。另外,在1931年6月,为加强苏区工作,经中共鄂豫边区特别委员会同意,成立了中共鄂西(北)分区临时特别委员会,后于9月底改为红三军后方工作委员会,1932年1月又改为中共郧属分区特别委员会。
这一时期,随着党组织的发展壮大,鄂北地区的苏区也经历了开辟、发展的过程。1927年秋至1928年初,在秋收起义和年关起义中,建立了几个小块苏区。1930年6月至1932年2月,发展扩大为鄂北(襄枣宜)苏区、鄂西北(均、房、谷、保)苏区。兴盛时期,苏区拥有面积6000多平方公里,人口近60万人,与洪湖苏区、荆当远苏区及襄北赤色区域遥相呼应,成为湘鄂西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1932年2月前后,在国民党政府军近2万兵力的“进剿”下,红二十五师、二十六师被迫撤离或改编,中共鄂北临时分特、郧属分特及襄阳特委解体。
1932年2月,中共鄂豫边区临时省委员会苏区代表团成立,主要在襄阳、枣阳、宜城、随县、钟(祥)北等地开展工作,坚持苏区斗争,1933年5月活动停止。1932年4月,中共鄂豫边区临时省委员会襄西(白区)代表团成立,主要在襄阳县西部活动。6月,代表团改为中共襄(阳)枣(阳)宜(城)南(漳)工作委员会,其活动区域扩大到枣阳、宜城、南漳三县。9月,该工委解体。11月,中共鄂豫边区临时省委在鄂北苏区重新组建中共襄(阳)宜(城)南(漳)光(化)谷(城)五县工作委员会,活动区域进一步扩大到光化、谷城及随县、钟(祥)北等地。1933年1月,该工委解体。
在1932年6月到1933年5月期间,随着苏区的最后丧失,鄂北地区党组织全部解体。1933年5月后,整个襄阳地区没有建立健全的区级以上党组织。但在襄阳、随县、枣阳三县,少数隐蔽下来的党员自行组建了6个党支部及1个临时县委,为抗日战争保留了革命种子。
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七七事变后,鄂北地区除襄阳、枣阳、宜城等县少数党员自行开展活动外,没有组建正式的中共组织。中共湖北省委为了发动全省抗日救亡群众运动和恢复、重建党组织,先后派干部到各地开展工作。
1938年2月,中共中央长江局群工部和中共湖北省临时委员会委派刘瑞芳等人到襄阳建立了中共鄂北特别支部委员会。但不久,由于刘瑞芳被国民党别动队逮捕,其他人员被迫撤回武汉,特支结束。同月,遵照中共湖北省临委指示,左觉农等人来到鄂北,整顿、恢复鄂北党的基层组织,于5月在樊城正式组建了中共鄂北工作委员会。中共湖北省临委为进一步加强鄂北党的工作,后又派安天纵等人到襄阳,在鄂北工委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共鄂北中心县委员会(亦称中共襄阳中心县委),书记由安天纵担任。机关设在樊城,下辖中共枣阳工作团、中共襄东特区委及襄、樊两镇基层党组织。此时,党员发展到170人。9月上旬,中共鄂北中心县委又改为中共鄂北特别委员会。中共鄂北特支、工委、中心县委、特委均隶属中共湖北省委(省临委)领导,机关设在樊城,主要在襄阳、枣阳、光化、谷城、宜城、南漳、保康等县开展工作。下辖县委2个、特区委(工委、工作团)3个,共有党员400余人。中共鄂北特委的成立,标志着鄂北党组织由恢复、整顿阶段进入理顺健全阶段,为后来建立鄂西北区党委(1939年2月成立)奠定了组织和干部基础。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后,日军进攻襄阳、宜昌,意欲进逼成都、重庆,整个中原战局发生变化。针对湖北现状,中共中央中原局作出三项决定:一是撤销湖北省委,鄂中、鄂西北分别成立区党委,鄂西江北方面与鄂北合并,江南方面分别划归四川、湖南;二是钱瑛主持鄂中、王翰主持鄂西北党的工作;三是鄂中、鄂西北两区党委均由中原局直接领导。自此,鄂西北、鄂中党组织各自向前发展。
鄂西北方面。1939年2月,中共鄂西北区委员会(简称鄂西北区党委)成立。区党委书记由王翰担任,机关设在樊城,4月迁至谷城茨河,辖襄阳地区境内的襄阳中心县委员会、南(漳)宜(城)工作委员会。此时,鄂西北地区已有党员2000余人。
鄂中方面。1939年2月,中共鄂中区委员会在随县长岗店成立。在鄂中区党委的领导下,先后组建了中共枣阳县委、中共枣北县委、中共枣南县委、中共襄枣宜县委、中共随北万和特区委、中共随北县委及中共安(陆)随(县)工委等6个县级党组织。1939年4月,中共枣北、枣南、襄枣宜县委交给中共随枣特委(亦称随枣中心县委)领导。5月,中共随枣特委改为中共随(县)枣(阳)地方委员会,隶属鄂中区党委领导,机关驻枣阳平林。中共随枣特委、地委均在随县、枣阳、襄东、宜东等地开展工作。此外,中共豫南特别委员会、信应中心县委员会、信应地方委员会也先后在襄阳地区建立部分县级党组织。至此,党的活动遍布襄阳地区各县,党员人数达3000余人。
1939年初,国民党政府制定了《限制异党办法》,采取了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同年12月至1940年3月,国民党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为保存力量,鄂西北区党委决定分期分批向鄂豫边区撤离干部。1939年8月,鄂西北区党委撤销。11月,豫鄂边区党委组建(1942年6月改为鄂豫边区党委)。12月,鄂中区党委撤销。中共随枣地委亦由鄂中区党委改属鄂豫边区党委管辖。
由于抗日战争时期襄阳地区西部地下党组织到1941年初已先后解体或被破坏,加之鄂豫地区所属襄阳地区党政军组织的调整变化,到抗战胜利时,当时的襄阳地区只保留了中共应(山)随(县)县委、信(阳)随(县)县委、随南县委及其同级政权、军事组织。
解放战争时期
全面内战爆发后,随着中原部队进入襄阳地区,襄阳境内的党组织及政权机构也随之建立和发展起来。从1945年10月中共洪山地委成立(抗战胜利后在当时的襄阳地区建立的第一个地级党组织),到1949年5月设立襄阳行政区成立中共襄阳地委,这期间因战事和斗争形势的不断变化,襄阳地区党组织经历了从发展到收缩转移,再到反攻发展和胜利统一建制较为复杂的变化过程。
1945年10月,中共洪山地委、专署和军分区在随县长岗店建立。地委下辖中共随南、洪山、京(山)钟(祥)随(县)3个县委和襄(阳)枣(阳)宜(城)工委。桐柏战役胜利后,中原部队攻占枣阳。11月,桐柏区党委决定建立中共鄂北地方委员会(简称中共鄂北地委)。地委下辖中共枣阳中心县委和随(县)中、随(县)北、唐(河)南县委及枣北、枣东、枣西、枣南工委。随着中原地区斗争形势的不断变化,为适应战略的需要,鄂北地委和洪山地委先后转移和撤销,两地委所辖的大部分县级机构随之撤销、合并或转移。
1946年8月27日,中原军区南路突围部队和江汉军区部队在房县上龛地区会师后,根据中央和中原局指示在房县狮子岩地区成立了以王树声任书记、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共鄂西北区委员会(简称鄂西北区党委)和军区。鄂西北区党委下辖第一(两竹)、第二(兴房保宜)、第三(武当)、第四(荆当或荆山)、第五(南河)五个地委。其中第二、三、四、五地委共辖襄阳地区境内中心县委3个、县(工)委8个。1947年初,由于国民党集中重兵“围剿”,五个地委相继撤出各自管辖的地区,其所辖党组织也先后结束。
江汉区党委为迅速实施战略展开,发展江汉解放区,于1947年12月17日在随县贯庄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共洪山地委,其下辖当时襄阳地区县级党组织有随(县)南、洪山、襄(阳)枣(阳)宜(城)、随(县)枣(阳)、应(山)随(县)、随(县)北县委和随(县)城关特区委。1948年1月,江汉区党委又成立了襄西工作委员会(简称襄西工委)。7月,在襄西工委的基础上成立中共襄西地方委员会(简称襄西地委),其下辖当时襄阳地区县级党组织有荆(门)钟(祥)宜(城)县委(工委)、南(漳)远(安)县委(工委)。襄西地委机关后于1949年1月迁到当阳,更名为当阳地委。
与此同时,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指示精神,1947年12月,桐柏军区一、三军分区部队分南北两路从河南向随县、枣阳进军。第一军分区部队解放了随县东北部和枣阳等地,桐柏区一地委随即建立了随北、枣阳、随(县)桐(柏)等县级党组织。第三军分区在北路相继解放了襄阳、光化、谷城汉水以北的部分地区,桐柏区三地委随即成立了襄阳、光化、谷城等县级党组织。
1948年6月16日,中原军区指示桐柏区三地委开辟汉水以南地区工作,并支援襄樊战役,随即成立了中共汉南工委、指挥部及办事处。中共汉南工委隶属桐柏区党委。襄樊二次解放时,桐柏区一、三地委和汉南工委共辖襄阳地区境内县委10个、工委2个、市委2个。
1949年3月,桐柏区党委根据中原局的指示,将桐柏区一、三地委所属襄阳地区的县级党组织和汉南工委全部划归江汉区党委领导。1949年5月20日,中共湖北省委成立,江汉区党委、洪山地委随之撤销。同时,设立了襄阳行政区,将汉南工委改建为中共襄阳地方委员会,任命张廷发为襄阳地委书记。将原汉南工委所辖的谷城县、南漳县、保康县、襄阳县、襄西县、襄樊市、枣阳县、枣南县、光化县;原江汉区洪山地委所辖的洪山县、襄(阳)枣(阳)宜(城)县和江汉区当阳地委所辖的南(漳)远(安)及荆(门)钟(祥)宜(城)等13个县的党组织和辖区,分别调整组建为襄阳、枣阳、洪山、宜城、南漳、光化、谷城、保康8个县委。其中,襄樊市撤销并入襄阳县。
中共襄阳地委成立后,于1949年6月12日至16日召开会议学习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决议,明确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入城市,主要任务是恢复发展生产、保护私营工商业、发动组织农民协会、开展减租减息、清匪反霸、征收公粮、支援大军南下解放全中国。襄阳地区各级党组织面对新的情况和繁重的工作任务,在清匪反霸初步安定社会秩序之后,即着手开始发展党员,建立基层组织,以加强对各项工作的领导。据襄阳市组织史资料记载,1949年襄阳地区有党支部199个,党员2684名。
驰援河南抗洪抢险 襄阳在行动
建党百年襄阳大事纪实|平息反革命暴乱 点名襄阳!中央出台重磅意见
信息来源:史志襄阳
编辑:黄文君
责编:刘明
运营:襄阳日报新媒体集团
你的每个赞和在看,我都喜欢!
Hash:6ec9b34f73c26a72b5b40b59716ef67f871c87c7
声明:此文由 洞庭湖边那些事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